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 | yàn | ①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砚台。笔砚。元 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②旧指同学关系(因同学共笔砚):同砚。砚友。 |
砚水 | yànshuǐ | 砚池中用以磨墨的水。唐 李白《自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夜郎道,珫璃砚水长枯槁。”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砚席 | yànxí | ①砚台与坐席。借指学习。《北史·魏陈留王虔传》:“(元暉)好涉猎书记,少得美名於京下。周文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 唐 黄滔《祭陈侍御文》:“滔江乡则中外亲姻,帝里则参差砚席。”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甲与乙邻居世好,幼同嬉戏,长同砚席,相契如兄弟。”②借指读书写作或执教之处。 唐 刘得仁《答韦先辈春雨后见寄诗》:“轩窗透初日,砚席絶纤尘。” 宋 柳永《郭郎儿近拍词》:“砚席尘生,新诗小闋,等閒都尽废。”清 钮琇《觚賸·愤僧投池》:“孙偀字商声 ……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无臭味人’之句。每就砚席,輒怒其舘主,不合而去。” |
砚匣 | yànxiá | 藏砚台的匣子。《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緑色端砚。”《孽海花第二四回》倒有两个潇潇洒洒的出奇人物,冒了炎风烈日,带了砚匣笔床,特地跑到后载门外的十剎海荷花荡畔一座酒楼上,凭栏寄傲,把盏论文。 |
堰 | yàn | ①挡水的堤坝:堤堰。堰塘。都江堰(在中国四川省,是闻名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江苏姜堰。②作动词“拦截”、作坝:《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后秦军中无井,秦人塞安公谷、堰同官水以困之。《资治通鉴 齐纪一》且自有肥水,未尝堰也,恐劳而无益。《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上(梁武帝)命萧渊明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进军与侯景掎角。(李)世民度(刘)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水上流,谓守吏曰:“待我与贼战,乃决之。” |
焰 | yàn | ①火光:光焰。②火苗:火焰。烈焰。气焰。 |
焰蜡 | yànlà | 正在燃烧的蜡烛。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
焱 | yàn | 火花,火焰。火花,火焰。《资治通鉴 秦纪二》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
赝 | yàn | 假的,伪造的:赝币。赝本(假托名人手笔的字画)。赝品。赝鼎。《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刘宋废)帝使(华)愿儿于外察听风谣,愿儿言于帝曰:“道路皆言‘宫中有二天子:(戴)法兴真天子,官为赝天子。’ |
赝书 贗书 | yànshū | ①假造的书信或文件。《水浒传第三十九回》赝书不遂英雄志,失脚翻成狴犴囚。明 唐顺之《与贾太守书》:“后或言此人先造贗书,以误左右之听,闻之不胜惶悚。”清 陈伦《张循王墓诗》:“区区子英奚为者,片纸贗书背人写。”②托名伪造的书籍。明 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 序》:“近时刻者愈多,杂以狂言等贋书,唐突可恨。”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或曰,梦羽本未出时,已有抄太平广记中二十餘条为甘泽謡以行者,则梦羽本又贋书中之重儓矣。” |
唁 | yàn | 吊丧,对遭遇丧事表示慰问:唁电(吊丧的电报)。吊唁。慰唁。《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及明堂火,尼入唁太后(武则天),太后怒叱之,曰:“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资治通鉴 后晋纪三》吴越王钱元瓘惊惧,发狂疾,唐人争劝唐主(李昪)乘弊取之,唐主曰:“奈何利人之灾!”遣使唁之,且周其乏。 |
酽 | yàn | (汁液)浓,味厚,引申指颜色的浓:酽醋。酽茶。酒酽鱼肥。《水浒传第五一回》:“‘头醋不釅彻底薄’,官人坐当其位,可出箇标首。”《红楼梦 第八回》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花月痕第二十回》这会开了,秋痕便酽酽的泡上一碗莲心茶来。 |
酽酽 | yànyàn | 很浓。程度深。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替老爷快倒一杯酽酽儿的清茶来! |
餍饜 | yàn | ①吃饱。饫甘餍肥:饱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贪饕无餍。《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红楼梦 第77回》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yàn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唐 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饜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续资治通鉴 陈纪四》比岁以来,贪浊成风,椎剥滋甚,民穷而溪壑不餍,国匮而囊橐自丰。《聊斋志异 青梅》而操作更勤,餍糠秕不为苦。②满足:餍足(多指私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餍饱 | yànbǎo | 吃饱。 汉 王充《论衡·道虚》:“人或嚥气,气满腹胀,不能餍饱。”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必燕窝或鸡心,鱼肚白作羹汤,始能餍饱。”《聊斋志异 崔猛》母喜饭僧道,往往餍饱之。 |
餍足 | yànzú | ①吃饱,饱足。《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饜足之道也。”宋 王安石《枣诗》:“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饜足。”②满足。《元章·户部十·军兵税不得打量军地土》:“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量军户地亩,以此为名,胁敛钱物,所取各皆饜足,方纔释免。”《明史·万国钦传》:“使心骄意大,岂有饜足时。” 何其芳《画梦录·岩》:“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 |
谳 | yàn | 审判定罪:谳问(审问)。定谳(定案,定罪)。参见“奏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吏部侍郎李常上七事,曰崇廉耻,严乡学,择守令,黜贪污,谳疑狱,任儒帅,修役法。《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八》遣使分谳内外刑狱。《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遣省台官分理天下囚,罪状明者处决,冤者辨之,疑者谳之,淹滞者罪其有司。《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若选刽子,须用强壮人,尚书详谳刑狱,不枉人坏法,即是好官,何用强壮者为!《明史卷十 英宗前纪》正统三年六月癸酉,以旱谳中外疑狱。《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命刑部侍郎阿永阿会同吴达善谳湖南新宁县民传帖罢市狱。清 方苞《狱中杂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聊斋志异 成仙》院接御批,大骇,复提躬谳。参见“刺谳”。 |
谳狱 | yànyù | 审理诉讼;审问案情。宋 王禹偁《荐戚纶上翰林学士钱若水启》向因讞狱宛丘,坐系乌府,廷尉议罪,听以赎论。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 第一出》四海须传讞狱功。《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览谳狱本章,引用每多未惬。《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长麟以谳狱不实褫职。严复《救亡决论》讞狱无术,不由公听,专事毒刑榜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