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 xīn | ①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②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③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怡。人心惟危。④意愿。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⑤作动词表示心向。忠诚。《晋书 愍帝纪》凉州刺史张轨,乃心王室,连旗万里,已到沂、陇。 |
心安 | xīn’ān | 心里坦然。唐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宋 苏轼《定风波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清 袁枚《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
心安理得 | xīn‘ānlǐdé | 比喻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 第三回》:“原来我们只求自己心安理得,那外界的苦乐原是不足计较。” |
心谤腹非 腹非心谤 | xīnbàngfùfēi |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心怀不满,暗中发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诚见近日群臣皆以言为讳,入则拜手稽首,请加鸿名,出则错立族谈,腹非窃笑,终无一人为陛下(宋英宗)正言其不可者。 |
心比天高 | xīnbǐtiān‘gāo |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自序:“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
心不两用 | xīnbùliǎngyòng | 谓一个人的心思一时只能专注于一事。北齐·刘昼《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具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
心不应口 | xīnbùyīngkǒu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
心不由意 | xīnbùyóuyì | 谓不出于本意。《红楼梦》第七二回:“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见风姐亲自和他说,何等体面,便心不由意的满口应了出去。” |
心不在焉 | xīnbùzàiyān |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柔石《二月》六: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 |
心长发短 | xīnchángfàduǎn | 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左传·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虽然我六旬过,血气衰,我犹敢把三五石家硬弓开,便小觑的我心长发短渐斑白,我可也怎肯伏年高迈。 |
心长绠短 | xīnchánggěngduǎn | 喻力不从心。明·何景明《古井篇》:“百丈寒泉尚堪饮,心长绠短空愁立。” |
心长力短 | xīnchánglìduǎn |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
心潮澎湃 | xīncháopéngpài | 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澎湃:波浪互相撞击。这特大喜讯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臧克家《得识郭老五十年》:“字里行间,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
心驰神往 | xīnchíshénwǎng |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驰:奔向。黄山是令心驰神往的胜地,今天终于来到它的脚下。《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
心驰魏阙 | xīnchíwèiquè | 解释见“心在魏阙”。宋·陆游《会庆节贺表》之一:“敛时百福,享国万年。臣迹遐陬,心驰魏阙。” |
心慈面软 | xīncímiànruǎn |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他这个人办事一向是心慈面软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
心慈手软 | xīncíshǒuruǎn | 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金近《他叫“东郭先生”》:“他下定决心,往后不再心慈手软了。”《人民日报》1976.11.4: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 |
心粗胆大 | xīncūdǎndà |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这里则是五亩来,多大一埚。你常好是心粗胆大,你把俺这坟前地倚强耕过。 |
心粗气浮 | xīncūqìfú |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毕竟当武官的心粗气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没有。”艾芜《百炼成钢》第五章:“她不是会认为秦德贵这个小伙子太冒失,太心粗气浮吗?” |
心存目想 | xīncúnmùxiǎng | 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汝先当求一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 |
心胆俱裂 心胆俱碎 | xīndǎnjùliè xīndǎnjùsuì |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二十二:此时蒙古攻城甚急,鄂州将破,似道心胆俱裂,那敢上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冰心《南归》:“这一路哀思痛哭的光景,使我在想象中,心胆俱碎!” |
心荡神迷 | xīndàngshénmí |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但未识芳闺何处?'” |
心荡神摇 心荡神怡 | xīndàngshényáo xīndàngshényí | 谓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谓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猛然一见,不觉心荡神摇,精魄已失。”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周作人《论女裤》:“笠翁怕人家的窥见以致心荡神摇。” |
心到神知 | xīndàoshénzhī | 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回:“太太们这么一说,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老舍《我这一辈子》:“我的手可不能闲着,心到神知!” |
心低意沮 | xīndīyìjǔ | 情绪消极低沉。汉·申屠蟠《为侯氏女玉奏记外黄令》:“今闻玉幽执牢槛,罪名已定,皆心低意沮,怅恨长叹。” |
心电感应 | xīndiàn’gǎnyìng | 旧时有人认为,人死后心灵还有知觉,能与活人的精神、心情交相感应。清 林觉民《与妻书》: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
心斗 | xīndòu | 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庄子·齐物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
心烦技痒 | xīnfánjìyǎng | 烦:烦燥;技痒:指某人想表现其技艺以显示于人。形容擅长及爱好某种技艺,一遇机会就急于表现的情态。晋·潘岳《射雉赋》:“屏发布而累息,徒心烦而技痒。”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欲逞所长谓之心烦技痒;绝无情欲谓之槁木死灰。” |
心烦虑乱 心烦意乱 | xīnfánlǜluàn xīnfányìluàn |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战国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汉·蔡邕《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是以宵寝晨兴,叩膺增叹,心烦虑乱,喘呼息吸。”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26章:“崇祯皇帝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勉强耐下心看了一阵文书,忽然长吁一口闷气,走出干清宫。” |
心烦意冗 | xīnfányìrǒng | 同“心烦意乱”。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儿呵,暂时间月直年空,好将息你这心烦意冗。” |
心非巷议 | xīnfēixiàngyì |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清·戴名世《再上韩宗伯书》:“考校之文一出,而心非巷议,嗤点流传,共指为笑。” |
心服 | xīnfú | 由衷佩服。《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宋·司马光《刘道原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据可验,令人不觉心服。”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若非心服,则吾虽荡然开怀,待之如旧,能必其不叛乎?” 参见“口服”。 |
心服口服 | xīnfúkǒufú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 |
心服首肯 | xīnfúshǒukěn | 谓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然则他何不一开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悬河的那派谈锋?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
心浮气粗 心浮气躁 | xīnfúqìcū xīnfúqìzào |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亦“心粗气浮”。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自己没有应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气躁过,此刻是怎么回事?”宗璞《南渡记》第三章:“绛初看见玮玮满头的汗,心浮气躁的样子,有些责怪。”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我们年青人,心浮气粗是有的,可是没有成见。” |
心浮气盛 | xīnfúqìshèng | 形容人性情浮躁,态度傲慢。心浮气盛的人是干不好事的。孙犁《秀露集 文学和生活的路》:“好在还没惹出什么大祸,我后来就不敢再这样心浮气盛了。” |
心府 | xīnfǔ | 指心中。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三·道融》:“迄至立年,方解英绝,内外经书,闇游心府。”《隋书·高祖纪下》:“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勅殷勤。”《再生缘 第六六回》:“心府冲融方寸静,暗暗的,前思复想细评章。”丁玲《在医院中 三》:“然而在心府里,三个人同样讨厌着那善于周旋的女人。” |
心腹 | xīnfù | ①心与腹。②比喻要害部位。《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且孤军无援,入人心腹,若一战不捷,岂望生全。③亲信。在身边参与机密的人物。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委以心腹爪牙,咸能得其死力。④指机要重任。⑤衷情,真意。 |
心腹大患 心腹重患 心腹之患 | xīnfùdàhuàn xīnfùzhònghuàn xīnfùzhīhuàn |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心腹:这里指内部;患:祸害。大家都这么想,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南齐书·王融传》:“一令蔓草难锄,涓流泛酌,岂直疥痒轻痾,容为心腹重患。”宗璞《东藏记》第九章:“盘踞在滇西的日寇,从来就是心腹大患。”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今寇贼在处,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
心腹之病 心腹之疾 心腹之忧 | xīnfùzhībìng xīnfùzhījí xīnfùzhīyōu | 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越在,我心腹之病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1回:“重耳在外,终是心腹之疾,必除了此人,方绝后患。”明·郭勋《英烈传》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
心腹之交 | xīnfùzhījiāo |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径入来同坐何妨!”清·陈忱《水浒后传》第35回:“你们是共涛丞相心腹之交,怎么不思量与他雪恨?” |
心肝 | xīn’gān | ①心和肝两个器官。东汉 王粲《七哀诗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南北朝 佚名《陇头歌辞 三首》:“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唐 李白《长相思 其一》:“长相思,摧心肝!”宋德富《奔八老叟迷诗文》:“鸟鸣入耳享天籁,花香扑鼻沁心肝。”②称最亲热最喜爱的儿女等。③良心、正义感。 |
心肝宝贝 | xīn’gānbǎobèi | 指十分亲密的人或事物。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心肝宝贝,你别跑,你的话我知道一半啦,这有什么害臊呢?”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王太太又何至于当她心肝宝贝样,留到这个岁数还不放?” |
心甘情原 心甘情愿 | xīn’gānqíngyuán xīn‘gānqíngyuàn | 非常愿意,没有丝毫勉强。心甘:乐意。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 |
心高气傲 | xīn’gāoqìào | 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安老爷这一开口,原想姑娘心高气傲,不耐烦去详细领会邓九公的意思。”张恨水《夜深沉》第38回:“月容这个人,心高气傲。” |
心孤意怯 | xīn’gūyìqiè | 谓心虚而胆气不壮。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士卒本将,一朝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清·薛福成《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彼接济既断,又惧我师之袭其后,心孤意怯,必且速退。” |
心贯白日 | xīn’guànbáirì | 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晋书·宣帝纪》:“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 |
心广体胖 | xīnguǎngtǐpán | 人的心胸宽广,体貌自然舒泰安详。《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心寒 | xīnhán | 失望而痛心。《广东军务记》胆落心寒。宋 潘阆《酒泉子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
心寒胆落 心寒胆战 | xīnhándǎnluò xīnhándǎnzhàn | 形容十分惊恐。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每每怀藏袖中,携之出入,以此在朝官员,见俺无不心寒胆落。”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今掌兵权居边镇者,皆膏粱子弟,闻吾兵骤进攻打,心寒胆战,望风逃窜不暇。”明·郭勋《英烈传》第67回:“我意当趁此大胜之势,盛兵而前,使敌人心寒胆落。” |
心号 | xīnhào | 古时战士所着戎衣胸背的符号。《水浒传第七回》:“有分教:大闹中原,纵横海内,直教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 |
心狠手毒 心狠手辣 | xīnhěnshǒudú xīnhěnshǒulà | 犹言心狠手辣。廖承志《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我怕会给周总理带来麻烦,因为张国焘是个心狠手毒的家伙。”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9回:“何世雄这个铁杆汉奸心狠手毒,也许在攻下城以前就下毒手。”清·藤谷古香《轰天雷》:“唐敬宗之于刘克明;未尝欲诛之也;而克明卒弑之于饮酒烛灭时矣。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藏海花》里的张起灵没有吴邪,所以他在哭,《沙海》里的吴邪没有张起灵,所以心狠手辣。参见“狠心辣手”。 |
心花怒放 | xīnhuānùfàng | 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想起这件高兴事,不觉心花怒放。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
心画 | xīnhuà | 指书面文字。汉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唐 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宋 邵博《闻见后录 卷六》:“心声不足以发其奥,心画不足以形其妙。”明 唐顺之《跋自书康节诗送王龙溪后》:“诗,心声也;字,心画也。字亦诗也,其亦有别传乎?” |
心怀鬼胎 | xīnhuáiguǐtāi | 心里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事或坏主意。鬼胎:比喻不可告人的念头。这小子心怀鬼胎,摇晃着衣服,下得楼来,不知他做些什么。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谁知素梅心怀鬼胎,只是长吁短叹,好生愁闷,默默归房去了。” |
心怀叵测 | xīnhuáipǒcè | 心里藏着难以测度的恶意。形容用心险恶。心怀: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揣测;猜测。他的为人处世,表明他是一个心怀叵测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
心慌意急 心慌撩乱 | xīnhuāngyìjí xīnhuāngliáoluàn | 心里慌张忙乱,心绪混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却才上胡梯,踏了个空,争些儿跌了一交,因此心慌撩乱。”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他正心慌撩乱地寻思着过去和目下的事。 |
心慌意乱 | xīnhuāngyìluàn |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十八回》:“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
心灰意败 心灰意懒 | xīnhuīyìbài xīnhuīyìlǎn | 犹心灰意懒。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丧失信心;不图进取。灰:消沉;懒:懈怠。元 乔吉《玉交枝 闲适》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况经了这场宦海风波,益发心灰意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 |
心灰意冷 | xīnhuīyìlěng |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我们不要因为某一科没考好而心灰意冷。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
心回意转 | xīnhuíyìzhuǎn |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背地里设下机谋,才得他心回意转。”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除夕的亥时一过,也许又可望心回意转的罢。” |
心会 | xīnhuì | 心中领会。宋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説。”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四》:“生问曰:‘别来无恙否?’鶯鶯不言而心会。” |
心活面软 | xīnhuómiànruǎn |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他这心活面软,未必不周济他些。” |
心疾 | xīnjí | ①劳思、忧愤等引起的疾病。春秋秦医和所谓六疾之一。亦指心脏病。《花月痕第八回》后来痴珠解馆,心印以心疾发愿朝山,航南海,涉峨眉,前年顶礼五台后,将便道入都,官绅延主汾神祠。②精神病。③心存嫉妒。 |
心急火燎 | xīnjíhuǒliáo | 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这个厂的效益上不去,厂长心急火燎,头发都白了许多。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
心急如焚 | xīnjírúfén |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7回:“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李自成心急如焚,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 |
心急如火 | xīnjírúhuǒ |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
心坚石穿 | xīnjiānshíchuān | 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宋 陆九渊《语录》:“俗谚云:‘心坚石穿’。即是一个人,如何不打叠教灵利。”清·周清原《西湖二集》:“怎知心坚石穿,虔诚拜祷之极。” |
心迹 | xīnjì | ①思想与行为。《说岳全传第十一回》如今必须对神立誓,表明心迹,方可考试。②犹心事;心情。 |
心焦火燎 | xīnjiāohuǒliáo |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
心焦如焚 | xīnjiāorúfén | 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叶圣陶《线下·游泳》:“田先生本已心焦如焚,听见了这些话,也不问是谁,严正地呵斥道:‘人家危险的时候,你们还说这样的冷话!’”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一部:“这些消息使王经堂心焦如焚。” |
心焦如火 | xīnjiāorúhuǒ |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暂宿邮亭>》:“为何马犹不至,心焦如火,怎辞劳瘁。” |
心惊胆寒 | xīnjīngdǎnhán | 同“心惊胆战”。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阿来《尘埃落定》第二章:“土司这种笑声会使人心惊胆寒。” |
心惊胆裂 心惊胆落 心惊胆战 | xīnjīngdǎnliè xīnjīngdǎnluò xīnjīngdǎnzhàn |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一部:“可是最使他心惊胆裂的是后屁股上发现了解放军的主力部队。” |
心惊肉跳 心惊肉战 | xīnjīngròutiào xīnjīngròuzhàn |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四卷:“我见此也心惊肉战,全没兴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 |
心旌 | xīnjīng | ①不宁静的心神。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聊斋志异 萧七》近接其吻,亦不觉。以手探裤,私处坟起。心旌方摇, 席中纷唤徐郎。②指心神,神思。动人心旌。《玄门八脉 第三十回》:“沉浮恶浪睹奇变,忐忑心旌起波澜”。 |
心旌摇摇 心旌神摇 | xīnjīngyáoyáo | 心神飘忽不定;就像旌旗随风飘摇。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随风飘摇一样。旌:旗子。正是郑元勋朝思暮想的那把复社盟主的金交椅,这就使郑元勋变得有点眼花缭乱,心旌摇摇。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寡人自料,从楚当秦,未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吴三桂》一句句颂扬,一声声祝福,令吴三桂心旌神摇,仿佛身登九霄,身入瑶池,尽享天堂华贵万福。 |
心景 | xīnjǐng | 心情、心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数日徘徊,心景殆不可过。” 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寐时之梦,寤时之心景也。” |
心开目明 | xīnkāimùmíng | 犹心明眼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宋·苏轼《读坛经》:“近读《六祖坛经》,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 |
心口不一 | xīnkǒubùyī |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俞天白《危栏》:“我竟失态到这地步!但我仍然心口不一。” |
心口如一 | xīnkǒurúyī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心口如一,不说假话,这是做人起码应具有的品质。宋 汪应辰《题续池阳集》:“由是观世之议论,谬于是非邪正之实者,未必心以为是,使士大夫心口如一,岂复有纷纷之患哉!” |
心口相应 | xīnkǒuxiāngyīng | 想的与说的相一致。唐·慧能《坛经·般若品》:“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 |
心宽体胖 | xīnkuāntǐpán |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心宽体胖的老板,满面春风地迎上来,拉大家进店休息。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心旷神飞 心旷神恬 心旷神怡 心旷神愉 | xīnkuàngshénfēi xīnkuàngshéntián xīnkuàngshényí xīnkuàngshényú | 心胸旷达,精神愉快。犹言心境愉悦,飘飘欲仙。同“心怡神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这枕抱着呵,骨清毛爽;靠着呵,心旷神恬;枕着呵,梦断魂劳。”清 陈忱《水浒后传》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心旷神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二人心旷神飞,不觉醺醉。”清·薛福成《白雷登海口避暑记》:“于斯之际,蠲烦涤嚣,心旷神愉,窃意世间所谓神仙者之乐,不是过也。” |
心辣手狠 | xīnlàshǒuhěn | 同“心狠手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可旺今年才二十二岁,但心辣手狠,超过他的义父。” |
心劳日拙 | xīnláorìzhuō | 弄虚作假的人;用尽心机;百般掩饰;可是事情还是越来越不顺手。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尚书 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邹韬奋《经历 社会的信用》但是终于因为我有铁据足以证明这是毁谤诬蔑,他们徒然“心劳日拙”,并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 |
心劳意攘 | xīnláoyìrǎng | 犹心慌意乱。元·刘庭信《端正好·金钱问卜》:“一见了神魂飘荡,不由我心劳意攘。”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忧的是百姓苦,向御榻心劳意攘。” |
心劳意冗 | xīnláoyìrǒng | 解释同“心劳意攘”。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昨夜个愁没乱更长漏永,今日个神恍惚心劳意冗。” |
心里有鬼 | xīnlǐyǒuguǐ | 指心里暗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计划。莫应丰《将军吟》第28章:“你这个小子,心里有鬼,不甘心。”陈忠实《白鹿原》第17章:“他以为孝文和他一样替嘉轩担忧却不知道孝文心里有鬼。” |
心力交瘁 | xīnlìjiāocuì | 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交:齐;瘁:过度的劳累。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由此心力交瘁,患疾遂卒。”冰心《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我们心力交瘁,能报母亲的恩慈于万一么? |
心力衰竭 | xīnlìshuāijié | 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啊?心力衰竭?’天星把妹妹抱上病床,他的胳膊在抖,嘴唇也在抖,妹妹的病把他吓傻了,“她还不满十八岁,怎么会……衰竭?”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已经是心力衰竭,他所以没有晕倒在地,那是一种责任感在支撑他。” |
心灵手巧 | xīnlíngshǒuqiǎo | 心和手都非常灵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那群姑娘里,就数她心灵手巧,绣出来的虫鱼花鸟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清 孔尚任《桃花扇 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
心灵性巧 | xīnlíngxìngqiǎo | 心思灵巧。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9回:“更喜他心灵性巧,书到跟前,一读便会,所有书法学问,竟在我们姊妹之上。”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四回:“不料舍侄女心灵性巧,恐勾出祸来,就转过口来,要我认做亲父,方肯相从。” |
心领神会 心领意会 心领神悟 | xīnlǐngshénhuì xīnlǐngyìhuì xīnlǐngshénwù |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领:领会;会:理解。唐 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明 赵弼《觉寿居士传》闻语法要,辄心领神会。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邹韬奋《经历》:“他们不许用帝国主义,所以各报遇着这个名词,总是写作‘××主义’,读者看得惯了,也就心领意会。” |
心膂 | xīnlǚ | ①心与脊骨。视同心膂。晋 陆机《五等论》:“四体辞难,而心膂获乂。”宋 文天祥《出真州诗序》:“予心自念,岂予死於是乎?为之踟蹰,心膂如割。” 明 皇甫濂《悼子乘诗》:“奚但肠九迴,心膂成頽崩。”②喻主要的辅佐人员,心腹。亦以喻亲信得力之人。《尚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入作心膂,出为爪牙。” 《资治通鉴 宋纪八》(陆)丽以迎立之功,受心膂之寄,朝臣无出其右者。唐 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中生祠碑》:“心膂连营,蓄雷霆於北落;股肱重镇,寄柱石於东门。” 《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既而萧道成兼总军国,布置心膂,与夺自专,褚渊素相凭附,(刘)秉与袁粲阁手仰成矣。明 夏完淳《三国论》:“原夫丰配去而青冀衰,葛陆尽而吴蜀毙。兴替之兆,实由心膂。”③喻重要的部门或职任。 晋 庾亮《让中书监表》:“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内处心膂,外总兵权,以此求治,未之闻也。” 元 白朴《梧桐雨楔子》:“幼读儒书,兼通韜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臣愚以为朝廷於袁世凯等既寄以心膂,似宜尽去其牵掣。”④心思与精力。 晋 张华《劳还师歌》:“将士齐心膂,感义忘其私。”《旧唐书·太宗纪下》:“所以屈突 、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 宋 范仲淹《谢传宣表》:“如朝廷未议解兵,臣愿奔走塞下,再竭心膂,少赎过尤。”⑤犹心怀。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不过豪侠使气,狂醉於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繫其心膂。” |
心膂股肱 | xīnlǚgǔgōng | 膂:脊骨。股:大腿。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心、膂、股、肱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比喻亲近得力之人。《尚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清史稿·季开生传》:“皇上以心膂股肱寄之内阁诸臣,徒以票拟四五字了宰相事业。” |
心乱如麻 | xīnluànrúmá | 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形容心里十分烦乱。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随缘随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乱似麻。”欧阳山《苦斗》五四:想到这一点,他心乱如麻,一夜都没有合过眼儿。 |
心满意得 | xīnmǎnyìdé | 心中满足,洋洋得意。茅盾《子夜》六:“在这些心满意得的人们面前,他真感得无地自容。” |
心满意足 心满原足 | xīnmǎnyìzú xīnmǎnyuánzú | 称心如意;非常满足。房间虽然不大,但我也心满意足了。宋 刘克庄《答欧阳秘书书》:“精义多先儒所未讲,陈言无一字之相袭,虽累数千言,而义理一脉,首尾贯属,读之使人心满意足。” |
心忙意急 心忙意乱 | xīnmángyìjí xīnmángyìluàn | 犹心慌意乱。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见一人急高呼骤征踠,慌的我兜战马急回还,心忙意急将人盼。”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终是碍人耳目,心忙意急,不能够十分尽兴。”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要有心忙意乱光景,倘或迟误,枭首示众。”欧阳山《三家巷》:“心忙意乱地对着周炳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
心明眼亮 | xīnmíngyǎnliàng |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南北朝 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于己。”老舍《神拳》神团办事,心明眼亮。 |
心摹手追 心慕手追 | xīnmóshǒuzhuī xīnmùshǒuzhuī | 用心揣摩,追随仿效。心头羡慕,手上模仿。形容竭力模仿。晋书·王羲之传赞》:“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清·袁枚《随园诗话 卷十三》京口程君梦湘同游焦山,一路论诗,渠最心折于吾乡樊榭先生,心慕手追,几可抗手。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3卷:“一路论诗,渠最心折于吾乡樊榭先生,心摹手追,几可抗手。” |
心念 | xīnniàn | 思想;意念;心里念叨。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心凝形释 | xīnníngxíngshì | 精神专注,达到忘形的境界。《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心平气定 | xīnpíngqìdìng | 心气平定,没有杂念。三国魏·阮籍《乐论》:“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宋·苏辙《汉武帝论》:“士大夫心平气定,高不为名所眩,下不为利所怵者,类能知之。” |
心平气和 | xīnpíngqìhé |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也就心平气和了。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
心期 | xīnqī | ①心中相许。 ②引申为相思。 ③深交。 ④期望。心愿,心意。唐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聊斋志异 黄九郎》公得丽偶,颇快心期;而恶绪萦怀,恒蹙蹩有忧色。⑤胸怀。⑥情绪,心境。 |
心气 | xinqi | ①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灵枢经·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南朝陈 徐陵 《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②心脏附近部位致痛的病。俗以称胃病。《宋书·沉演之传》:“素有心气,疾病历年,上使卧疾治事。”③气;正气;精神状态。《孟子·公孙丑上》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④眼界。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魏巍《东方 第三部第五章》:“哪知道杨大妈心气高,一介绍就介绍了她。”⑤言思想感情。唐 孟郊《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 诗序》:“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⑥性格。唐 郑还古《杜子春传》:“少落魄,不事家产,以心气闲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⑦心意,心思。浩然《艳阳天 第四二章》:“马子怀忽然感到,自己的心气跟这些人差的老远,想的不是一回事。”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气。”⑧心情。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 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
心虔志诚 | xīnqiánzhìchéng |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 |
心乔意怯 | xīnqiáoyìqiè | 谓心神不定,感到害怕。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把不定心乔意怯,立不定肉颤身摇。” |
心巧嘴乖 | xīnqiǎozuǐguāi | 心思灵巧,能说会道。 |
心怯 | xīnqiè | 惊恐,惧怕。她一个人留在家里,晚上有些心怯。唐 王维《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
心轻 | xīnqīng | 即心宽。唐 李颀《送陈章甫》:“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明 王守仁的《传习录》中有“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
心曲 | xīnqū | 同义词:衷曲,衷肠。内心深处。犹心绪。心事。《说岳全传第六三回》一面排下酒席,五人坐下,叙谈心曲。直饮到月转花梢,方各安歇,不表。 |
心去难留 | xīnqùnánliú | 去:离开。心已在别处,难以挽留。南朝梁·王僧孺《为姬人自伤》诗:“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
心如刀剉 | xīnrúdāocuò | 犹心如刀割。 |
心如刀割 心如刀锯 | xīnrúdāogē xīnrúdāojù | 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形容极其痛苦难过。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不禁心如刀割。一想起母亲在旧社会所受的凄苦,就让人感到心如刀割,肺如箭穿。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题起来我泪似悬麻。”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不刺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
心如刀搅 心如刀绞 | xīnrúdāojiǎo | 犹心如刀割。心里就像刀绞一样。形容内心痛苦到极点。元·汤氏《赛鸿秋·北》套曲:“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殷郊又见殷洪,心如刀绞,意似油煎。”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七回:休叫如此,一发叫我心如刀搅一般。 |
心如槁木 | xīnrúgǎomù | 犹心若死灰。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那个夸说李家小姐标致,说的心如槁木的一位太史公,心中活泼起来。”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 |
心如古井 | xīnrúgǔjǐng | 形容心境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唐 孟郊《烈女操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明 张景《飞丸记·坚持雅操》:“这样説话,又是计儿赚我。况彼屡露不良,我只心如古井。倘必曲我於从,何惜一死。”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谈》:“假使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
心如寒灰 心若死灰 | xīnrúhánhuī xīnruòsǐhuī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隋书·卢思道传》:“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
心如火焚 | xīnrúhuǒfén | 心中好像火烧一样。形容焦急万分。这种景象,使我眦裂发指,心如火焚,不由得握紧了拳头,恨恨地在凳上击了几下。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托他打听几时有船,他查了一查,说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里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
心如金石 | xīnrújīnshí | 犹心如铁石。《后汉书·王常传》:“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危如累卵,设非知远心如金石,怎成大业? |
心如铁石 | xīnrútiěshí |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形容不易动感情或冷漠无情。三国魏 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
心如止水 | xīnrúzhǐshuǐ |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屡遭情变之后,她已然心如止水,古井无波。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心如死灰 心若死灰 | xīnrúsǐhuī xīnruòsǐhuī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先秦 庄周《庄子 知冯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巴金《家》二十: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记。《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隋书·卢思道传》:“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髮。”宋 司马光《无为赞贻邢和叔》:“学黄老者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为无为,迂叟以为不然。”金 马钰《满庭芳·赠宋何二先生词》:“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亦作“心如寒灰”、“心如死灰”。《镜花缘第三八回》:“倘主意拿定,心如死灰,何处不可去,又何必持其龙鬚以为依附?” 巴金《家二十》:“眼前的风景固然跟旧时一样,只是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一样不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掉。” |
心如悬旌 | xīnrúxuánjīng | 形容心神不定。《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
心上心下 | xīnshàngxīnxià | 形容心神不安。巴金《家》二三:“觉新连忙到房里去把信写好,叫袁成送去。但是这也还不能使众人安心。众人还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还没有回来,一连兵就开进来了。” |
心神不定 | xīnshénbùdìng |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心神不定。” |
心神不宁 | xīnshénbùníng | 形容心情不平静;精神不安定。宁:安宁。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茅盾《幻灭》:“她自己也惊讶为什么如此心神不宁,最后她自慰地想到:'是因为等待慧来。'” |
心神恍惚 | xīnshénhuǎnghū |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彩云胡思乱想了一回,觉得心神恍惚,四肢软胎胎提不起来。 |
心生 | xīnshēng | 心里产生。心生一计,心生芥蒂,相由心生等。受到他这般羞辱,王明心生怨恨,发誓终有一天出人头地,让他刮目相看。 |
心事 | xīnshì | 心里盘算、思虑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宋 岳飞《小重山 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 唐婉《钗头凤》:“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
心事重重 | xīnshìzhòngzhòng |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她近日来愁眉不展,像是心事重重的样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 |
心手相应 | xīnshǒuxiāngyìng | 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梁书 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惟习之至熟,自可心手相应。” |
心手相忘 | xīnshǒuxiāngwàng | 极言得心应手。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独立千载。” |
心术 | xīnshù | 指修心体道之术。基本解释为心思或主意、计策、居心。那人心术不正。颇有心术的指挥官。《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庄子·天道》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宋 庄季裕 《鸡肋编 卷中》:“平江府常熟县有僧文用,目不识字而有心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钟生》:“于众中见生,忻然握手,曰:‘君心术德行,可敬也。’” |
心术不端 | xīnshùbùduān | 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好笑那莫稽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这是他心术不端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三回:不多时,只见带上了个欺心背反、蓄意谋奸、三角眼含痛泪、一片心术不端的总管马朝贤来。 |
心术不正 | xīnshùbùzhèng | 贬义词,多指居心叵测的人。心计重且精于算计,其表现用于私利可不择手段的行为。字义解释:心术即心眼、思维方向。正;正道,符合道德行为价值观等标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朱熹疏言:“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十九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四回》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
心爽神怡 | xīnshuǎngshényí |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参见“心旷神怡”。又心畅神爽。 |
心思 | xīnsī | ①主意。他产生了一个好心思。②智慧。挖空心思地去想办法。③心中所想,愿望,想做某事的心境。他没心思去看电影。《汉乐府 民歌 古歌》:“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动脑筋思考。《孟子·离娄上》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
心死 | xīnsǐ | ①道家谓心无杂念,达到无我的思想境界。②谓在精神上崩溃而甘于自弃。③谓哀痛至极,绝望。南朝梁 江淹《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
心田 | xīntián | ①内心,良心。梁 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白居易《犯吟》心田洒扫无尘。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西湖二集》只因一句话上说得不好,昧了心田。②心思,心意。 |
心甜意洽 | xīntiányìqià |
形容美满愉悦的心情。心里甜蜜,意气融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 |
心头 | xīntóu | 胸口。宋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心头鹿撞 心头撞鹿 | xīntóulùzhuàng xīntóuzhuànglù |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负曝闲谈》第九回:“不要说是看见了和尚头才担心事,就是看见了天生的禿子,也觉得心头小鹿撞个不住。”梁羽生《江湖三女侠》第八回:这托名李双双的文弱少年果然是吕四娘!唐晓澜又喜又惊,心头鹿撞,跳个不停! |
心往神驰 | xīnwǎngshénchí | 谓一心向往。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自公之丧,道路嗟咨。况于愚鄙,久辱公知;系官在朝,心往神驰,送不临冗,哭不望帷。” |
心为形役 | xīnwéixíngyì | 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形容人的思想不自由,做一些违心的事。 晋·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陶渊明不以“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点是当今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 |
心无二用 | xīnwúèryòng | 心思不能同时用在两件事上。指做事必须专心;注意力不能分散。北齐 刘昼《新论 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具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自古道心无二用。 |
心无挂碍 | xīnwúguàiài |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唐 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梁实秋《快乐》:“可是修行到心无挂碍,却不是容易事。” |
心无旁骛 | xīnwúpángwù |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旁:另外的;骛:追求。照这样说来他应当是潜心戏内,心无旁骛的,但有两次他忍耐不住观众起哄。冰心《谈信纸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
心细如发 心细于发 | xīnxìrúfā xīnxìyúfā |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八、九年的部队生活和她的特殊地位,养成她举止老练、大方,明辨是非,遇事果断,而又心细如发。 |
心下 | xīnxià | 心中,心里。他表面虽不说话,心下意见可大了。宋 刘克庄《玉楼春 戏林推》:“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玉人指妓女) |
心闲手敏 | xīnxiánshǒumǐn | 闲:熟悉;敏:灵敏。形容技艺熟练了,心里闲静,手法灵敏。三国魏·嵇康《琴赋》:“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 |
心闲体正 | xīnxiántǐzhèng | 心里宁静,行为端正。《列子·汤问》:“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 |
心乡往之 心向往之 | xīnxiāngwǎngzhī xīnxiàngwǎngzhī | 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向往:想望;之:古汉语代词。苏州的园林久负盛名,我早就心向往之,然而总没有机会成行。提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家都心向往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
心小志大 | xīnxiǎozhìdà |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心心念念 | xīnxīnniànniàn | 心心:指所有的心思;念念:指所有的念头。心里老是想着。指想做某件事或得到某种东西。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心心念念做将去。”宋《二程全书 遗书二上》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舍,毕竟何益? |
心心相印 | xīnxīnxiāngyìn |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 |
心性 | xīnxìng | ①性情;性格。《说岳全传第六十五回》起龙、起凤俱是后生心性,各人取来放起。一时间轰天价响起来。②中国古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
心雄万夫 | xīnxióngwànfū | 形容极有抱负,气概不凡。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明·唐道虔《答友人问疾书》:“一念感慨,心雄万夫。” |
心许 | xīnxǔ | 心里同意,但未说出来。心里暗暗赞许。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
心绪如麻 | xīnxùrúmá | 犹心乱如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此刻记了这个,忘了那个;及至想起那个,又忘了这个;真是心绪如麻,何能再说笑话? |
心血来潮 | xīnxuèláicháo | 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来潮:潮水上涨。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4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梁斌《红旗谱》十二:想着,一时心血来潮,跟在冯老兰背后走进家去。 |
心颜 | xīnyán | 心情和面色。南朝梁 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奉命震惊,心颜无措。”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宋 苏辙《再祭八新妇黄氏文》:“往反累汝,愧於心颜。”陈毅《初游青岛诗》:“观此新气象,使我开心颜。” |
心眼 | xīnyǎn | ①心与眼。宋 朱熹:“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②谓有意做作以求人知。③指心计。④胸怀;度量。⑤见识;观察力。⑥心意;心思;心愿。宋 苏轼《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⑦心底,内心。⑧心地,存心。⑨佛教语。谓心如眼,能洞察领悟诸法。 |
心痒难挠 | xīnyǎngnánnáo | 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7回:“只觉得个心痒难挠,算是享尽了平生未有之福。” |
心恙 | xīnyàng | 谓精神不正常。《三国演义 第九回》(董)卓问(李)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
心仪 | xīnyí | ①内心倾向。心仪孔圣。《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颜师古注引晋灼曰:“仪,向也。”②多指心中向往、仰慕。心仪的大学。《清史稿·礼志五》:“(乾隆)四十三年秋,先后謁永陵、福陵,因諭:‘睠怀辽瀋旧疆,再三周歷,心仪旧绪,蘄永勿諼。’”清 刘大櫆《陆宣公文集注 序》:“其平生读书穷极幽远,於古之硕德名贤嘉言美行,无不跂而望之,以为不可及;而所心仪不置,则尤在唐之陆相一人。”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裴伦既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 |
心怡神旷 | xīnyíshénkuàng | 解释同“心旷神怡”。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泰和记·刘苏州席上写风情〉》:“幸青皇肯怜,故红妆相向,心怡神旷。”明·张居正《游衡岳后记》:“及登衡岳,览洞壑之幽邃,与林泉之隈隩,虑澹物轻,心怡神旷。”《法国女英雄弹词》第八回:“静念一身来去事,觉得心怡神旷不离奇。” |
心意 | xīnyì | ①对人的情意。这礼物是我们的心意。②心中的意思。心满意足。《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心逸日休 | xīnyìrìxiū | 谓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明·李贽《答耿中丞书》:“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伪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 |
心慵意懒 | xīnyōngyìlǎn | 情思倦怠,精神萎靡。明·沈采《千金记》第四十出:“出乎无奈,每日做生活,做得心慵意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多福]多时听得母亲三言两语,絮絮聒聒,已自心慵意懒。”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一个欲动情浓,仓忙唐突;一个心慵意懒,勉强应承。 |
心有灵犀 一点通 | xīnyǒulíngxī yīdiǎntōng | 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双方心灵相通,彼此心思互相了解。灵犀(xī):传说犀牛角中有条白线,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叫灵犀。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35回:“两人心有灵犀。” |
心有戚戚焉 | xīnyǒuqīqīyān | 戚戚:感动、触动的样子,心中产生共鸣,深有感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心有余悸 | xīnyǒuyújì | 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
心余力绌 | xīnyúlìchù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够不上。这项新工作,我很想做好,但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因此,常有心余力绌之感。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
心猿意马 | xīnyuányìmǎ |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心猿放荡,意马难收。《封神演义 第二十六回》转秋波,双湾活水,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把个纣王弄得心猿难按,意马驰缰,只急得一身香汗。《西游记第二八回》:“唐僧听信狡性,纵放心猿。”《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是: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
心远 | xīnyuǎn | ①心情超逸;胸怀旷达。三国魏 嵇康《琴赋》:“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明 陈汝元《金莲记·闻繫》:“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陶潜。”②智虑深远。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有问心远之义於胡文定公者,公举上蔡语曰:‘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此之谓心远。”③感情疏远。《金瓶梅词话 第三八回》:“到如今当面对语,心隔千山,隔着一堵墙,咫尺不得相见,心远路非遥。” |
心悦诚服 | xīnyuèchéngfú |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诚地服气或服从。悦:愉快;诚:真心。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 |
心悦神怡 | xīnyuèshényí | 犹心旷神怡。《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只觉那茶一口口,也有美人的色香在内,吃下去甚是心悦神怡。” |
心殒胆落 心殒胆破 | xīnyǔndǎnluò xīnyǔndǎnpò | 形容十分惊恐。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四卷:“而又喧传陛下决为亲征之谋,中外闻之,心殒胆落。”清·薛福成《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用无事筹略纷纭,临变已张皇失措,一闻贼至,心殒胆破。” |
心在魏阙 心瞻魏阙 | xīnzàiwèiquè xīnzhānwèiquè | 《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谓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廷。《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三国魏·阮籍《达庄论》:“中山子牟心在魏阙,而詹子不距。”亦“心驰魏阙”。 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心瞻魏阙常意悬,游鱼恋饵吞线。卸朝鞯被发何年?名山五岳游遍。” |
心斋 | xīnzhāi | 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宋 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清 赵翼《岁暮杂诗之一》:“身退敢谈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郭沫若《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故尔沐浴之后,必然地伴以心斋,我是这样地感觉着。” |
心照 | xīnzhào | 心里知道。犹言肝胆相照。关怀,用心关照。《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谁不知你府上事多,彼此心照罢。《儒林外史第四回》汤父母容易不大喜会客,却也凡事心照。 |
心照不宣 | xīnzhàobùxuān | 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照:明白;宣:宣扬;公开说明。清 曾朴《孽海花》:“张夫人吩咐尽管照旧开轮,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茅盾《子夜》十一:哦,哦,那算是我多说了,你是老门槛,我们心照不宣,是不是! |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 xīnzhàoqíngjiāo xīnzhàoshénjiāo | 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惟我与子。”南朝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心照情交,流言靡惑。” |
心正 | xīnzhèng | 心意纯正不偏。《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 |
心织笔耕 | xīnzhībǐgēng | 比喻靠卖文生活。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 |
心直口快 心直嘴快 | xīnzhíkǒukuài xīnzhízuǐkuài |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沙汀《磁力》这是一个心直口快,喜欢吵吵闹闹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
心志 | xīnzhì | 志气;心意。《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宋 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 |
心智 | xīnzhì | 心思智慧。他心智聪颖。唐 柳宗元《梓人传》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
心中无数 | xīnzhōngwúshù | 指对情况不太了解或处理事情没有把握。数:数目;指掌握的实际情况。做事前不能心中无数。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
心中有数 | xīnzhōngyǒushù | 比喻了解实际情况;心里有底。这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办成功。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山东交锋做准备。” |
心重 | xīnzhòng | 犹心切;谓思虑过多;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七回》:“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七八回》:“那孩子心重,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三回》: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怪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老舍《龙须沟 第二幕》:“不能那么心重啊,四奶奶!”王守仁的《传习录》中有“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参见“心轻”。 |
心拙口夯 | xīnzhuōkǒubèn | 夯同笨,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
心字 | xīnzì | 即心字香。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明 杨慎《词品·心字香》:“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清 纳兰性德《梦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参见“心字香”。 |
心字香 | xīnzìxiāng | 心字型的盘香。炉香名。宋 杨万里《谢胡子远郎中惠蒲大韶墨报以龙涎心字香诗》:“送似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宋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明 杨慎《词品·心字香》曰:范石湖《骖鸾录》:“番禹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清 纳兰《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
心醉 | xīnzuì | 心里陶醉,着迷。《庄子·应帝王》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 |
心醉魂迷 心醉神迷 | xīnzuìhúnmí xīnzuìshénmí |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他心醉魂迷地鉴赏这个古玩。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这眼光对她来说真是勾魂摄魄,令她心醉神迷。”王朔《许爷》:“有一种版画效果,令安兰馨小姐心醉神迷,柔情满腔。” |
芯 | xīn I. | 去皮的灯心草:灯芯(亦作“灯心”)。II.xìn①物体的中心部分:岩芯。矿芯。②装在器物中的捻子:蜡芯儿(蜡烛的捻子)。引芯。③蛇和羊的舌头:芯子。 |
芯片 | xīnpiàn | 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