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 | bì | 固执任性:愎谏。刚愎自用。 |
愎过 | bìguò | 坚持过失。《吕氏春秋·似顺》:“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諫,以至于危。”《后汉书 袁绍传》佷刚而不和,愎过而好胜,嫡子轻而庶子重,斯之谓亡征。 |
愎谏 | bìjiàn | 坚持己见,不听规劝。逞欲而愎谏。左传·昭公四年:“子产见左师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諫,不过十年。’” 《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王)粲少有俊才,自为宰相,骄奢专恣,远贤亲佞,严刻愎谏,国人始恶之。《资治通鉴 梁纪十三》今悬师渡河,非众所欲,独欢耻失窦泰,愎谏而来,所谓忿兵,可一战擒也。《资治通鉴 唐纪八》李世民曰: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盖晋之获也,由夷吾之愎諫。” 金 王若虚《五经辨惑上》:“晋灵之不君,淫刑而厚敛,愎諫而贼贤,传所载也。” 清 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张朝发愎諫撤守,以致丧师失城。” |
愎戾 | bìlì | ①执拗乖僻。《逸周书·史记》:“昔穀平之君,愎类无亲。”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此乃諂上傲下愎戾之臣也。”清 陈确《与吴裒仲书》:“弟亦有心胸者,何至久愎戾不循道理乎?”《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葸耎xǐruǎn者不为长,憃愚者不为长,暴横者不为长,愎盭者不为长,奸私者不为长。”②指执拗乖僻的人。班固窦车骑北伐颂:“悂蒙识而愎戾顺,贰者异而懦夫奋。” |
庳 | bì Ⅰ. | ①(土地) 低洼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宫室卑庳。《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卑湿。注:“下地也。”《史记·循吏传》楚民要庳车。又如:庳侧(低下逼侧);庳湿(低下潮湿)。又指建筑物 低矮。如:庳狭(低矮狭窄);庳恶(矮小简陋);庳下(低矮);庳陋(矮小简陋)② (人) 矮的。《周礼》其民丰肉而庳。II. 参见bēi |
婢 | bì | 被役使的女子:奴婢。婢女。奴颜婢膝。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
婢媪 | bì’ǎo | 通称受役使的女子。《聊斋志异 狐嫁女》俄婢媪数辈,拥新人出,环佩璆然,麝兰散馥。《聊斋志异 爱奴》:未几,设筵,备极丰美,而行酒下食,皆以婢媪。《聊斋志异 素秋》:既而筵终,婢媪撤器,公子适嗽,误咳婢衣。《聊斋志异 汾州狐》女停履笑曰:“厉声加人,谁是汝婢媪耶?” |
婢仆 | bìpú | 谓男女奴仆。《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其妇女,庄櫛织紝皆取成於婢僕。”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僕求容,助相説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唐 白居易《续古诗之七》:“豪家多婢僕,门内颇骄奢。”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其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新五代史·杂传·王殷》:“及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责之,殷即取杖授婢僕,自笞於母前。” |
婢妾 | bìqiè | 妾与使女。《汉书 霍光传》辇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 |
婢膝奴颜 | bìxīnúyán | 形容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清·钮琇《觚剩续编·简公雪冤》:“他日侥幸立朝,则婢膝奴颜,汝必安为之矣。”梁启超《复金山中华会馆书》弟如畏死,则何难媕阿闒冗,婢膝奴颜,以求自身之安乐于名场官海之间。参见“奴颜婢膝”。 |
婢媵 | bìyìng | 犹婢妾。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又数年无子,乃令善相者召诸爱妾而示之,皆云非其人,又悉以诸婢媵示焉。时后为宫人……相者惊云:‘此其人也。’”唐 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崔生母在故居,殊不知崔生纳室;崔生以不告而娶,但啟以婢媵。” |
婢子 | bìzǐ | ①婢女所生之子。②用作詈词。③女奴;使女。④指妾。㈤古代妇人自称的谦词。《镜花缘 第十回》那女子叫道:“我非歹人,诸位暂停贵手,婢子有话告禀。” |
婢作夫人 | bìzuòfūrén | 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南朝梁 袁昂《古今书评》:“(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不过偶尔学着写,正是婢作夫人,那里及得到大哥什一。 |
裨 | bì Ⅰ. | 增添,补助:大有裨益。裨补。《国语·晋语》裨辅先君、裨诸侯之阙。注:"补也。"诸葛亮《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沈该)自居政地,首尾数年,曾无建明以裨国论。唐 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更愿陛下不惜少裨版曹,以苏民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百姓凛凛,在于一人,惟有求直言可以裨君德、格天心。Ⅱ.pí①古代的次等礼服。②副,偏,小:裨将。偏裨 《资治通鉴 周纪五》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资治通鉴 卷七》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资治通鉴 魏纪九》拜唐咨安远将军,其余裨将,咸假位号,众皆悦服。 |
裨补 | bìbǔ | 增加补益。《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 |
裨补阙漏 | bìbǔquēlòu | 裨:增益。阙:通"缺"。缺点。阙漏:缺失、遗漏。补救缺点和疏漏。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裨益 | bìyì | 益处:学习先进经验,对于改进工作,大有裨益。使受益:植树造林是裨益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大受裨益。《聊斋志异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
裨赞 | bìzàn | 辅助。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矧百里之惨舒,系一邑之令长。令长得其人,主簿又裨赞之,则人受其赐也,宜矣。《明史·张祐传》总督姚镆召至军中,待以宾礼,多所裨赞。《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九年》既而禼宪议事不合,帝因问禼:‘孰可代宪?’禼言:‘逵老于边事,愿为裨赞。’帝从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程)颢曰:“使臣拾遗补阙,裨赞朝廷则可,使臣掇臣下短长以沽直名则不能。” |
裨助 | bìzhù | 增益,补益。汉 马融《长笛赋》况笛生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知临安府徐谊,素为(赵)汝愚所器,凡有政务,多咨访之,谊随副裨助,不避形迹。《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诸生於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 |
髀 | bì |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复生(因长久不骑马,大腿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塞翁失马,引来胡骏,儿子好骑,堕折其髀。《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宋太祖三下南唐第二回》:况自登基一十三载,身安慵乐,髀肉旋生致病,正不胜刘先主所感慨。《弟子规》: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资治通鉴 汉纪七》上搏髀曰 《资治通鉴 卷六十四》(刘)备曰:“平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箭贯(毛)宝髀,彻鞍,宝使人蹋鞍拔箭,血流满靴。《资治通鉴 宋纪四》年衰多疾,腰髀不随,不堪拜伏;比三五日消息小差,当相见。参见“搏髀”“豚髀”。 |
髀里肉生 | bìlǐròushēng |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
髀肉 | bìròu | 大腿内侧靠近大腿根的地方的肉。亦为“髀肉復生”的简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比喻因生活安逸而无所作为。《聊斋志异 董生》引董手,强使复探,则髀肉如脂,尻骨童童。 |
髀肉复生 | bìròufùshēng | 原义是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髀肉复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 |
睥 | bì | 睥睨: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如“睥睨一切”。参见“pìnì睥睨”。 |
睥睨 | bì’nì | ①斜视。有厌恶、傲慢等意。窥视;侦伺。监视。《淮南子·修务训》:“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敌又睥睨 金陵、镇江,守把舟船,而大雨连降,平地水发,道涂泥泞,马步俱不能进。”《聊斋志异 宅妖》生睥睨良久,毛森立,如霜被于体。②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女墙。杨伦 镜铨引《古今注》“女墙,城上小墙也,亦名‘睥睨’,言於城上睥睨人也。”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
萆 | bì | 同“蓖”。《史记 淮阴侯列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
畀 | bì | 给与:赐畀。投畀豺虎。左丘明《周郑交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诸卤获以畀得者。《资治通鉴 魏纪魏纪一》今先使羌、胡钞击,重其赏募,所虏获者,皆以畀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酌民力之丰寡,相农亩之硗瘠,均配畀之,无烦督课。《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蔡)抗曰:“采铜皆惰游之民,铜悉入官而不畀其直,非私铸,衣食安所给!又从而诛之,是罔民也。”《宋史·乐志六》:“天畀遐福,允彰父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命天章阁待制韩缜如河东,割地以畀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建康府居民,贫病者畀之药,死者助其葬。《聊斋志异 李八缸》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镪,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勿急也。《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奕山奏请黑龙江左岸旷地割畀俄人。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4篇》乃眷怀赤子,皆上天所畀,祖宗所遗,非悉使之康乐和亲,未为尽职。 |
痹痺 | bì | ①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风痹。《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曹玮)以此取之。《聊斋志异 鸽异》夜置群中使惊诸鸽,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游”。②指粗心,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麻痹大意。 |
箅 | bì | “畀”意为“把谷物放在支架上蒸煮”。“竹”与“畀”联合起来表示“竹制蒸架”。本义:竹蒸架。箅子: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如“竹箅子”、“纱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