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

①仰面倒下,放倒:偃卧。偃仆。偃仰(俯仰,喻随俗应付)。偃旗息鼓。《论语·颜渊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资治通鉴 魏纪四》圣化所绥,万里草偃。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卫辉路大风九日,禾尽偃。②停止:偃息。偃武修文。《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史记 太史公自序》销锋铸鐻,维偃干革。《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孝文皇帝偃武行文,当此之时,断狱数百,赋役轻简。《宋书 卷十 顺帝纪》顷甸服未静,师旅连年,委蓄屡空,劳敝莫偃。

偃兵

yǎnbīng

休兵,停战。《庄子·徐无鬼》:“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史记 孝文本纪》务农先籍,布德偃兵。唐元结《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不然,臣(范仲淹)恐隔绝情意,偃兵无期。明 刘基《郁离子·瞽聩》:“西方有兽,斑文而象虎,名曰騶虞,其性好仁,故出则天下偃兵。”

偃兵脩文

偃武修文

yǎnbīngxiūwén

yǎnwǔxiūwén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参见“武偃文修”。

偃伯

yǎnbó

指休战。《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方当偃伯灵台,休牛桃塞,无疆之庆,非独在予。

偃革为轩

yǎn’géwéixuān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史记·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革者,革车也;轩者,赤黻乘轩也。偃武备而治礼乐也。”

偃戢

yǎnjí

停息。兵革偃戢。前蜀 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词》:"俾五兵偃戢,百谷滋丰,中外和宁,生灵舒泰。"

偃甲息兵

yǎnjiǎxībīng

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指埋伏兵士。停止用兵。《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

偃蹇

yǎnjiǎn

高耸。骄横;傲慢。困顿;窘迫。王逸注:“偃蹇,高貌。”偃蹇不进。唐 杨炯《青苔赋》:“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巍,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资治通鉴 宋纪四》朝廷虽相崇重,未有不拜之诏;而遽自偃蹇,此岂社稷之福邪!《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三》黜陟使李承自淮西还,言于上(德宗李适)曰:“(李)希烈必立微功;但恐有功之后,偃蹇不臣,更烦朝廷用兵耳!”上不以为然。《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癸卯,(田)布复召诸将议出兵,诸将益偃蹇。《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庞)籍以为元昊骤胜方骄,若中国自遣人说之,彼益偃蹇。宋 司马光《送同年郎兄景微归会稽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然未尝有偃蹇之容,自满之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王)安石知道守正,不为利动,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视事,则是偃蹇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为也。滞留困顿,谓科举不得志。《聊斋志异 连城》乔生,晋宁人。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偃蹇。③安卧。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  萨都剌《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抟。”《花月痕第二十二回》至如参天黛色,生在人迹不到的去处,任其性之所近,却成个偃蹇支离,不中绳尺,到年深日久,生气一尽,偃仆山中,也与草木一般朽腐。

偃仆

yǎnpú

仆倒。《魏书·韩茂传》:“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茂於马上持幢,初不倾倒。”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群臣惧,莫敢不醉,偃仆失冠,(符)生乃悦。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

偃旗息鼓

yǎnqíxīgǔ

该成语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偃然

yǎnrán

安息貌。《庄子·至乐》:"人且偃然寝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唐 孙樵《乞巧对》:"予方高枕,偃然就寝。"骄傲自得貌。《新唐书·突厥传上》:"至则车鼻偃然无入朝意,华谋与葛逻禄共劫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蔡)京偃然在职,日夜交纳内侍、戚里,以觊大用。③犹公然。《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龙之为物,以不见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宋)孝宗思政之所,(韩侂胄)偃然居之,老宫人见之,往往垂涕。④犹俨然。《新唐书·王鉷传赞》:"於时天子见海内完治,偃然有攘却四夷之心。"

偃卧yǎnwò

仰卧,睡卧。《笑林广记 卖弄》乃装有病,偃卧床中,好使亲家来望。

偃武修文yǎnwǔxiūwén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杨家将 第二十回》故其(赵普)当揆,惟义是从,偃武修文,慎罚薄敛,以立弘功于后世,其功大矣。

偃仰

偃佒

yǎnyǎng

佒是仰的异体字。俯仰。比喻随世俗沉浮或进退。偃仰僵仆。《诗 小雅 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荀子 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庄子·列御寇缘循、偃仰、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啸歌:长啸或吟唱)。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啸歌:长啸或吟唱)。

偃折

yǎnshé

弯曲下垂。清 顾炎武《宋六陵》诗:“偃折冬青枝,哀哀叫杜宇。”《聊斋志异 海公子》相狎未已,忽闻风肃肃,草木偃折有声。

偃师

yǎnshī

①传说周穆王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穆王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穆王大怒,欲杀偃师,经剖示木偶方罢。唐 李商隐《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②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

偃鼠

鼴鼠

yǎnshǔ

田鼠。偃,“鼴”的古字。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郭庆藩集释:“偃,或作鼴,俗作鼹。”《说文·鼠部》:“鼢,地中行鼠,伯劳所化也。一曰偃鼠。”段玉裁注:“偃之言隐也。”

偃鼠饮河

yǎnshǔyǐnhé

田鼠到河边喝水,一会就喝饱了。形容胃口不大,要求不高。《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参见“巢林一枝”“鹪鹩一枝““饮河满腹”

偃溲

yǎnsōu

①在厕所大小便。《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 晋 郭象注:“寝庙则以飨燕,屏厕则以偃溲。”②指厕所。唐 柳宗元《天说》:“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垣。”

偃卧

yǎnwò

仰卧,睡卧。宋 王巩《闻见近录》:“已而使至, 威敏大启其门,设矮榻,偃卧堂上,鼓笛自若” 《京本通俗小说》是夜荆公长吁短叹,和衣偃卧,不能成寐。《聊斋志异 连琐》因于午后薄饮,乘醺登榻,蒙衣偃卧。《聊斋志异 葛巾》偃卧空斋,自悔孟浪。

偃武修文

yǎnwǔxiūwén

停息武备,修明文教。宋 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上》:“江东既平,天下既一,偃武修文,彰善癉/dān恶,崇教化,移风俗,数年之间,天下略治。”《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

偃息

yǎnxī

①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②敛藏退息。《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 宋 苏舜钦《又答范资政书》:“阁下前视卿辅之地不欲处,谦让引去,偃息藩镇,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时止之道也。”③睡卧止息。偃息养高。 宋 司马光《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讯狱中囚,暮省案前文。虽有八尺牀,初无偃息痕。”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无事,寧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寃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④停止;使停止。唐 杜甫《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金世宗)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文景风。”《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⑤平静,安静。宋 苏轼《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偃仰

yǎnyǎng

安居;游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諲》:“天寳中,谢官,归故山偃仰,不復来人间矣。”《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栖迟偃仰,寝疾自逸,被策文,得赐钱,即复起矣,何疾之易而愈之速!② 谓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④骄傲。吕延济注:“偃仰,骄傲貌。”唐 吴兢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⑤俯仰。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偃月

yǎnyuè

①横卧形的半弦月。《太平御览 卷四》引京房易飞候:“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②泛称半月形。《资治通鉴 宋纪十》癸巳,进据梁山洲,于两岸筑偃月垒,水陆待之。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寒兰荡》:“田畛细流,入池如偃月。”

yǎn

古书上指蝉一类的昆虫。《说文》蝘,蝘蜓也守宫也。在壁曰蝘蜓,在草曰晰易。从草,匽声。《淮南子·精神》视龙犹蝘蜓。又如:蝘虭,即蝉。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善上树捕蝉食之。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蜴,短大者名为蝾螈。一曰蛇医,大者长三尺,其色玄绀者善螫人。一名玄螈,一曰绿螈也。

蝘蜓

yǎntíng

守宫。俗称壁虎。古籍多与蜥蜴、蝾螈等相混。《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鼹鼢偃

yǎn

鼹形声。字从鼠,从晏(yàn),晏亦声。“” 意为“黄昏时刻用餐”。“鼠”指“鼠类”。“鼠”与“晏”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开始出来觅食的鼠类”。本义:黄昏开始进食的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