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àn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变本加厉

biànběnjiālì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变调

biàndiào

①变化的曲调。指不受旧律束缚的变新词调。②字和字连起来说时,其字的音调和单说时有时不一样的现象。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读成阳平。③转调。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变动不居

biàndòngbùjū

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现和掌握规律,就是从个别中找到了一般,从变动不居的现象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本质。

变复

biànfù

古时主张“天人感应”的儒生提倡以祭祀祈祷来消除灾祸,恢复正常,谓之“变復”。王充《论衡·明雩》:“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此变復也。”《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朝廷每有灾异,詔輒下问变復之效,所言多验。”李贤注:“变灾异復於常也。”清 沉涛《铜熨斗斋随笔·变复家》:“变復家盖亦五行占验之流。”《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壬辰,公卿诣阙谢;诏“务思变复,以助不逮。”

变告

biàngào

谓告发谋反等非常事件。《汉书·韩信传》:“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 颜师古注:“凡言变告者,谓告非常之事。”《资治通鉴 汉纪四》贯高怨家知其谋,上变告之。《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杀之。

变故

biàngǔ

改变原来的气质。荀子·荣辱》:“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梁启雄释:“变故,谓改变他故旧的本性。”②意外发生的事故、灾难。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晋书 文帝纪》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苏轼《教战守》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变古易常

biàngǔyìcháng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

变化多端

biànhuàduōduān

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明·冯梦龙《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莫测

biànhuàmòcè

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文学》:“其为文数百千言,援笔立就,雄浑高古,变化莫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七十二座天门阵变化莫测,昼则凄风冷雨,夜则鬼哭神号。”

变化如神

biànhuàrúshén

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宋 陈亮《酌古论二 邓禹》:“出奇制胜,变化如神。兵锋所加,敌人授首。”宋·陈亮《酌古论二·邓禹》出奇制胜,变化如神。

变化无穷

biànhuàwúqióng

穷:尽;完;结束。变化多种多样;没有止境。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例子 事物的发展虽然变化无穷,俚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变幻莫测

biànhuànmòcè

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吾“红水阵”内夺壬癸之精,藏天乙之妙,变幻莫测。

变幻无常

变幻无穷

biànhuànwúcháng


biànhuànwúqióng

指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变幻多种多样,没有穷尽。唐古拉山天气变幻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明·蔡羽《辽阳海神传》:“气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宝树,仙音法曲,变幻无常,耳目应接不暇。”鲁迅《书信集 致杨霁云》:“但是‘作家’之变幻无穷,一面固觉是文坛之不幸,一面也使真相更分明。”郭小川《致大海》诗:它给大海涂上万种色彩,而且变幻无穷。

变迹埋名

biànjìmáimíng

指改变行踪,隐匿姓名,使人不知。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变咎

biànjiù

变故,灾异。《后汉书·陈忠传》:“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輒切免公台。” 宋 王禹偁《为宰臣以彗星见求退表》:“必生良弼,用协圣猷,克致和平,坐销变咎。” 宋 梅尧臣《风异赋》:“若此言变咎,则非愚者之能议。”

变醨养瘠

biànlíyǎngjí

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

变礼

biànlǐ

不合典常、适应特殊情况而设的仪礼。《汉书·儒林传·张山拊》:“昔周公薨,成王葬以变礼,而当天心。”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春秋》有经礼,有变礼……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适权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故事,执政遇丧皆起复,(富)弼谓金革变礼,不可用于平世。

变难

biànnán

变乱。《晋书·山涛传》:“及永寧之后,屡有变难。”《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待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出师,可以兵不疲劳,坐收淮北也。”许地山《空山灵雨 弁言》:“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变容

biànróng

改变脸色。多指发怒或惊恐。《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庄子·寓言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后汉书·袁安传》:“虞廷比之,伦及大鸿臚韦彪各作色变容。”

变色易容

biànsèyìróng

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变生不测

biànshēngbùcè

变: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不测:意外。变故发生于突然之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四回:“倘难为了他,只恐变生不测。”

变生肘腋

biànshēngzhǒuyè

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明 刘基《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万一变生肘腋,子将安之?”《明史·杨涟传》:“一旦变生肘腋,可为深虑。”冯玉祥《我的生活 第十三章》:“电报送到北京,以变生肘腋,清廷震惊之下,不料竟低心下气,复电将十九条政见一一接受,并立即入太庙宣誓立宪。”

变事

biànshì

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史记 高祖本纪》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变态

biàntài

①谓万事万物变化的不同情状。②指事物的情状发生变化。③某些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④某些植物因长期受环境影响而在根、茎、叶的构造上、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发生特殊变化的现象。⑤指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自加元服,变态转兴,内外稍无以制。

变危为安

biànwēiwéiān

变危急为平安。他的出现,形势马上就变危为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变心易虑

biànxīnyìlǜ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另有“革图易虑”和“洒心易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继自今,其洒心易虑,激昂砥砺,毋蹈故常,朕则尔嘉。

变颜变色

biànyánbiànsè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别理她,小心她会变颜变色的。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变易

biànyì

①改变,变化。《汉书 霍光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尽变易大将军时法令。《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能变易新声。②化妆。

变应

biànyìng

犹应变。荀子·不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变诈

biànzhà

巧变诡诈。变诈难信。荀子·议兵:“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隋书·经籍志三:“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於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宋 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欢好常败於变诈,师旅或兴於无名,歃血之好,可久恃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况敌人变诈日出,而(王)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説曷言乎新……其机械变诈,钩稽报復,足以启智慧而昭惩戒焉,则新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三则》: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变置

biànzhì

改立,另行设立。《孟子·尽心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赵岐注:“诸侯为危社稷之行,则变更立贤诸侯也。牺牲已成肥腯……然而其国有旱乾水溢之灾,则毁社稷而更置之。”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於弈碁之易,而元元肝脑涂地,幸而不转死於沟壑者无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