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 | xíng | ①对犯罪的处罚: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刑讯。受刑。刑具。刑吏(行刑的吏卒);刑民(受刑之民);刑臣(古时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即后来的宦官,太监)②《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刑牛(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牲(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刑马(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吕氏春秋·音律》阴将始刑。注:“杀也。”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孙)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董仲舒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金主(完颜)亮临江筑坛,刑白、黑马各一以祭天。③作动词,同“法”,表示“效法”;使用刑罚。《礼记·中庸》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孟子·滕文公上》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宋书 卷九 后废帝》夫兴王经制,实先民隐,方求广教,刑于四维。④通“型”。法式,典范,榜样。《孟子·梁惠王上》《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⑥惩治。《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
刑曹 | xíngcáo | 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宋 秦观《贺钱学士启》矧册府校雠之号,洎刑曹勾稽之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部使者录囚至县,疑其太宽,(袁)裕辨之益力,遂陈其事于中书,刑曹竟从裕议。《明史 林俊传》御史在刑曹,黄门出后府。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司计之户部,司法之刑曹,议论之台谏翰林,尤为要剧。 |
刑厝 刑措 刑错 | xíngcuò | 置刑法而不用。《荀子·议兵》:“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寧,刑错四十餘年不用。”裴駰集解引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旧唐书礼仪三》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汉书·文帝纪赞》:“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汉书 王莽传》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错之功。《晋书 景帝纪》夫然,故君道明于上,兆庶顺于下。刑措之隆,实由于此。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画冠,缅追刑厝。”章炳麟《商鞅》:“虽不刑措,其势将偃齐斧以功榱桷。”《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故盛则周、召相其治,致刑错。《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君临宇县,十有九年,未能使百姓安乐,刑措不用。”《资治通鉴 随纪三》若使官尽王伽之俦,民皆李参之辈,刑厝不用,其何远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昔汉文帝决狱四百,唐太宗放罪三百九十人,然犹书之史册,号为刑措。 |
刑措不用 | xíngcuòbùyòng | 措:设置,设施。刑法放置起来而不用。形容政治清平。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唐·陈子昂《请措刑科》:“今神皇不以此时崇德务仁,使刑措不用。” |
刑德 | xíngdé | ①刑罚与教化;刑罚与恩赏。《韩非子·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庄子·说剑》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二仪不能废春秋以成岁,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 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改宪敕法,审刑德之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勿使刑德八柄不由天子,然后神望允塞,灾消不至矣!②古人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生克之说。《史记·龟策列传》:“明於阴阳,审於刑德。” 三国魏 阮侃《宅无吉凶摄生论》:“世有安宅、葬埋、阴阳、度数、刑德之忌,是何所生乎!” |
刑厄 | xíng’è | 灾难。《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有相者谓同中书门下三品竇怀贞曰:‘公有刑厄。’” |
刑罚 | xíngfá | 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晋 干宝《晋纪总论》:"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 |
刑法 | xíngfǎ | 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西汉·贾谊《过秦论》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
刑官 | xíngguān | 掌刑法的官吏。《周礼·秋官·序官》:“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北周 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武承嗣大怒……分付刑官将乔知之罗织其罪,置之死地。”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章炳麟《刑官》:“惟刑官权独全。”宋 欧阳修《秋声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刑家 | xíngjiā | 受刑者的家族。《晋书·忠义传·沉劲》:“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进。”《新唐书·选举志下》:“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 |
刑隶 | xínglì | 因犯罪被官府判作奴隶的人。亦特指阉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羣丑刑隶,芟刈小民,彫敝诸夏,虐流远近。” |
刑戮 刑僇 | xínglù | ①受刑罚或被处死。《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荀子·荣辱》:“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庄子·人间世》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史记·蒙恬列传》:“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荀子《修身篇》: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爵赏由心,刑戮在口。”②指各种刑罚。汉 扬雄《逐贫赋》好为庸卒,刑戮相加。郭沫若 《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特别是具五刑,可谓集刑戮之大成。” |
刑名 | xíngmíng | ①刑罚的名称。②刑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刑名事重,人之死生系焉。③引申为刑事案件。明 王鏊《亲政篇》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④职官名。古时官署中管刑事判牍的人,即刑名师爷。古代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僚。俗称刑名师爷,亦称“刑席”。《儒林外史 第二十六回》话说向知府听见摘印官来,忙将刑名、钱谷相公都请到跟前。⑤古时指刑律,刑名之学。⑥刑罚的名称,如死刑、徒刑等。 |
刑辟 | xíngpì | 刑法;刑律。《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杨伯峻注:“刑辟即刑律。”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已经是由奴隶制蜕化出来了,但满地都是刑辟陷阱,只求免死而已。”荀子《荣辱篇》: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 |
刑清 | xíngqīng | 刑罚公正清明。语本《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史记 孝文本纪》除帑削谤,政简刑清。《汉书·叙传下》:“我德如风,民应如屮,国富刑清,登我汉道。”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中》:“是以进善黜恶,俗泰刑清而天下风化矣。”明 无名氏《玉环记·延赏庆寿》:“奉命来守西蜀,且喜刑清政简,盗息民安。” |
刑人 | xíngrén | ①加刑于人。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②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③特指宦官。 |
刑辱 | xíngrǔ | 用刑罚侮辱。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後杂谈之馀》:“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 |
刑赏 | xíngshǎng | 刑罚与奖赏。《周礼·天官·大宰》:“七曰刑赏,以驭其威。”贾公彦疏:“谓有罪刑之,有功赏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姦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魏书·世祖纪下》:“兼甚严断,明於刑赏,功者赏不遗贼,罪者刑不避亲。”《北史·杜弼传》:“天下大务,莫过刑赏二端。”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帝王以刑赏劝人善。”《资治通鉴 周纪四》刑赏已诺信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资治通鉴 晋纪一》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
刑牲 | xíngshēng | 谓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周书·文帝纪上》:“(太祖)因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同奬王室。”《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是时(王)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新唐书·李密传》:“巩南设坛场,即位,刑牲歃血,改元永平。”《明史·李文忠传》:“所乘马跑地,泉涌出,三军皆给,乃刑牲以祭。”清 周亮工《九龙滩口号诗》:“刑牲载酒拜龙头,安济祠中筶乱求。” |
刑书 | xíngshū | ①刑法的条文。《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征戍之人,亡窜非一,虽罪合刑书,每加哀宥。②刑部尚书的简称。③掌管文书的狱吏。 |
刑天 | xíngtiān | 神话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晋 陶潜《读山海经 诗之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刑徒 | xíngtú | ①受刑之人;囚徒。《墨子·公孟》:“子亦闻乎,匿刑徒之有刑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臏以刑徒阴见。”《晋书 王羲之传》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唐 李白《古风诗之三》:“刑徒七十万,起土驪山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秦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树成光山,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②指徒刑。《隋书·刑法志》:“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 |
刑威 | xíngwēi | ①谓严历执法,使民畏慑。《荀子·议兵》:“刑威者强,刑侮者弱。”王先谦集解:“刑当罪使民可畏则强。”《晋书·惠帝纪》:“远不能光济大业,靖绥四方;近不能开明刑威,式遏奸宄。”②刑罚。《后汉书·应劭传》:“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近世各国刑罚,对於罪人,或夺其自由,或絶其生命,从未有滥加刑威,虐及身体,如体罚之甚者。” |
刑宪 | xíngxiàn | ①刑法。汉 王充《论衡·答佞》:“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唐 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②刑罚。宋 范仲淹《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并军须杂物》:“既称军须,动加刑宪,物价十倍,吏辱百端,输纳未前,如负重罪。”《元典章·刑部·新刑》:“但犯大辟犯人出於不得已,身遭刑宪,瞑目而受。”元 关汉卿《窦娥冤》: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知陷阱已深,劝令诬服,以免刑宪。” |
刑余 刑馀 | xíngyú | ①受过肉刑;判过刑。《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刑餘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臏,臏辞谢曰:‘刑餘之人不可。’”《史记 高祖本纪》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三年》:“朱勔父子,本刑餘小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李白是经历了长流夜郎的刑馀之人。”②指受过肉刑的人。《逸周书·大明武》:“六刑餘。”孔晁注:“刑餘,赦徒。”③指阉人。即受过宫刑的人。《韩非子·亡徵》:“女子用国,刑餘用事者,可亡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二》借使(王)沈之弟女,刑余小丑,犹不可以尘污椒房,况其有婢邪!《魏书·抱老寿传》:“丐乞刑餘之家,覆养阉人之室。”④南朝宋 颜延之骂和尚慧琳为刑馀。古代有髡刑,而和尚必须剃光头,故称为“刑餘”。《宋书·颜延之传》:“时沙门释慧琳,以才学为太祖所赏爱,每召见,常升独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曰:‘……此三台之坐,岂可使刑餘居之。’” |
刑余之人 | xíngyúzhīrén | 指太监或受过宫刑的人。余:以后。也指其他受刑致残的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燕谷老人《续孽海花 第五十六回》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
刑狱 | xíngyù | 犹刑罚。《左传·文公六年》:“正法罪,辟刑狱。”《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旁施勤教,恤慎刑狱。”《晋书 武帝纪》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挠百姓。《晋书·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各以名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所虑四方刑狱,官吏未尽得人,一夫受冤,即召灾沴。先帝(宋太宗赵光义)尝选朝臣为诸路提点刑狱,今可复置,仍以使臣副之。宋 王安石《上曾参政书》:“阁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狱之事,非所谓因其材力之所宜也。”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苏当轮蹄之冲,财富刑狱甲于他郡,公(袁可立)徐而理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四章:“生人刑狱之惨苦,终无由去也。” |
刑谪 | xíngzhé | 亦作“刑讁”。刑罚。后书·陈蕃传:“如加刑謫,已为过甚,况乃重罚,令伏欧刀乎?”《后汉书·朱晖传》:“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讟烦兴,谗隙仍作,极其刑讁,输作左校。” |
刑者 | xíngzhě | ①受刑的人。《尚书·刑法志》:“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旧唐书·刑法志》:“今陛下矜死刑之多,设断趾之法,格本合死,今而获生,刑者幸得全命,岂惮去其一足?”清 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②特指受宫刑的人。《淮南子·说山训》:“刑者多寿,心无累也。”高诱注:“刑者,宫人也,心无情欲之累,精神不耗,故多寿也。” |
刑政 | xíngzhèng | 刑法政令。《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晋纪总论》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提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晋书 王羲之传》(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至于礼乐刑政,咸遵故典。 |
刑诛 | xíngzhū | 按律诛杀;刑杀。《孔子家语·问礼》:“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莽新居摄,欲慰安宗室,故不被刑诛。”《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萧惠开在益州,多任刑诛,蜀人猜怨。清 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为剴切晓諭:速断鸦片,以全生命,以免刑诛事。” |
刑兹无赦 | xíngzīwúshè | 兹:这件事。这件事是很严重,对其用刑不可赦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惟尔将士,无以征行为劳,戮力一心,以成大功,当厚加旌赏。其或弛慢,刑兹无赦。 |
型 | xíng | ①铸造器物用的模子:砂型。型砂(制造砂型的材料)。②样式:类型。新型。型号。脸型。血型。 |
铏 | xíng | ①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铏四于豆西东上。《仪礼》祭铏尝之,告旨。同“钘”。②指肉菜羹。③古通“硎”,磨刀石。 |
硎 | xíng | 磨刀石:《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聊斋志异 巧娘》(傅)生喜,捉臂登床,发硎新试[38],其快可知。《聊斋志异 田七郎》决首至千计,尚如新发于硎。参见“发硎”。 |
邢 | xíng | 姓。 |
钘 | xíng | ①通 “铏”。古盛羹器。古代的一种酒器,似钟而有长颈銒,似钟而颈长者。《庄子·徐无鬼》其求銒钟也,以束缚。②山名。《穆天子传》至于銒山之下。郭璞注:“即井钘山也。”顾实疏:“井銒即井陉山,在今直隶正定府井陉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