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ān

①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轩驾(帝王的车驾)。轩冕(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是分等级的,借以指官爵禄位)。轩轾zhì(车前高后低称“轩”,车前低后高称“轾”,用来喻高低优劣)。民调不分轩轾。 ②有窗的长廊或小屋。轩窗。③门、窗、楼板或栏杆;窗户。南朝梁 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参见“开轩”。④高:敞。昂。轩然大波。明·魏学洢《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轩,举也;举眉,谓喜也。参见“眉轩”。⑥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明归有光有文《项脊轩志》。

轩昂

xuān’áng

①高峻貌;扬起貌。唐 韩愈《南山诗》:“崎嶇上轩昂,始得观览富。”唐 柳宗元《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②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气宇轩昂。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高赞一眼看见那个小后生,人物轩昂,衣冠济楚,心中已自三分欢喜。”③骄傲貌。《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松杉的苍翠披着银铠晶甲的圣衣,固然明明轩昂有骄色,表示他克己能耐忍受强暴的涵量。”④形容音调高昂。唐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⑤形容文字雄健。唐 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开缄忽覩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⑥宽敞;宏大。《西游记 第二三回》:“师父喘息始定,抬头远见一簇松阴,内有几间房舍,着实轩昂。”⑦辕:a.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唐 李商隐《韩碑》:“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元和天子:唐宪宗)b.车辕。c.古代星名之一。d.复姓。

轩昂气宇

xuān’ángqìyǔ

形容人气度不凡。亦作“气宇轩昂”。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前撮后拥,看见他呵,是好个轩昂气宇。”

轩陛

xuānbì

殿堂;居室。《资治通鉴 唐纪八》群臣多谏曰:“…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唐 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见贻诗》:“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 明 张居正《得道长生颂》:“然皇上身不出乎轩陛,而化已行於域中;机独运於玄冥,而应已响於寰宇。”

轩敞

xuānchǎng

器宇轩昂。《儒林外史第三回》: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还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轩车

xuānchē

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后汉书·刘盆子传》:“侠卿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直綦履,乘轩车大马。”唐 沉佺期《岭表逢寒食诗》:“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清 顾炎武《寄次耕诗》:“入 雒乘轩车,中宵心有愠。”②即楼车。《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轒輼、轩车,敢问守州十二者奈何?” 孙诒让《间诂》:“此攻城轩车,未详其制。左宣十五年传云‘登诸楼车’, 杜注云‘车上望櫓’。此轩车疑即楼车。”参见“楼车”。

轩墀

xuānchí

①殿堂前的台。②指厅堂。③借指朝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今陛下(宋理宗赵昀)所御之宫庭,既二祖储神间燕之地也,仰瞻楹桷,俯视轩墀,常若二祖时临其上。

轩窗

xuānchuāng

亦作“轩窓”。窗户。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轩鹤冠猴

xuānhèguànhóu

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轩豁

xuānhuò

敞亮,高大开阔。客厅十分豁。宋 王禹偁《月波楼咏怀》:“兹楼最轩豁,旷远西北陬zōu。” ②谓轩昂开朗,气宇不凡。《聊斋志异 吴门画工》一日,值群丐饮郊郭间,内一人敝衣露肘,而神采轩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卫知生望族,又见仪采轩豁,心许之,而虑其靳於资。”

轩峻

xuānjùn

宽敞高大。《红楼梦 第二回》:“大门外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嶸轩峻。”

轩槛xuānkǎn

栏板。汉王粲《登楼赋》:“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陈书·皇后传论》:“(张贵妃)常於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唐 孟浩然《和宋太史北楼新亭》: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

轩露

xuānlù

显露。元 柳贯《商学士画云壑招提歌》:“商侯胸有羣玉府,借酒时时一轩露。”明 宋濂《阅江楼记》:“千载之祕,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歟?”

轩眉

xuānméi

犹扬眉。形容得意。《魏书·路思令传》:“贵戚子弟未经戎役,至於衔杯跃马,志逸气浮,轩眉攘腕,便以攻战自许。”宋 苏舜钦《及第后与同年宴李丞相宅诗》:“轩眉失旧敛,举意有新况。”王闿运《秋醒词序》:“北山轩眉,终南捷仕。” 《聊斋志异 司文郎》(馀杭)生惭忿,轩眉攘腕而大言曰:“敢当前命题,一校文艺乎?”

轩冕

xuānmiǎn

①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②借指官位爵禄。《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庄子·达生》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资治通鉴 陈纪九》贵带砺之书,不当徒罚;广轩冕之荫,旁及诸亲。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孽海花第三十一回》从此红颜轩冕,变成黄土松楸,一棺附身,万事都已。③指国君或显贵者。

轩邈

xuānmiǎo

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谓上举远扬。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两个字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轩然大波

xuānrándàbō

高高涌起的巨大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轩然:高高的样子。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一场轩然大波。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轩爽xuānshuǎng

轩敞高爽。开朗,爽快。显豁明快。《孽海花第二十九回》刚说到这里,忽然外面走进一位眉宇轩爽、神情活泼的伟大人物,

轩县

轩悬

xuānxiàn

xuānxuán

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六佾之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晋书 文帝纪》是用锡公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轩轩甚得

xuānxuānshèndé

轩轩:洋洋自得的样子。形容非常得意。《新唐书·孔戣传》:“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

轩掖

xuānyè

指宫掖。《史记 吕太后本纪》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

轩辕

xuānyuán

①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之世,史有仓頡,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明 王世贞《登岱诗》:“轩辕皇帝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②借指中华民族。鲁迅《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 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③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④运行。清 龚自珍《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⑤传说中的国名。张衡《思玄赋》:“超轩辕於西海兮,跨汪氏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⑥复姓。唐有《轩辕集》。

轩轾

xuānzhì

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比喻高低、优劣、抑扬。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三国志·蜀书·郤正传》不乐前以顾轩,不就后以虑轾。宋 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羣居率以私喜怒轩轾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初,朝廷既用李谘等贴射法,行之期年,豪商大贾不能轩轾为轻重。《明史·万士和传》:"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轾。"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三二章二》:"他(陈维崧)当日与朱彝尊齐名,一时未易轩轾。"参见“难分轩轾”。

xuān I.古同“喧”,指大声呼叫。《说文解字》:“吅,惊呼也。从二口”。连声呼叫是吅之范式。作为网络的“专用字符”,代表惊讶,无语,措手不及的时候大声呼叫。比如:选吅。II.sòng音义古同“讼”,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