夭 | yāo | ①草木茂盛美丽:鲜嫩的草苗。《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夭夭(a.茂盛而美丽,如“桃之夭夭”;b.颜色和悦的样子,如“夭夭如也”;c.灾。)。②指屈,摧折。《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庄子·逍遥游》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③未成年的人死去:夭折。《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 |
夭殂 | yāocú | 夭殁。犹夭亡。短命而死。《聊斋志异 聂小倩》小倩, 姓聂氏,十八夭殂,葬寺侧,辄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觍颜向人,实非所乐。《聊斋志异 吕无病》洛阳孙公子,名麒,娶蒋太守女,甚相得。二十夭殂,悲不自胜。 |
夭促 | 夭折,短命。唐 白居易《寄同病者》诗:“穷饿与夭促,不如我者多。”白居易《不与老为期》:才应免夭促,便已及衰羸。 | |
夭阏 | yāoè | ①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庄子·内篇 逍遥游》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莫之夭阏”的正常顺序为“莫夭阏之”。“之”是指示代词,在此处作宾语时前置於动词之前。不可视为简单的倒装。)②夭亡;夭折。《红楼梦 芙蓉女儿诔》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 |
夭矫 | yāojiǎo | 形容姿态的伸展屈曲而有气势。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三》:“余尝见碑本,字势夭矫,洒落奇妙。” 《聊斋志异 龙》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王统照《这时代》诗:“古旧的树木被砍作柴薪再不能夭矫作态。” |
夭绝 | yāojué | ①犹夭折。《汉书·景帝纪》:“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絶天年,朕甚痛之。”三国魏 曹植《金瓠哀辞》:“不终年而夭絶,何见罚於皇天。”宋 苏轼《贾谊论》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清 唐孙华《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今年添丁復夭絶,何人陇亩随锄鎌。”②犹绝灭。《宋史·吴及传》:“比年此禁益弛,夭絶人理,阴累圣嗣。” |
夭殁 | yāomò | 亦作“夭没”。短命,早死。《后汉书·马援传》:“援卒后,客卿亦夭没。”《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儿年十五,晚又夭殁。”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彊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
夭年 | yāonián | 犹盛年。《汉书·王莽传下》:“夭年陨命,呜呼哀哉!” |
夭伤 | yāoshāng | 夭折损伤。《战国策·秦策三》:“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四四》:“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伤。”《晋书·艺术传·幸灵》:“凡草木之夭伤於山林者,必起理之;器物之倾覆於途路者,必举正之。”《三国演义 第四十六回》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 |
夭殇 | yāoshāng | 指未长大成人而死亡。《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一夫致疾,染及家人,夭殇无辜,何异刃杀! |
夭寿 | yāoshòu | ①短命与长寿。《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汉 王充《论衡·齐世》:“形体同,则丑好齐;丑好齐,则夭寿适。” 唐 贾岛《哭胡遇 诗》:“夭寿知齐理,何曾免叹嗟。” 明 唐寅《白发 诗》:“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②短命,早死。《三国演义 第八五回》:“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馀,死复何恨?”《大马扁 第六回回目》:“朱一新论学究渊源,陈千秋夭寿归泉壤。” |
夭死 | yāosǐ | 早死。《国语·鲁语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唐 韩愈《原道》:“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郭沫若《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古今来的才女多是郁郁一生而夭死。” |
夭桃 | yāotáo | 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岸上栽种奇花异草,苍松茂竹,翠柳夭桃。②喻少女容颜美丽。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③《诗·周南·桃夭诗》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后以“咏夭桃”表示求偶之意。 |
夭桃襛李 夭桃秾李 | yāotáonónglǐ | 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星昴殷冬献吉日,夭桃襛李遥相匹。”《黑籍冤魂》第八回:“夭桃穠李,宜早合良缘,毋使婚嫁愆期,致令幼女怀春,吉士有《摽梅》之赋也。” |
夭亡 | yāowáng | 夭折;早死。《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未几夭亡。可见小妹知人之明,这是后话。 |
夭夭 | yāoyāo | ①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或绚丽茂盛的样子。《诗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体貌安舒或容色和悦的样子。《论语 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夭折 | yāozhé | ①短命早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②比喻事情半途终止。 |
妖 | yāo | ①迷信的人指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妖魔鬼怪。妖精(a.妖怪;b.喻姿色迷人的女子。“精”均读轻声)。妖氛。②装束或神态不正派:妖里妖气。妖态。③媚,艳丽:妖女。妖娆。妖艳。妖冶。妖妍。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邪恶而迷惑人的:妖言。妖人。妖术。⑤通“少shào”。善妖善老: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陈碧虚《阙误》云,张君房本“善妖”作“善少”是也。郭注:“不善少而否老,未能体变化,齐死生也”。是郭本妖亦作“少”。⑥与善相对,恶。《老子·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妖谤 | yāobàng | 谣言诽谤。《晋书 武帝纪》“西平人曲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 |
妖不胜德 | yāobùshèngdé | 比喻邪不压正。俗话说:“妖不胜德”,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史记·殷本纪》:“臣闻妖不胜德。” |
妖氛 | yāofēn | 不祥的气氛。比喻战乱。《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虽复妖氛荡定,而人劳未康,每一念如此,若临冰谷。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六》横气负勇气,一战净妖氛。《西游记第三十八回》果然扫荡妖氛,辨明邪正,庶报你父王养育之恩也。《明史卷二十四 庄烈帝二》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 |
妖怪 | yāoguài | ①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②旧指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天下哪有妖怪。 |
妖姬 | yāojī | 美女。多指妖艳的侍女、婢妾。清 孙枝蔚《陈》诗:“可怜后主词名大,不遇金陵王气新。老将无权同草莽,妖姬有貌拟天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数十妖姬,扶公主交拜。” 清 李渔《比目鱼·孤威》:“娶美妾,蓄妖姬,也知道耗损精神。” |
妖精 | yāojīng | ①妖怪,有魔法或巫术的鬼神。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②比喻以姿色迷人的女子。《儒林外史》你若丢了我,再娶了别的妖精。 |
妖里妖气 | yāolǐyāoqì | 形容女人装束奇特、举止轻狂而不正派。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十章:“妈的,妖里妖气,看了讨厌!”莫应丰《将军吟》第11章:“那些妖里妖气的舞蹈演员把他东一拖西一拽,快要分成八块啦!” |
妖丽 | yāolì | ①艳丽。 妖丽无比。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昔者西施心痛而卧於道侧,姿颜妖丽,兰麝芬馥,见者咸美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踌躇焉。”《宋书·百官志上》:“女侍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香炉,护衣服,奏事明光殿 。” 宋 陆游《天彭牡丹谱》:“花开最早,而妖丽夺目。”②指艳丽的女子或花朵。《汉书·梁怀王刘揖传》:“ 梁国之富,足以厚聘美女,招致妖丽。” 宋 刘克庄《贺新郎·客赠芍药词》:“数枝清晓烦驰骑。向小窗、依稀重见,芜城妖丽。”③形容歌声之婉转动听。 宋 聂冠卿《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词》:“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鶯乱花隔。” |
妖魅 | yāomèi | 指妖魔鬼怪之类。《西京杂记卷一》:“旧传此镜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宣帝从危获济。”《西游记第三十七回》三藏欠身道:你莫是魍魉妖魅,神怪邪魔,至夜深时来此戏我?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秦时人》:“毛人招之曰:‘吾非妖魅,乃秦时筑长城卒。’” |
妖魔鬼怪 | yāomóguǐguài | 迷信的传说中危害人类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东西或人。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七回:师父,我不是妖魔鬼怪,亦不是魍魉鬼怪了? |
妖孽 | yāoniè | ①古时指怪异反常的事物。《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②比喻邪恶的人。《三国志平话》驱百万之师扫四方之妖孽。《晋书 惠帝纪》物号忠良,于兹拔本,人称妖孽,自此疏源。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
妖娆 | yāoráo | ①妩媚多姿。《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慧娘生得姿容艳丽,意态妖娆,非常标致。②指娇媚的女子。宋 晏几道《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③形容歌声婉转动听。 |
妖眚 | yāoshěng | ①指灾异。后汉 刘瑜《延熹八年举贤良方正上书陈事》:“怨毒之气,结成妖眚。” 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应变而动,是为顺常;苟错其方,则为妖眚。” 明 无名氏《四贤记·奏凯》:“且喜鲸鯢已获,见东海之无波;妖眚顿消,仰太阳之普照。”②妖异之气。喻黑暗腐朽的统治。 |
妖妄 | yāowàng | ①怪异荒诞。《后汉书 袁绍传》绍以(耿)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三国志·魏志·刘晔传》:“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宋史·道学传一·程颢》:“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妄之説竞起。”明 张居正《答山西崔巡抚计纳叛招降之策》:“何为纳此无用之人,听其妖妄之説,而坏已成之功,失永久之利哉?”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六节》:“光武帝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大力提倡妖妄的谶纬之学,藉以证明自己受天命,应该做皇帝。”②指怪异荒诞之说。《孔丛子·叙书》:“然今俗儒,繁説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③指妖术,旁门左道。《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四年》:“崔玄籍曰:‘起兵仗顺,犹且无成,况凭妖妄,其能久乎!’”明 沉德符《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时有赵古元者,本名一平,浙之山阴人,惯习妖妄。” |
妖祥 | yāoxiáng | ①凶兆和吉兆。《周礼·春官·眡祲》:“以观妖祥,辨吉凶。”郑玄注:“妖祥,善恶之徵。”贾公彦疏:“祥是善之徵,妖是恶之徵。”《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大理少卿康澄上书曰:“臣闻童谣非祸福之本,妖祥岂降替之源!”参见“禁祥去疑”②指显示灾异的凶兆。《礼记·乐记》:“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谋事不成,妖祥数见。”《新唐书·李德裕传》:“昔吴有圣水,宋齐有圣火,皆本妖祥,古人所禁。” |
妖星 | yāoxīng | 古代指预兆灾祸的星,如彗星等。《左传·昭公十年》:“居其维首,而有妖星焉。”《晋书·惠帝纪》:“尉氏雨血,妖星见于南方。” 唐 刘禹锡《平蔡州》诗之一:“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河水。”郭沫若《贺日本内山书店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诗:“如何垄断居奇者,尾逐妖星惯鬩墻。” |
妖言惑众 | yāoyánhuòzhòng | 妖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离奇的话;惑:迷乱。用骗人的话蛊惑群众。东汉 班固《汉书 眭弘传》:“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世上这些妖言惑众的人,怎么没人治他一下子! |
妖冶 | yāoyě | 妖媚而不庄重。艳丽:皓齿明眸,异常妖冶。也指艳而不正派: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妖冶伐性。 |
妖由人兴 | yāoyóurénxīng | 妖物因人而生。指不正常事物是由于人自己不严肃、不正派引起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四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近在耳畔而不睹其形,方知为鬼为绐也。妖由人兴,往往有焉。 |
妖贼 | yāozéi | 詈词。旧指以妖言惑众倡乱的人。《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甘陵人刘文与南郡妖贼刘鮪交通,讹言清河王当统天下。”《晋书 孝武帝纪》(咸安二年)十一月甲午,妖贼卢悚晨入殿庭,游击将军毛安之等讨擒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元年》:“是岁,鄱阳妖贼鲜于琛改元上愿,有众万餘人。”《明史·神宗纪二》:“十二月壬子,南京妖贼刘天绪谋反,事觉伏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