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

①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一说就说到点子上)。出谋划策。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②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择言顾行。③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④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⑤姓。


言必信

行必果

yánbìxìn

xíngbìguǒ

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言必有据

yánbìyǒujù

言:说话;说的话;据:依据;根据。说话必定有依据。他说话大都言必有据,没有根据或无凭无据的话他从来不说。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言必有中

yánbìyǒuzhòng


一说就说到关键要害的地方。形容说话恰当得体。《论语 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帝(宇文泰)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yánbìxìn

xíngbìguǒ

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言不逮意

yánbùdǎiyì

言不达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


不顾行

行不顾言

yánbùgùxíng

xíngbùgùyán

说话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行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诺言。指言行不一致。反义词:择言顾行。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宋·陆九渊《策问》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诚足病也。


言不及义

yánbùjíyì

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清 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言不由衷。”


言传身教

yánchuánshēnjiào

言传:语言上传授、讲解;身教:亲身以行动教导。一面在言语上传授;讲解;一面在行动上示范。指言语行动起模范作用。好的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领导大家共同奋斗。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言辞

yáncí

说话所用的词句。话语。《宋书 本纪武帝上》光禄勋丁承之、左卫将军褚粲、游击将军司马秀役使官人,为御史中丞王祯之所纠察,谢笺言辞怨忿。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与为言辞。


言次

yáncì

言谈之间。《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资治通鉴·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言次,谓言论之次,犹今云语次。”《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侍中王,言次称(颜)竣、(周)朗人才之美,(沈)怀文与相酬和,颜师伯以白上(刘宋孝武帝),上益不悦。《北史·谷浑传》:“太后嬖幸郑儼,惧绍达间构於帝,因言次,以绍达为州。” 宋教仁《我之历史卷二》:“言次,復呼取酒来,遂围坐而饮之。”


言动

yándòng

言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而迄今言动寂寥,中外未有所传。金 王若虚《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起居舍人彭龟年奏言:“臣所居之官,以记注人君言动为职。”《明史卷八 仁宗》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鲁迅《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查理九世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


言多必失

yánduōbìshī

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他做人一生谨慎,处世的格言是“言多必失”。《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言而无信

yánérwúxìn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一回: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yán’éryǒuxìn

说话守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 第一折》:“只要小娘子言而有信,俺小生是一箇志诚老实的。”明 李日华《南西厢记·诡媒求配》:“老夫人将小姐甘心许,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於人。”刘绍棠《两草一心》:“梅老先生,两年前我们相约再见,您真是言而有信。”


言寡尤

行寡悔

yánguǎyóu

xingguǎhuǐ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寡:少;尤:过失,错误)指说话很少有错误,做事很少后悔。形容犯错误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十三回》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言官

yán’guān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或垣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古代言官一般都是“位卑而权重”的道德楷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吕)祖俭乃其(吕公著)孙也,今投之岭外,万一即死,陛下(宋宁宗赵扩)有杀言官之名,臣(邓驿)窃惜之。


言归于好

yán’guīyúhǎo

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言是虚字无义。《孟子·告子下》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调解和和解。


言归正传

yán’guīzhèngzhuàn

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现在我们言归正传,集中讨论这件事,发言要围绕中心。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


言过其实

Yán’guòqíshí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汉言过其实的话吓唬住了。”


言过其行

yán’guòqíxíng

说得多,做得少。《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言和

yánhé

讲和。言语温和。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言简意赅

yánjiǎnyìgāi

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我们作文应该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言简意少

yánjiǎnyìshǎo

语言简洁,内容贫乏。写文章要言简意赅,但并不是言简意少


言简意深yánjiǎnyìshēn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词语虽然粗俗,笔气极其纵横,而且言简意深,包括不遗。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言教

yánjiào

用语言进行说教。教训,说教。言教不如身教。《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言近指远

言近旨远

yánjìnzhǐyuǎn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十八回》其书阐发孔、孟大旨,殚尽心力,折衷旧解,言近旨远,文简义明。


言噱

yánjué

谈笑。噱,笑。《新唐书·杜亚传》:“而亚雅意丞弼,厌外官,往往不亲事,日夜召宾客言噱流连。”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苗生》:“自言苗姓,言噱粗豪。” 


言路

yánlù

①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发表意见的机会。广开言路。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馀人。"②言官。宋 吕陶《辞免左司谏表》:"向自郎曹,擢居言路,徒更岁月,何补涓埃!"《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安)鼎今在言路,是以尽力攻臣,无所不至。元 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卑职食禄居官,任当言路,舍此不言,将复何用!"


言论

yánlùn

言谈;谈论。《淮南子·人间训》:“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与及言论矣。”言词;发表的议论或意见。宋 叶适《巩仲至墓志铭》:“时新迪义理之学,草茅士震於见闻,多矜露忲狃,至他文史言论,儒之艺业,又昧陋颠倒,莫知幅程。”③犹舆论。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刀尺颠倒者,则患人之议己也;达不由道者,则患言论之不美也。”④用言语谈论。《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默

yánmò

议论和沉默。《庄子·则阳》:“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韩非子·南面》:“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责也。”南朝梁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言清行浊yánqīngxíngzhuó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唐 李虚中《命书中》:“言清行浊,执不通变。”元 柯丹丘《荆钗记·觅真》:“言清行浊心贪汚,违法度。”《水浒传第十九回》:“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明 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是故口是心非,言清行浊,了不见有好高好洁之实。”


言情

yánqíng

①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言情小说。②实情相告。《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文襄(高澄)等怖挠,帝勒众与彭乐相格,乐免胄言情,犹禽之以献。

言筌yánquán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成玄英疏:“筌,鱼笱也。”后因称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为“言筌”。 《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说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筌,已非上乘。”


言三语四yánsānyǔsì犹言说三道四。元 武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言三语四,耳朵里听不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须知有一种不自重的女子,专欢喜涂脂抹粉……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

言色

yánsè

言语和脸色。《无量寿经卷下》:“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唐 谷神子《博异志·张不疑》:“言色惨沮,吁嘆不已。”明 黄淳耀《自监录一》:“吾尝众中察人,有以言色説人者,未尝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

言事

yánshì

①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荀子·大略》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唐 韩愈《送王秀才序》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明史 卷十七 世宗一》恤录正德中言事罪废诸臣,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②谓记言与记事。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阙未箴。

言事官

yánshìguān

指谏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先朝以御宝印纸给言事官,使以时奏上,所以知言者得失而殿最之。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三》:" 起莘方为言事官,而真父戏之如此。"

言说

yánshuō

谈论;说话。北史·裴叔业传:“听其言説,不觉忘疲。”唐 柳宗元《送徐从事北游序》:“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説,其容貌充充然,而声名不闻传於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歟?” 郭沫若《文艺论集·艺术家与革命家》:“言说便是行为的一种。”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华严经·入法界品》:“彼诸如来所有言説,善财童子悉能听受。”《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道在心悟,岂在言説,言説只是化童蒙耳。”《坛经·机缘品》:“吾今彊言説,令汝捨邪见。”③言辞;言论。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金 王喆《惜芳时词》:“闲中认得玄机设,无言説、自然欢悦。”清 王夫之《为家兄作传略已示从子敞诗》:“正可忘言説,将心告烈皇。” 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言谈举止yántánjǔzhǐ

指人的言语、举动、行为。观其言谈举止,倒是像个文人。《花月痕第四九回》细细体认之言谈举止、体态性情,都觉得一模一样,就把谡如狂喜极了。


言谈林薮

yántánlínsǒu

林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关于谈论的人。《晋书·裴秀传》:“乐广尝与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

言听计从

yántīngjìcóng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魏书 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二十六:邓对于他也就和刘玄德之于诸葛孔明,几几乎是言听计从的。

言外之意

yánwàizhīyì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

言为心声

yánwéixīnshēng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言为心声,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谈之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思想状况。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言无不尽

yánwúbùjìn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故情无不通,言无不尽。《明史·马文升传》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参见“尽言”。

言无二价

yánwúèrjià

原指卖商品时价格没有虚头;不讨价还价。后也泛指说出话来;不再改变。也作“口不二价”。

出处他说话算数,言无二价。现在某些国有商店里的商品往往言无二价。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言笑

yánxiào

说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庄重)。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举目言笑,谁与为欢?《晋书 陶潜传》乃令一门生 二兒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

言笑不苟yánxiàobùgǒu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亦以师道自尊,粧模做样,儘自矜持,言笑不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滦州革命先烈事略·施从云》:“幼习阳明学説,言笑不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又闻美国学童,跬步必肃,言笑不苟。”参见“不苟言笑”。

言笑晏晏

yánxiàoyànyàn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毛传:“晏晏,和柔也。

言笑自若

yánxiàozìruò

自若:如常。有说有笑,如同平日。形容在异常的情况下,仍能不变神色。《三国志 关羽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言行不一

yánxíngbùyī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言行相顾

yánxíngxiānggù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北齐书·魏收传》:“言行相顾,慎终犹始。”宋·邢昺疏《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言行相诡

yánxíngxiāngguǐ

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言行一致

yánxíngyīzhì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言谑

yánxuè

谈笑戏谑。《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乃(刘宋平帝刘彧)召(吴)喜入内殿,与共言谑甚款,既出,赐以名馔。《资治通鉴 梁纪一》(周)舍豫机密二十余年,未尝离左右,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掌之,与人言谑,终日不绝,而竟不漏泄机事,众尤服之。唐 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飘颻劳州县,迢递限言謔。”唐 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张式等人)皆善言謔。” 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蜀才妇》:“(薛涛)才调尤佳,言謔之间,立有詶对。”

言扬行举

yányángxíngjǔ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西汉 戴圣《礼记 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言议yányì

议论;言论。《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


言咏

yányǒng

言谈吟咏。《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峴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言犹在耳

yányóuzàiěr

话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言语

yányǔ

①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一个词。说话。明·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唐·杜牧《阿房宫赋》市人之言语。明 唐寅《画鸡》:“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指鸡打鸣)②方言,招呼;回答;开口。回答呀,别不言语。

言语道断

yányǔdàoduàn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鲁迅《华盖集续编 “死地”》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言喻

yányù

用言辞来说明。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十二》:“至其诗集中如《吊侯朝宗》、《寄房师周芮公》诸作,凄酸激楚,自悔偷生,隐痛沉悲,殆难言喻。 《聊斋志异 江城》(高)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言责

yánzé

①指对自己的言论所负的责任。 ②指君主时代臣下对君主进谏的责任。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yánzhěwúzuì

wénzhězújiè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言之不预

yánzhībùyù

没有预先说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衷心劝告,‘勿谓言之不预也’。” 巴金《寒夜》二八:否则同人当以非常手段对付,勿谓言之不预也。

言之成理

言之有理

yánzhīchénglǐ

yánzhīyǒulǐ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明 无心子《金雀记 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叶圣陶《文心》:“说不定会全不相同,可是也言之成理呢。”郭澄清《大刀记》第11章:“大婶觉得永生言之有理,点了点头。”

言之无物

yánzhīwúwù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言之有物

yánzhīyǒuwù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回:惟首两句笼罩全篇,末句总结大意,不必言之有物。

言之凿凿

yánzhīzáozáo

凿凿:确实。话说得非常确实。许多事情今天看来确实显得离奇,但他们言之凿凿,不由人不相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言重九鼎

yánzhòngjiǔdǐng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言状

yánzhuàng

①所述情状。《法苑珠林 卷七一》:“女抱以号泣,兄怪问之,女以状告,兄亦言初不肯渡,及失,还得之。言状符同。”《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会其民题除渠堂亡降汉言状。②用语言来形容或描绘。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十二》:“然而,这慰藉很快又变为更难言状的悔恨。”

yán

简体写法为“䶮”。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皇帝刘龑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字义为“飞龙在天”。又《南唐书》南汉刘巖改名龚,复改名龑。古无龑,巖取飞龙在天之义创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