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n I.

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与鼻腔相对称“鼻咽”;中段与口腔相对称“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称“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称“咽头”):喉。II.参见yàn。III. 参见

咽唾yāntuò

①咽下唾液。道家修养之法。②比喻干眼馋。《西游记第六九回》八戒在旁见酒不到他,忍得他啯啯咽唾。《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马少卿大张告示在外:‘有人能医得痊愈者,赠银百两。’这些医生看了告示,只好嚥唾。

yān

①物质燃烧时所生的气体:冒烟。硝烟。烟囱。烟雾。烟波。烟火。烟尘。荒无人烟。②像烟的;薄雾:烟霞。烟霭。烟岚。烟鬟。宋 宋祈《玉楼春 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③烟气刺激使眼睛流泪或睁不开:烟了眼睛。④一年生草本植物:烟草。烟叶。⑤烟草制成品:香烟。卷烟。纸烟。烟蒂。⑥指“鸦片”:大烟。烟灯。烟枪。烟馆。

烟埃

yānāi

①尘埃;灰烬。唐 李白《望黄鹤山诗》:“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謐。”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宋宣献兼有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元符中荡为烟埃。”鲁迅《书信集·致韦素园》:“试看新的文艺和在压制者保护之下的狗屁文艺,谁先成为烟埃。”②指云烟雾气。宋 丘崈《沁园春词之一》:“登山临水,惊心节物,极目烟埃。”③烽烟和战尘。喻战乱。《后汉书·董卓传》:“方夏崩沸,皇京烟埃。”唐 岑参《北廷北楼呈幕中诸公诗》:“上将新破胡,西郊絶烟埃。”前蜀 杜光庭《贺黄云表》:“授律则南摧丑蜒,凿门则北扫烟埃。”

烟霭

yān’ǎi

①云雾。指云雾笼罩处。宋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②指燃烧所生的烟气。

烟波

yānbō

①烟雾笼罩的水面。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唐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 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宋 姜夔《过垂虹诗》:“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宋·柳永《西霖铃 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 黄裳《减字木兰花 竟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明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朝飞暮捲,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浅!”②指避世隐居的江湖。③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烟波钓徒

yānbōdiàotú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元·张雨《太常引·题李仁仲画舫》:“堤上早传呼,是那个烟波钓徒。”

烟波浩渺

yānbōhàomiǎo

形容江湖水面烟雾笼罩、广阔无边的样子。浩渺:形容水面辽阔。这个玉琴湖比不上洞庭湖那么烟波浩渺,犹如仙境一般。唐·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烟草

yāncǎo

①烟雾笼罩的草丛。亦泛指蔓草。宋 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 戴复古《淮村兵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②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大如卵,尾尖,采下晒干,称为烟叶,含尼古丁等质,可制成各种卷烟及烟丝。原产南美、明代传入我国。③指烟丝。

烟尘

yānchén

①烟灰。②烟雾和尘埃。③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旧时指战火。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④旧时指人烟稠密的地方。唐 杜甫《为农》:“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烟灯yāndēng

吸鸦片用来烧烟泡的灯。《官场现形记第三回》连忙请了进来,吩咐泡茶,拿水烟袋,又叫把烟灯点上。

烟磴

yāndèng

亦作“烟磴”。云雾中的石级。唐 王勃《长柳》诗:“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唐 杜牧《朱坡绝句》之三:“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唐 林滋《宴韦侍御新亭》诗:“烟磴披青靄,风筵藉紫苔。”

烟墩

yāndūn

烽火台。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刘江》(金州卫金线岛)西北之望海埚 ,地高可望诸岛,寇所必繇,实滨海襟喉之地,请筑城堡,立烟墩瞭望。《聊斋志异 王兰》一日,聚饮于烟墩,(贺)才大醉狂呼,王止之,不听。

烟霏

yānfēi

①云烟弥漫。唐 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烟霏万雉,花明四郊;沼苹白带,山花紫苞。”宋 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明 文徵明《次韵吴德徵先生江南弄》:“烟霏晓色彤楼开,美人倚醉临籹臺。”②烟雾云团。唐 韩愈《山石诗》:“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宋 朱熹《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词》:“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纍纍。” 明 王守仁《登泰山诗》:“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

烟光

yān’guāng

①云霭雾气。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唐 元稹《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霽色冷。”宋 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诗之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宋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金 元好问《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诗》:“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清 于养志《不寐诗》:“小苑烟光薄,疏帘月影清。”②指春天的风光。唐 黄滔《祭崔补阙》:“闽中二月,烟光秀絶。”

烟花

yānhuā

①即烟火(也叫焰火),一种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观赏的东西。②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五代 李珣《巫山一段云》:“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③娼妓。指妓女或艺妓。宋 柳永《迷仙引 才过笄年》:“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元曲选》我怕你迷恋烟花,堕你进取之志。

烟花女子

yānhuā’nǚzǐ

就是沦落风尘的不凡女子。所谓烟花女子,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貌;二是要有才;三还要有识。《聊斋志异 鸦头》既,谓王曰:“妾烟花下流,不堪匹敌;既蒙缱绻,义即至重。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

烟花寨yānhuāzhài

妓院。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风月所得清白,雨云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浄。”《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所以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自然上和下睦,做得烟花寨内的大王,鸳鸯会上的主盟。

烟鬟

yānhuán

①指妇女的鬓发。亦形容鬓发美丽。②喻云雾缭绕的峰峦。宋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烟火

yānhuǒ

①火和烟。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②指炊烟。亦泛指人烟。③指熟食。④指引火的材料。发火的器材。《孙子兵法 火攻》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⑤烽火;战火。⑥火灾;火警。⑦指供佛、敬神、祭祖的香火。⑧指后嗣。⑨焰火;烟花。⑩指烟草制品。

烟际

yānjì

云烟迷茫之处。北齐 刘昼《新论·通塞》:“入井望天,不过圆盖;登峯眺目,极於烟际。”唐 李峤《咏绫》:“何当画秦女,烟际坐氤氲。”五代 孙光宪《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宋 苏辙《黄楼赋》:“放田渔於江浦,散牛羊於烟际。”元 李存《送倪东江之上元县主簿诗》:“沙头烟际挹征襟,嚼尽梅花出短吟。”

烟景

yānjǐng

云霭、烟雾缭绕的景色。峨嵋的烟景令人留连忘返。美丽的景色。春天的美景。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烟浪

yānlàng

犹烟波。烟云如浪,即云海。唐 刘禹锡《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闽 徐夤《不把渔竿诗》:“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宋 叶梦得《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宋 辛弃疾《贺新郎·和三山雨中游西湖前韵词》:“更忆小孤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

烟柳

yānliǔ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柳树象征分别。折柳赠别。五代 徐昌图《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宋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南宋 辛弃疾《摸鱼儿 词》:“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烟笼

yānlǒng

轻烟笼罩。唐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炉灶或锅炉上出烟的管子。

烟缕

yānlǚ

①袅袅上升的细长烟气。五代 王周《道院诗》:“谁知是官府,烟缕满炉沉。”宋 王雱《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阿兴又狠狠地吸起烟来,默默地望着烟缕沉思起来。”②指柳条。南唐 李中《途中柳诗》:“无人折烟缕,落日拂溪桥。”参见“烟柳”。

烟萝

yānluó

①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南唐 李煜《破阵子词》:“凤闕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②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烟渺

yānmiǎo

渺渺烟雾。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

烟鸟

yānniǎo

烟雾中的鸟。唐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进士不至诗》:“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唐 温庭筠《西江上送渔父诗》:“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烟鸟便成家。” 宋 陆游《秋夜诗》:“烟鸟宿沙际,露萤明草根。”

烟视媚行

yānshìmèixíng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烟树

yānshù

①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南朝宋 鲍照《从登香炉峰诗》:“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唐 孟浩然《闲园怀苏子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元 周孚先《蝶恋花词》:“舟艤津亭何处?晓起瓏璁,回首迷烟树。”元 张养浩《山坡羊 骊山怀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许地山《缀劳蛛·换巢鸾凤》:“我记住远地烟树,就系君去处。”②炊烟和树木。南朝齐 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烟水

yānshuǐ

雾霭迷蒙的水面。唐 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 诗》:“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唐 温庭筠《利州南渡》:“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南唐 李煜《一重山》:“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宋 向子諲《忆秦娥》:“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宋 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词》:“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宋 吴文英《唐多令》:“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明 文徵明《石湖诗》:“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烟水淼茫,庐舍遮映。”

烟丝

yānsī

烟叶加工后切成的细丝。元 赵孟頫《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烟蓑雨笠yānsuōyǔlì

指蓑衣和斗笠两种雨具,可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常用来形容隐者的生活方式,象征着一种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生活状。宋代苏轼的《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烟涛

yāntāo

亦作“烟涛”。烟波。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黄滔《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闔閭城外越江头,两地烟涛一叶舟。” 明 高启《题陈节妇诗》:“去时岂惜千金躯?烟涛竟没珊瑚树。”

烟雾

yānwù

烟、雾、云、气的泛称。山谷里烟雾缭绕。唐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元 倪瓒《次韵郯九成见寄》残生竟抱烟霞癖。

烟霞

yānxiá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北周 庾信枯树赋》纷披草树,散乱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唐 李商隐《隋宫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指长安的殿阁)宋 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特指吸鸦片时喷出的烟团。《孽海花第五回》知道自己(曹公坊)不是金马玉堂中人物,还是跌宕文史,啸傲烟霞,还我本来面目的好

烟霞痼疾

yānxiágùjí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旧唐书 隐逸传 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烟销

yānxiāo

①谓烧毁。唐 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②云雾散尽。唐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烟消火灭

yānxiāohuǒmiè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烟消云散

yānxiāoyúnsàn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烟雪

yānxuě

烟雾般的飞雪。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其餘七匹亦殊絶,迥若寒空动烟雪。”唐 刘长卿《寄许尊师诗》:“独上云梯入翠微,濛濛烟雪映巖扉。” 清 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词》:“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飈千里,送度长城。”

烟熏火燎

yānxūnhuǒ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孙犁《乡里旧闻》:“这架老织布机,我幼年还见过,烟熏火燎,通身变成黑色的了。”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身上散发的全是厨房里那种烟熏火燎的气息。”

烟炎张天

yānyánzhāngtiān

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烟雨

yānyǔ

蒙蒙细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唐·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宋 宋祁《落花》:“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 陆游《鹊桥仙》:“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宋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词》:“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烟月

yānyuè

①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唐 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餘。”唐 杜牧《旅宿》“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后蜀 鹿虔扆《临江仙词之一》:“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宋 秦观《望海潮·越州怀古词》:“汎五湖烟月,西子同游。”清 孙枝蔚《坐朱纫芳半舟留题诗》:“烟月每逢歌管处,波澜难到酒壚旁。”②烟花风月。指风流韵事。元 杨暹《刘行首 第三折》:“三百年守在孤坟,二十载还了烟月。” 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

烟云过眼

yānyúnguòyǎn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余于器玩不甚留意,后为人取去,烟云过眼矣。

烟煴yānyūn

亦作氤氲①元气。阴阳二气和合貌。《文选·班固 东都赋》:“降烟煴,调元气。”张铣 注:“烟煴,即元气也。”晋 陆机《白云赋》:“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乎烟煴。”天地未分时混沌之气。②云烟弥漫貌。南朝梁 江淹 《别赋》:“镜朱尘之炤烂,袭青气之烟煴。”唐 李峤《云》诗:“烟煴万年树,掩映三秋月。”

烟瘴

烟障

yānzhàng

瘴气。深山丛林间蒸发出来的湿热雾气,人触之辄病疟。旧指西南边远地区。古代常作为发配重犯之所。烟瘴地面。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唐介前因言文彦博,远窜广西烟瘴之地,赖陛下仁恕哀怜,移置湖南,得存性命。宋 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二广缘去朝廷既远,旧多烟瘴,又见摄官官差之文,县或有阙,监司、守臣辄差校、副尉摄,参军、助教权摄。《明史·刑法志一》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

烟渚

yānzhǔ

雾气笼罩的洲渚。宋 张元干《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yān

一种红色颜料,可作化妆用品,亦是国画色。简称“胭”,如“胭粉”、“胭红”(“脂”读轻声)。

胭脂/臙脂

yānzhi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搽在面肤上,使之呈现立体感和红润、健康气息的化妆品。唐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宋 王禹偁《村行诗》:“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 赵佶《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胭脂虎

yānzhīhǔ

女权主义者。出于宋代尉氏县官陆慎言的夫人朱氏凶悍无比,陆县官见到夫人畏首畏尾,连县府政务之事都得与她商讨,才能定夺。又因她长相漂亮,被吏民取绰号“胭脂虎。”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是个“胭脂虎”。《聊斋志异 江城》芳兰阴把(高)生手,以指书掌作“宿”字......醉态益狂,榻上胭脂虎,亦并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