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痖 | yǎ I. | ①不能说话:聋哑。哑巴。哑子吃黄连(歇后语,喻有苦难言)。②嗓子干涩发音困难或不清楚:沙哑。嘶哑。③无声的:哑剧。哑铃(一种铁制的运动器械)。④因发生故障,炮弹、子弹打不响:哑炮。⑤笑声(旧读yǎ):哑然失笑(不自禁地笑出声来)。II.yā咿哑:见“咿”。 |
哑口无言 | yǎkǒuwúyán |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
哑然 | yǎrán | ①形容沉默不语。哑然无声。柯云路《三千万》:“辩解者满脸涨红,全场哑然。” ②笑声;笑貌。《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 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宋 郭彖《睽车志 卷一》:“其母他日来视,女为之哑然一笑。” ③惊异难言貌。清 尹会一《答吴大春》:“镇江并非两淮纲地,自揣亦无可处分,而部议竟销二级,不觉哑然。”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杨大洪》:“道士接金,掷诸江流。公以所来不易,哑然惊惜。” |
哑然失笑 | yǎránshīxiào | 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因而笑出声来。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反覆审之,不解所谓,询之(左)良宇,哑然失笑。”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 |
挜 | yǎ I. | ①挥动:挜斧相迎。《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②舀取。参见II.yà |
雅 | yǎ | ①正规的,标准的:雅言。雅正(a.规范的;b.正直;c.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古成)诜刚介雅正,以风教为己任。正身:《汉书 楚元王传》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②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雅。高雅。典雅。雅观。雅教(jiào)。雅兴(xìng)。雅座。雅俗。雅闻:尊敬地听说。《后汉书 张衡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晋书 景帝纪》(景帝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③平素,素来:雅爱。雅善鼓琴。《资治通鉴 秦纪二》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资治通鉴 秦纪三》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即以丰降魏。沛公攻之,不克。《资治通鉴 汉纪九》上雅向儒术,婴、俱好儒。《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高)干雅自多,不悦(仲长)统言,统遂去之。《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少府萧惠开雅有知人鉴,谓人曰:“昔魏武爲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之耳。”《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帝(宋太祖赵匡胤)雅与(慕容)延钊善,常兄事之,及即位,犹呼为兄。④极,甚:雅以为美。雅不欲为。《聊斋志异 水莽草》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聊斋志异 罗祖》驻防守备雅厚遇之。《聊斋志异 吕无病》邑有王天宫女,新寡,来求婚。孙雅不欲娶,王再请之。⑤交往:无一日之雅。⑥ 酒器名:雅量(liàng)(a.大的酒量;b.宽宏的气度)。⑦中国周代朝庭上的乐歌:风雅颂。雅声(泛指诗歌)。 |
雅爱 | yǎ’ài | ①素来爱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寳持。”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籤·谢榛》:“赵王雅爱茂秦诗。”《资治通鉴 秦纪三》二世雅爱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②敬词。厚爱。《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诗后边也有一行小字道:‘承芳卿雅爱,敢不如命。’看罢,纳诸袖中。” 清 李渔《慎鸾交·目许》:“既蒙雅爱,小弟不敢固辞。”清 俞万春《荡寇志 第七六回》:“世兄这般雅爱,怎当得起?” |
雅拜 | yǎbài | 古代九种跪拜仪式之一,跪拜时先屈一膝,再屈一膝。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四》:"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杜子春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即今拜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及秦桧还建康焚黄,(汤)鹏举弃去郡事,连日奔走吴江,望尘雅拜,比它郡守最为谀佞,自非陛下收拭用之,则鹏举实秦桧党中之奸猾耳。 |
雅操 | yǎcāo | ①雅正的乐曲。《后汉书·仲长统传》:“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 《聊斋志异 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请一聆其雅操。②高尚的操守。《晋书·山涛传》:“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北史·长孙嵩传》:“名实须相称,尚书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
雅饬 | yǎchì | 指言行合礼制;典雅严谨;雅致﹐美而不俗。《聊斋志异 新郑讼》石公为诸生时,恂恂雅饬,意其人翰苑则优,簿书则诎。 |
雅德 | yǎdé | 谓德行高尚。赵岐《孟子 题辞》:“或有温故知新,雅德君子,矜我劬瘁,睠我皓首。” |
雅服 | yǎfú | ①谓衣着儒雅。《北史·高季式传》:“(卢曹)性弘毅方重,常从容雅服,北州敬仰之。”②指女子服饰雅致。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少选,十娘珊珊来,雅服靚妆,容华妍秀。”《孽海花第三回》下首门帘揭处,有一个靓妆雅服二十来岁的女子,就是褚爱林,满面含笑地迎上来。③正规的常服。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而雅服为轻,吾未之从也。”④极信服。《西京杂记卷三》:“子云学相如为赋而弗逮,故雅服焉。” |
雅歌投壶 | yǎgētóuhú | 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后汉书.祭遵传》:“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李贤注:“雅歌谓歌《雅诗》也。《礼记.投壶经》曰:'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矢以柘若棘,长二尺八寸,无去其皮,取其坚而重。投之胜者饮不胜者,以为优劣也。'”后常指武将之儒雅行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岳飞)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
雅好 | yǎhǎo | 平素爱好。《晋书 武帝纪》雅好直言,留心采擢。《晋书 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
雅怀 | yǎhuái | 高雅的胸怀。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
雅集 | yǎjí | 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儒林外史 第十八回》:“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聊斋志异 虬仙》每同人雅集,辄召仙相与赓和。 |
雅健 | yǎjiàn | 雅刚健。宋 欧阳修《释祕演诗集 序》:“曼卿诗词清絶,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清 刘大櫆《倪司城诗集 序》:“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之意旨。”闻一多《红烛·黄鸟》:“这样便是他吐出的那阙雅健的音乐呀!” |
雅洁 | yǎjié | 雅致高洁。宋 周密《齐东野语·文庄公滑稽》:“外大父文庄章公,自少好雅洁,性滑稽。” 《聊斋志异 陈云栖》扣其关,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谦喜承迎,仪度皆雅洁。清 方苞《书后》:“又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於繁者。” 郁达夫《东梓关》:“清癯的面貌,雅洁的谈吐,绝不像是一个未见世面的乡下先生。” |
雅量 | yǎliàng | ①宽宏的气度,亦指气度宏大。《晋书 谢安传》众咸服其雅量。《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宗(陈顼)爰自在田,雅量宏廓,登庸御极,民归其厚,惠以使下,宽以容众。《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张)起岩眉目清扬,望而知其为雅量君子。②大的酒量。三国魏 曹丕《典论·酒诲》汉荆州牧刘表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 |
雅人深致 | yǎrénshēnzhì |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林语堂《论有闲阶级与文学》:“诗文词章,书画古玩,好古以求之,都是雅人深致。” |
雅尚 | yǎshàng | ①风雅高尚。《三国志 魏志 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倣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②极崇尚。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明史·太祖纪三》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 |
雅士 | yǎshì | 高雅的人,多指读书人:文人雅士。《聊斋志异 连琐》君子固风雅士,妾乃多所畏避。 |
雅颂 雅讼 | yǎsòng | ①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刘宝楠正义:“诗之风、雅、颂以体别,乐之风、雅、颂以律同,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协之音律,其中正和平者,则俱曰雅颂焉云尔。”《史记 太史公自序》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②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孔颖达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贾谊《新书·傅职》:“干戈戚羽之舞,管籥琴瑟之会,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讼逆乐序,凡此其属,詔工之任也。” 唐 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明 方孝孺《君子斋记》:“有形者皆足悟乎目,不特閲謨雅颂而后至理可乐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引申报》:“聆其节奏,庄严肃穆,不同凡响,令人悠然起敬,如亲三代以上之承平雅颂。” |
雅俗共赏 | yǎsúgòngshǎng |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
雅素 | yǎsù | ①平素,平生。《汉书 王莽传》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②平素的交谊。③指平素有交谊。④高雅恬淡;高雅质朴。《汉书 王莽传》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国。 |
雅望 | yǎwàng | 清高的名望。仪表美好。厚望。亦为敬词。硕德雅望。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餘,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郭沫若《我的童年 第三篇七》:“鄙人难负监督秦公之雅望及桑梓之重托,勉力来就斯职。” |
雅舞 | yǎwǔ | 亦作“雅儛”。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分文、武两大类。文舞的舞者左手执籥,右手执翟。武舞的舞者手执朱干、玉戚等兵器。起源于周,以后历代均有增删修订,以歌颂本朝的文治武功。《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时复雅舞,折旋中节;傍人见者,莫不寒心。 |
雅戏 | yǎxì | 高雅的游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宋李清照《打马赋》:“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雅戏何人拟半仙?分明琼女敞金莲。广寒队里恐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 |
雅信 | yǎxìn | 素来的信任。《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 |
雅性 | yǎxìng | 素性;本性。温雅性情。《汉书·哀帝纪赞》:“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孙)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新唐书·裴宽传》:“宽兄弟八人……雅性友爱,於东都治第,八院相对。”《明史·孙应奎传》:“今大学士杨一清,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帝以阴贵人雅性宽仁,欲立以为后。 |
雅谑 | yǎxuè | 趣味高雅的戏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真生》:“真又善饮,能雅谑,乐甚。”《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
雅驯 | yǎxùn | 指文辞优美,雅不俗。《史记 五帝本纪赞》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
雅言 | yǎyán | ①古代西周人的语言,即标准语,正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②指正确合理的言论。《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
雅意 | yǎyì | ①素来的意愿;本意。《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颜师古注:“雅意,素旧之意。”《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褒贬雅意,皆此类也。清 俞樾《诸子平议·扬子法言一》“众人所不能踰也”:“今按正文初无如天之説,李氏增益其义,诚非扬子雅意。”②很留意。宋 张邦基《墨庄漫录 卷五》:“顺图萧散风度,雅意文墨,蓄法书名画甚富。”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赵宋诸帝,雅意文墨。庆历间,崇文总目所载,三万餘卷。”③风雅的情趣。三国魏 吴质《答东阿王书》:“然后极雅意,尽欢情。”宋 刘过《沁园春·王汝良自长沙归词》:“不復少年,插花搥鼓,雅意在乎云水乡。”④美意;好意。常用为敬辞。明 唐顺之《与田巨山提学书》:“约之过敝邑,寄到手书……多谢雅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学生都另外加给奬赏,以酬答他们从前一番雅意。”鲁迅《书信集·致张慧》:“有负雅意,真是十分抱歉。” |
雅逸 | yǎyì | 风雅飘逸。宋 魏了翁《跋米友仁帖》:“米南宫大字雅逸,细书结密,皆有可法。” |
雅咏 | yǎyǒng | 谓风雅地吟唱。《晋书·隐逸传·陶潜》:“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南朝齐 王俭《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餐舆诵于丘里,瞻雅咏于京国。” |
雅乐 | yǎyuè | 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所用的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雅正 | yǎzhèng | ①指正,斧正,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动词)。②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笛》:“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王安石《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③方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峤性雅正,常疾勗谄谀。”《南史·张种传》:“种少恬静,居处雅正,傍无造请。” |
雅志 | yǎzhì | 平素的意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晋书 谢安传》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宋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张浚)顷属多艰,首唱大义,固有功于王室,仍雅志于中原,谓关中据天下上游,未有舍此而能兴起者,于敌战胜之后,慨然请行。明 高启《咏隐逸》之一:“子平谢累辟,雅志在隐居。” |
雅重 | yǎzhòng | ①甚器重;甚敬重。《后汉书·张酺传》:“左中郎将何敞及言事者多讼酺公忠,帝亦雅重之。”《晋书 王羲之传》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新唐书·韦景骏传》:“始竇怀贞雅重其材。及执政,荐为大理正、左臺御史中丞。”明 袁宏道《送潜江潘明府伯和入计序》:“余雅重之,故特述以为献。”②雅正持重。晋 袁宏《后纪·献帝纪二》:“允字子师,太原祁人。容仪雅重,非礼不动。”《新唐书·韩偓传》:“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準绳中外。”明 方孝孺《宁野轩铭》:“老成先进之人,皆浑厚雅重。”《红楼梦 第五七回》:“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老实人。”③素来重视。明 刘基《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虏掠非。”明 文徵明《叙送陆君世明》:“国朝之制,雅重进士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