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 | yān | ①浸没(mò):水淹。淹没(mò)。淹灌。②皮肤被汗液浸渍:胳肢窝被汗淹得又痛又痒。③广:淹博。淹通。淹贯(渊博而贯通)。淹雅(渊博高雅)。④滞,久留:淹留。久淹。淹滞。淹月(滞留一月)。战国楚 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孟子·万章下》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资治通鉴 魏纪六》(司马)懿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萧)道成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致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资治通鉴 齐纪十》东西抗峙,已淹岁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夏,四月,戊午,辽诏南京管内毋淹刑狱以妨农务。《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铨衡之弊有四:入仕之门太多,黜陟之法太简,州郡之任太淹,朝省之除太速。《聊斋志异 丐仙》老者曰:“此非人间,不宜久淹。我送君归。” 《聊斋志异 青城妇》牒解上司,并少实情,淹系狱底,积有时日。 |
淹缠 | yānchán | ①缠绵;纠缠。清 李渔《慎鸾交·目许》:“因此上硬心肠,权做个风飘絮飘呀,也省得带水沾泥,到日后,淹缠不了。”《白雪遗音·岭儿调·路柳墙花》:“总因为,情字淹缠,进退两为难。”《孽海花第二十回》:“壮热不退,淹缠牀褥,足足病了一个多月,才算回头。”②迁延,延搁。明 徐渭《翠乡梦第一出》:“不想路远走得我脚疼,坐得久了,淹缠得天又黑,雨又下。”《续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若防刺客,止须用奇门遁甲法,设一疑阵,决无妨碍。但月令淹缠,不能速于建功。” |
淹该 | yān’gāi | ①渊博。《新唐书·叛臣传上·陈少游》及升坐,音吐清辩,据引淹该,问穷而对有馀。宋 李刘《谢董侍郎居谊举状》乏吴下阿蒙之学,顾曰淹该;无江南子布之词,反云典丽。《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九年》(朱)熹学问淹该,但泥於所守,差少通耳。清 黄秩浚《广卓异记 题词》吾乡先辈多奇才,乐公子正尤淹该。②精通。《新唐书·赵彦昭传》武孟感激,遂力学,淹该书记。《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啖助字叔佐,赵州人,后徙关中。淹该经术。 |
淹贯 | yān’guàn | 深通广晓。可指深通广晓的人。唐 杨炯《杜袁州墓志铭》淹贯义方,周览典籍。《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三》因昼夜讽诵,深究自得,故其学无不淹贯。明沈受先《三元记·讲学》六经淹贯,诸史旁通。清 张廷玉等《上明史表》臣等才谢宏通,学惭淹贯。 |
淹缓 | yānhuǎn | 迟缓;延缓。《世说新语·任诞》“襄阳罗友有大韵”刘孝标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至於覆败。”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崔沆及第年,为主罚録事,同年卢彖,俯近关宴,坚请假往洛下拜庆,既而淹缓久之。”宋 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又特奏五札子,故淹缓晷刻以广上意。” |
淹恚 | yānhuì | 犹积怨。《后汉书·寇荣传》:“不意滞怒不为春夏息,淹恚不为顺时怠。” |
淹蹇 | yānjiǎn | ①谓艰难窘迫,坎坷不顺: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 红一回。②傲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淹蹇不为礼。” |
淹禁 | yānjìn | 淹禁,指的是刑部、都察院、州县衙门等司法机构在受理案件之后,对犯人长期监禁而不判决或已判决却不执行的行为。这种断狱违限,中国古代历朝严禁。明张居正《论重决囚疏》:“犯该死罪,有决不待时者,有监至秋后者,鞫问既明,悉依律处决,未有淹禁累年,不行处断者。”《聊斋志异 小谢》阴赂学使,诬以行检,淹禁狱中。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自入馆以来,每欲一出登眺,辄锢闭之,一日…… 徐怒曰:‘受人数金,便当淹禁死耶!’” |
淹久 | yānjiǔ | ①长久。②久留。《宋书 本纪武帝上》(刘)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②谓久未升迁。 |
淹留 | yānliú | 羁留;逗留。《楚辞·离骚》:“时繽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唐 杜甫《有客(一作宾至)》:“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资治通鉴 梁纪十》以军士尚少,淹留未进。宋 贺铸《浪淘沙词之四》:“为问木兰舟,何处淹留?”宋 柳永《八声甘州词》:“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闻车驾屡幸贵第,酣醉淹留;又闻屏左右,独入阁内;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今唯应速发;淹留顾望,必将见疑。宋 吴文英《唐多令》:“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明 张居正《答中元高相公书》:“计来岁春夏间,乃得乞归,拟过梓里,当作一日淹留。”清 孙枝蔚《无言病起见遇 诗之一》:“莫更还人拜,淹留且考槃。”孙厥《新儿女英雄续传 第十章》:“经过了令人难忍的淹留,这不死的骷髅才算死绝。” |
淹时 | yānshí | 移时;经过了一段时间。《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但师已淹时,不可虚返,其特原之,令以成功赎罪。《晋书 符坚载记上》臣虽不武,望克不淹时。南朝宋 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诗》:“洲渚既淹时,风波子行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生,沙流迴薄,成不淹时,其后未几,龙飞江矣。”宋 岳珂《愧郯录·鱼袋》:“则改鱼为龟,正武后革命时事,而中宗反正,不俟淹时即復其制。”参见“不淹时”。 |
淹岁 | yānsuì | 犹经年。《晋书·苻坚载记下》:“臣闻季梁在随,楚人惮之;宫奇在虞,晋不闚兵。国有人焉故 也。及谋之不用,而亡不淹岁。”《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爰命两师,分讨黠虏,役不淹岁,穷殄二凶,俘降百万… 宋 薛季宣《都场正月尽未见梅思雪中石门之游作诗》:“雪中山更好,淹岁定如何。”《明史·谭纶传》:“纶 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輒调,居官无淹岁。” |
淹系 淹繫 | yānxì | ①羁留。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杜生者,妓女也……与牧之一遇於閶门,目成久之。嗣后淹繫旬月,无復顾礼,毁顿精神,废輟家政。”②拘禁,关押。《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夏,四月,己丑朔,(宋真宗赵恒)诏诸州长吏洁除牢狱,疏理淹系,有疾病及贫乏者疗治资给之。《明史·师逵传》:“狱囚淹繫千人,浹旬尽决遣,悉当其罪。”《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谕饬刑官勘狱勿淹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城妇》牒解上司,并少实情,淹繫狱底,积有时日。 |
淹懈 | yānxiè | 迟怠。《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虽復臺使盈凑,会取正属所办,徒相疑僨,反更淹懈。” |
淹恤 | yānxù | 久遭忧患。《晋书 惠帝传》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 |
淹延 | yānyán | ①长久。唐 黄滔《祭陈侍御峤》:“莫不汉帷驻策,薛石留牋,从容渥泽,宠异淹延。”元 郝经《老马》诗:“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②拖延。《金史·佞幸传·李通》太师梁王 连年南伐,淹延岁月。明 叶子奇《草木子·克谨》其能淹延数岁,直至戊申而后失国,亦云幸矣。③指疾病缠绵。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八》不幸染尘疾,风散难医治,淹延近一岁。《西游记 第六八回》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 |
淹月 | yānyuè | 满月;延及一月。晋 潘岳《世祖武皇帝诔》:“野无交兵,役不淹月。”《晋书·宣帝纪》:“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新唐书·后妃传上·太穆窦皇后》:“元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
淹滞 | yānzhì | ①谓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杜预注:“淹滞,有才德而未叙者。”《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帝闻之,皆引见,既愍其淹滞,且欲扬献王德美,即皆擢为议郎。《晋书 武帝纪》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一日或旷,政有淹滞之失。《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帝(宋真宗赵恒)是谓宰相曰:“朝行中颇有淹滞者,如梁周翰夙负词名,三十年屈于众僚;朕在宫府,多令杨亿草笺奏,文理精当,宜即加擢。”②拖延;久留。迟滞;积压。《陈书·世祖纪》囹圄淹滞,亦或有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勿淹滞,今朝年、月、日、时皆良,即以舆盖送君归。 |
淹渍 | yānzì | 浸泡,淹浸。引申为濡染。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又前开黄河,引水向棣州,费亿兆功,百姓苦其淹渍。”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若是未能深晓,且须广以文字淹渍,久久之间,自然成熟。”《花月痕第二十四回》只这一句,便掩面娇啼,冰绡淹渍。 |
腌 | yān I. | 用盐浸渍食物:腌肉。腌菜。腌制。腌渍。《西游记第八十四回》遂下楼去,忙叫:“宰鸡宰鹅,煮腌下饭。”II.ā〈方〉腌臜:(zā)不干净。 |
腌腊 | yānlà | 把鱼、肉等用盐浸渍,然后风干、熏干。亦指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西游记第三三回》:“八戒听言道:‘蹭蹬啊!撞着个贩醃腊的妖怪了!’” |
腌里巴臜 | yānlǐbāzā | 方言,极为肮脏。《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进去,里头是腌里巴臢的两间头发铺。” |
阉 | yān | ①割去男人的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阉鸡。阉割。②太监,封建时代的宦官:阉人。阉党。阉竖。阉寺(指宦官)。阉宦。《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故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阉官 | yān’guān | 宦官。《后汉书 董卓列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下》:“初,上之立,阉官之力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耽酗于后宫,或旬日不出,公卿近臣请事者,皆附阉官奏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唐朝僖宗皇帝即位,改元乾符,是时阉官骄横。” |
阉宦 | yānhuàn | 宦官。也称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后汉书·宦者传序》:“和帝即祚幼弱,而竇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惟阉宦而已。”《后汉书 董卓列传》及(灵)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资治通鉴 魏纪六》而曾不监秦之失策,袭周之旧制,至于桓、灵,阉宦用事,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唐 王勃《三国论》:“自顺桓之间,国统屡絶,奸回窃位,阉宦满朝。”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故忍将全国之大权,畀诸数阉宦之手。” |
阉然 | yānrán | ①曲意逢迎貌。《孟子·尽心下》:“阉然媚於世也者,是乡原也。”清 顾炎武《与人书之十一》:“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絶无阉然媚世之习。”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彼阉然媚於世者,能无媿哉!”②气息微弱的样子。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待其垂老气尽,阉然躯壳,而后鞭策指挥焉。” |
阉人 | yānrén | 指被阉割的人。《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后因用为太监的代称。《后汉书·灵帝纪》:“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晋书 符坚载纪上》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刘宋废帝)所幸阉人华愿儿,赐与无算,(戴)法兴常加裁减,愿儿恨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南京贡船》:“十年前矿税盛行,阉人流毒,輒於寳坻县创为银鱼厂,与南对峙。”《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我赵高出身卑贱,是个微不足道的阉人。” |
阉寺 | yānsì | 指宦官。《魏书·刘思逸传》思逸虽身在阉寺,而性颇豪率。《后汉书·党锢传序》主荒政谬,国命委於阉寺。《新唐书·郭子仪传》臣愿陛下斥素餐,去宂食rǒngshí,抑阉寺,任直臣。《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二》朱玫言于萧遘曰:吾辈报国之心极矣,战贼之力殚矣,安能垂头弭耳,受制于阉寺之手哉!《聊斋志异巧娘》女叹曰:“自怜(傅)生适阉寺,没奔椓人,是以悲耳。” |
阉竖 | yānshù | 对宦官的蔑称。《后汉书·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新唐书·魏元忠传》:“阉竖者,给宫掖扫除事,古以奴隶畜之。” 清 昭槤《啸亭杂录·巴延三》:“以节鉞宗臣,其才反不若阉竖,亦可丑也。”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而陛下受阉竖之谮,乃远加考逮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安能俯首眉以事阉竖乎!参见“宦竖” |
阉尹 | yānyǐn | 管领大监的官。《吕氏春秋·仲冬》:“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閭,谨房室,必重闭。”高诱注:“阉,宫官;尹,正也。”《后汉书·郑玄传》:“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錮十有四年。”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古者阉尹擅权专制者多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评论·评论前辈》:“孙之讥弇州,谓宦官用事者为‘大璫’,杜撰无出,欲以‘阉尹’易之。” |
崦 | yān | 泛指山。崦嵫yānz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常用来指日落的地方。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唐 李商隐《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
崦嵫 | yānzī | ①指山名。在甘肃天水县西境。传说以为日落的地方。②《镜花缘》描述的火山国中的一地名。《镜花缘 第二十七回》崦嵫之北,其山有石,若以两石相打,登时只觉水润,润后旋即出火。③喻指人的暮年。南朝宋 谢灵运《豫章行》:“茍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