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 | xiōng | ①不幸的,不吉祥的:吉凶。凶信。②庄稼收成不好:凶年饥岁。③恶:凶暴。凶恶。凶顽。凶相(xiàng)。凶神恶煞。④关于杀伤的:行(xíng)凶。帮凶。⑤厉害,过甚:雨凶风狂。 |
凶暴 | xiōngbào | 凶狠残暴。《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兵以义动,翦除凶暴,表闾封墓,事切下车。 |
凶悖 | xiōngbèi | 凶暴悖逆。后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此乃祸晋之驪姬,亡周之襃姒,尽妖妍於图画,极凶悖於人理。”《晋书·温峤传》:“必其凶悖,自可罪人斯得。”《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况福信(高丽故将)凶悖残虐,君臣猜离,行相屠戮。《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九》徐(州)卒素名凶悖,节度使薛能,自谓前镇彭城,有恩信于徐人,馆之球场。宋 苏舜《钦论西事状》:“近闻朝廷将议深讨,覆其巢穴,此盖愤其凶悖,勇而不知思也。”《明史·齐王榑传》:“帝曰:‘王性凶悖,朕温詔开諭至六七,犹不悟,教授辈如王何!’” |
凶丑 | xiōngchǒu | ①凶恶不善。《后书·蔡邕传》:“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其为不祥,莫与大焉。”《后汉书 袁绍传》虎吆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②指凶恶不善之人。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梟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鉞各一。”《陈书·孔奂传》:“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新唐书·郭子仪传》:“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 |
凶喘肤汗 | xiōngchuǎnfūhàn | 形容疲乏到极点。《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
凶党 | xiōngdǎng | 叛党,互相勾结作恶的人。《晋书 元帝纪》复遣凶党石季龙犬羊之众,越河南渡,纵其鸩毒。《陈书·世祖记》其衣冠士族,预在凶党,恶皆原宥。宋 曾巩《秋怀》闾里凶党戢,阶除嚣讼清。 |
凶德 | xiōngdé | 违背仁德的恶行。《尚书·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孔传:“下去凶恶之德,立善功於我国。”《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姦为凶德。”《庄子·列御寇》凶德有五,中德为首。《孝经·圣治》:“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邢昺疏:“凶谓悖其德礼也者,悖犹逆也,言逆其德礼则为凶也。”《晋书 惠帝纪》昔者,丹硃不肖,赧王逃责,相彼凶德,事关休咎,方乎土梗,南朝梁 何逊《行经孙氏陵诗》:“成功举已弃,凶德愎而违。”清 唐甄《潜书·居室》:“上德者少,凶德者少,中德者恒多。中德者,道之善则善,道之不善则不善,唯凶德不移。” |
凶多吉少 | xiōngduōjíshǎo | 估计事态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趋势不妙。凶:不吉利。明 吴承恩《西游记》:“今日且把这慈悲心略收收,待过了此山再发慈悲吧。这去处凶多吉少。”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主公抱病半月,被奸臣隔绝内外,声息不通。世子此梦,凶多吉少。 |
凶服 | xiōngfú | ①丧服;孝衣。《周礼·春官·司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郑玄注:“丧服,天子诸侯齐斩而已,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士亦如之,又加緦焉。”《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凶服,送死之衣物。”《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资治通鉴 齐纪三》伏惟远祖有大讳之日,唯侍从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唐 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僮无凶服,葬非旧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咬鬼》:“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②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鎧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颜师古注:“凶服,危险之服,鎧甲也。”一说,凶徒所着之服。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服,无所谓危险也。凶服,盖凶徒作乱之服,如絳绩黄巾,不遵法制之类皆是。” |
凶讣 | xiōngfù | 死讯。唐 韩愈《感春》诗之四:“音容不接祇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胡瑗翼之卒,凶讣至京,钱公辅学士与太学生徒百馀人诣兴国戒坛院举哀。”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后锡九如西安,遂造凶讣,以绝女志。” |
凶宄 | xiōngguǐ | 凶恶奸邪。《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孙权自破关羽并荆州之后,志盈欲满,凶宄以极,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图大举之策。” |
凶秽 | xiōnghuì | 凶邪污秽。三国魏 曹植《二祖优劣论》:“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唐 韩愈《论佛骨表》:“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餘,岂宜令入宫禁?”清 唐孙华《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瀦此凶秽地,荡为樵牧场。” |
凶迹 | xiōngjì | 作恶的遗迹。借指恶人。《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而(曹)叡么麽,寻(曹)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宋书·索虏传》:“殄逆鳞於函关,扫凶迹於秦土,非仰协宋灵,俯允羣愿,焉能若斯者哉?” |
凶力 | xiōnglì | 凶恶势力。《宋书·武帝纪 上》:“逆臣 桓玄 ……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踰年之间,遂倾皇祚。” |
凶逆 | xiōngnì | 凶恶悖逆。指凶恶悖逆的人。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 |
凶事 | xiōngshì | 不祥之事,灾祸。《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犹秘凶事,众情疑骇。 |
凶竖 | xiōngshù | ①凶恶的小人。多指宦官。②凶险的小人。犹言恶贼。《晋书 武帝纪》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 |
凶咎 | xiōngjiù | 灾殃。王充《论衡·譋时》:“以一刃之金,一炭之火,厌除凶咎,却岁月之殃,如何也?”《后书·张衡传》:“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三国魏 曹植《卞太后诔》:“宜享斯祜,蒙祉自天,何图凶咎,不勉斯年。”《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 |
凶具 | xiōngjù | 棺材。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须臾如厠,便倒气絶。谢为凶具,一如其梦。”《南史·王昙首传》:“又宋世光禄大夫 刘镇之年三十许,疾篤,已办凶具;既而疾愈,因畜棺以为寿,九十餘乃亡,此器方用。”宋 徐铉《稽神录·王瞻》:“既寤,便能下牀,自出僦舍,营办凶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无何,柳(芳华)病卒,至无以治凶具。” |
凶寇 | xiōngkòu | 强敌。《晋书 愍帝纪》朕以幼冲,纂承洪绪,庶凭祖宗之灵,群公义士之力,荡灭凶寇,拯拔幽宫,瞻望未达,肝心分裂。晋 孙绰《太宰郗鉴碑》:“公奋其忠勇,精贯白日,信顺为甲胄,大节为城池,故能摧却凶寇,全身济功。”《宋书·刘道产传》:“道产自镇南,境接凶寇,政绩既著,威怀兼举。”《宋书·索虏传》:“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国威武,镇御旧京。” |
凶戾 | xiōnglì | ①凶残暴戾。《后书·何敞传》:“昔郑武姜之幸叔段,卫庄公之宠州吁,爱而不教,终至凶戾。”《晋书·温峤传》:“罪不相及,古之制也。近者大逆,诚由凶戾。凶戾之甚,一时权用。”《南史·宋武昌王浑传》:“浑少而凶戾,尝忿左右,拔防身刀斫之。”《旧唐书·元载传》:“曾无悔非,弥益凶戾,年序滋远,衅恶贯盈。”②指暴戾之人。 唐 元稹《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 |
凶门 | xiōngmén | 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凶门”。《淮南子 兵略训》:“将已受斧鉞……乃爪鬋,设明衣也,凿凶门而出。”《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左丞相裴耀卿上疏,以为:“且将军受命,凿凶门而出;(盖嘉运)今乃酣钦朝夕,殆非忧国爱人之心。若不可改易,宜速遣进涂,仍乞圣恩严加训励。” |
凶民 | xiōngmín | 凶顽之民。王符《潜夫论·遏利》:“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慑),非训导之所移也。”宋 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今民怯而不敢诉,其诉者,又不见省,幸而获省者,指目以为凶民,阴中其祸。” |
凶逆 | xiōngnì | ①凶恶悖逆。《后书·董卓传》:“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三国魏 曹丕《论 叙》:“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曹)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资治通鉴 晋纪八》会得刘乔上事,冬,十月,丙子,下诏称:“刘舆迫胁范阳王,造构凶逆。…”南朝梁 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侯景凶逆,歼我国家,天下含灵,人怀愤厉。”《北齐书·魏兰根传》:“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槨材。”②指凶恶悖逆的人。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后书·伏湛传》:“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戹,授命不顾。”《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等辄依旧典,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晋书 愍帝纪》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枭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冤,肝心抽裂。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令闻之,请全军自备资粮,以讨凶逆。” |
凶年 | xiōngnián | 荒年。《老子·第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孟子 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汉 桓宽《盐铁论·水旱》:“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唐 薛能《题逃户》诗:“几界事农桑,凶年竟失乡。”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
凶年饥岁 | xiōngniánjīsuì | 灾荒的年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韩诗外传 卷三》:“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 |
凶虐 | xiōngnüè | 凶恶暴虐;指凶恶暴虐的人。南朝梁 任昉《禅位诏》:“齐德沦微,危亡荐袭。隆昌凶虐,实违天地。”《陈书·长沙王叔坚传》:“叔坚少杰黠,凶虐使酒。”《尹文子·大道下》:“所谓乱亡之国者,凶虐残暴不与焉。”《晋书 惠帝纪》至使逆臣孙秀敢肆凶虐,窥间王室,遂奉赵王伦饕据天位。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下》:“卓兇虐无亲,将士不附。”唐 魏徵《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文》:“共举义旗,同翦凶虐。”明 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其左右之刼于兇虐,欲自拔而不能者,计亦多矣。” |
凶渠 | xiōngqú | 凶徒的首领;元凶。胡三省注:“凶渠,谓渠魁也。”《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四》(陆)贽退,上疏,以为:“陛下(德宗李适)志壹区宇,四征不庭,凶渠稽诛,逆将继乱,兵连祸结,行及三年。” |
凶折 | xiōngshé | 指短命,不得善终。南朝宋《宋故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临沣侯刘使君墓志》:“年志始壮,奄焉凶折。”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林氏》:“卿万一能活,相负者必遭凶折。” |
凶神恶煞 | xiōngshén’èshà | 原指凶恶的神。后来指凶恶的坏人。煞:迷信说法中的凶神。元 王晔《桃花女》第三折:“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马忆湘《朝阳花》第一章:大家一看见金四和那些凶神恶煞的家丁,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
凶岁 | xiōngsuì | 凶年,荒年。亦“岁凶”。《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宋 苏轼《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欲将百瀆起凶岁,免使甔石愁扬雄 。” 明 刘基《拟连珠之六八》:“积仓之家,独喜凶岁;舞法之吏,不乐清朝。” 吴恭亨《得君复上海书却寄诗之二》:“凶岁大兵儼相接,长蛇封豕欲安归。” |
凶慝 | xiōngtè | 犹凶恶。亦指凶恶的人。《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晋书·景帝纪》:“姦臣李丰等靖譖庸回,阴构凶慝。” 唐 王珪《咏淮阴侯 诗》:“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清 唐甄《潜书·考功》:“舜承斯命以摄位,朝诸侯,命众职,明天时,修庶政,兴礼乐,除凶慝,咸底於绩。” |
凶顽 | xiōngwán | ①凶恶愚顽。《水浒传第四回》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②指凶恶顽固的人。 |
凶问 | xiōngwèn | 死讯;噩耗。《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是岁,基母卒,詔祕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 《资治通鉴 魏纪一》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资治通鉴唐纪一》隋炀帝凶问至东都,戊辰,留守官奉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唐 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诗》:“羇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亲王穆格自合州遣使以宪宗(蒙哥)凶问告皇弟(忽必烈),请北还以系人望。清 周亮《工祭靖公弟文》:“弟之凶问,四妹尚不知何日闻之,独餘一我抚棺哭弟。”董必武《挽沉骊英女士 诗》:“积劳而致疾,突发未能痊。凶问播遐邇,听之泣涕涟。” |
凶相毕露 | xiōngxiàngbìlù | 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毕:完全。正当这个凶相毕露的罪犯想要杀人灭口时,公安人员及时赶到,把他抓了起来。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凶相毕露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
凶邪 | xiōngxié | 邪恶。亦指邪恶的人。唐 韩愈《进学解》:“拔去兇邪,登崇畯良。”茅盾《子夜四》:“她的眼睛直瞪着,钉住了曾家驹的凶邪的脸孔。” |
凶贼 | xiōngzéi | 谓凶猛强暴,有害于人者。凶狠暴虐。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谓之凶贼。”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王元长凶贼自詒。” |
凶终 | xiōngzhōng | 不得善终。《晋书·五行志上》:“魏尚书邓颺行步弛纵,筋不束体,坐起倾倚,若无手足,此貌之不恭也。 管輅谓之鬼躁。鬼躁者,凶终之徵,后卒诛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嵇康凌物凶终。” |
凶终隙末 | xiōngzhōngxìmò | 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王丹传》:“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
凶恣 | xiōngzì | 凶暴恣肆。《后书·梁冀传》:“(梁冀)专擅威柄,凶姿日积,机事大小,莫不諮决之。”《后汉书吕布传》(董)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吕)布自卫。《晋书·五行志上》:“是时贾后凶恣,贾謐擅朝,恶积罪稔,宜见诛絶。”《世说新语·黜免》“太宰父子远徙新安 ”南朝 梁刘孝标注:“晞字道升,元帝第四子,初封武陵王,拜太宰,少不好学,尚武凶恣。” |
汹恟 | xiōng | ①汹汹:a.波涛声,如“波声汹汹”。b.形容喧扰,如“天下汹汹”,“议论汹汹”;c.形容声势很大(含贬义),如“气势汹汹”,“来势汹汹”。②汹涌:水势很大,向上涌,如“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
汹惧 恟惧 | xiōngjù | 惶恐不安。后蜀 阎选《再生记·王穆》:"其地去贼界四十馀里,众心汹惧。"《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十七》而边报不一,(张)俊、(刘)光世皆请益兵,众情恟惧,议欲移盱眙之屯,退合肥之戍,召岳飞尽以兵东下。元 刘祁《归潜志 卷十一》:"时人情汹惧,皆以为旦夕不支。"《明史·陈循传》:"土木之变,人心汹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今无辜将士,往往自失其首,人情汹惧;将军与处,亦危道也,不如图之。" |
汹汹(然) | xiōngxiōng(rán) | ①形容波涛、风等声音大而纷乱:听波涛之汹汹,徐徘徊于山阿兮,飘风来之汹汹。②形容动荡不安或骚乱不宁:天下汹汹,人怀危惧,人情汹汹,朝不谋夕。《晋书 宣帝纪》天下汹汹,人怀危惧。《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当时物议固已汹汹,乃至疏逖小臣诣阙上书,忠义激切,则天下公议从可知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③形容势头凶猛的样子:气势汹汹。来势汹汹。 |
汹涌澎湃 | xiōngyǒngpéngpài | 形容声势浩大。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澎湃:大浪互相碰撞。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杨朔《两洋潮水》两洋的潮水交织一起,形成一派汹涌澎湃的大浪,这就是横扫亚非两洲的反殖民主义的浪潮。 |
讻 | xiōng | ①争辩:“不告于讻。在泮献功。”②祸乱。③喧哗纷扰的样子。④盈;充满。 |
讻讻 匈匈 | xiōngxiōng | ①讻讻。喧哗;吵嚷。《庄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成玄英疏:“匈匈,讙譁也。”《汉书·佞幸传·石显》:“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时方给与姜维鎧杖,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②讻讻。动乱;纷扰。《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汉书 霍光传》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南史·循吏传·沉瑀》:“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唐 苏颋《奉和圣制行次成皋》:“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会新法行,天下詾詾,恐(滕)甫言而帝(宋神宗)信之也,(王安石)因事排甫,出知郓州。③凶凶。凶暴貌。清 陈廷敬《记女奴景事》:“其家诸柴数逼景 嫁,不从,朝夕虐酷之。居二年,愈匈匈。” |
匈 | xiōng | ①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亦称“胡”。②古同“胸”。《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
匈膂 | xiōnglǚ | 匈:“胸”的古字,心胸;胸怀。膂:脊椎骨。《说文解字·吕部》:吕,脊骨也。膂,篆文吕。《后汉书 刘表传》何悟青蝇飞于竿旌,无忌游于二垒(指袁谭和袁尚兄弟),使股肱分成二体,匈膂绝为异身。 |
匈奴 | xiōngnú | 称胡。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战国时始称匈奴和胡。东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一世纪末为所败,部分西迁。南匈奴附,西晋时曾建立国和前赵国。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宋 岳飞《满江红·写怀词》:“壮志飢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兄 | xiōng | 哥哥:胞兄。堂兄。表兄。 |
兄弟手足 | xiōngdìshǒuzú | 手足:比喻亲密。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彼此间关系亲密无间。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 |
兄弟阋墙 | xiōngdìxìqiáng | 指兄弟之间发生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阋:争吵;争斗。《诗经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而侠累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 |
兄肥弟瘦 | xiōngféidìshòu | 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后汉书·赵孝传》:“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南史 梁武陵王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
兄死弟及 | xiōngsǐdìjí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
兄友弟恭 | xiōngyǒudìgōng |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使布立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萧红《呼兰河传》第四章:“家风是干净利落,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