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 xiào I. | ①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②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③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II.jiào①比较:校场。②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③计较。《论语·泰伯篇》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④考核,考察。《国语·齐语》比校民之有道者。《庄子·说剑》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资治通鉴》以实校之。 |
校兵 | xiàobīng | 交战。《淮南子·兵略训》:“如此则野无校兵,国无守城矣。”高诱注:“敌家之兵不来相交復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 |
校簿 | xiàobù | 审阅文簿。《晋书·刘颂传》:“岁终,臺/台阁课功校簿而已。” |
校官 | xiàoguān | 即校事。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
校计 | xiàojì | 计算,核算。犹计较。《孙子兵法 始计篇》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雕文之饰。”《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 |
校猎 | xiàoliè | 遮拦禽兽以猎取之。亦泛指打猎。《汉书·成帝纪》:“冬,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颜师古注:“此校谓以木自相贯穿为阑校耳……校猎者,大为阑校以庶禽兽而猎取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唐 杜甫《冬狩行》:“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清 昭槤《啸亭杂录·亲定陵寝》:“章皇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 |
校人 | xiàorén | 官名。①在《周礼》谓夏官司马所属有校人,设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六人,以下有府、史、胥、徒等人员,掌马政,讲究良马的选择、畜养、使用。春秋时鲁国设置。《左传·哀公三年》:“命校人乘马。”宋、晋等国又称为校正,《左传·襄公九年》:“命校正出马”。杜预注:“校正主马。”②主管池沼畜鱼的小吏。《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
校尉 | xiàowèi | 军职名。次于将军的武官。据史记,秦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唐 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校文 | xiàowén | 校勘文章。汉 张衡《西京赋》次有天禄、石渠,校文之处。唐 骆宾王《帝京篇》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漕使陆景思上其稿于(贾)似道,于是左司谏舒有开劾(谢)枋得校文发策,怨望腾谤,大不敬,乙未,谪居兴国军。明 陈元素《赠锦衣卫经历白超宗》诗:“衣归质库仍留客,印阁闲牀且校文。” |
校作 | xiàozuò | 在左校服劳役。汉代对轻罪犯的惩罚方式之一。《后汉书·朱穆传》:“帝闻大怒,征穆诣廷尉,输作左校。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闕上书讼穆曰:‘……臣愿黥首繫趾,代穆校作。’”李贤注:“左校,署名,属将作,掌左工徒。” |
效 | xiào | ①摹仿:效法。仿效。上行下效。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的而照样去做)。东汉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仁宗尝以南海没入大珠赐温成皇后,后时为贵妃,以充首饰,戚里靡然效之,京城珠价至数十倍。②功用,成果:效验。效果。成效。有效。功效。效益。效用。效应。效率。责任。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不效:不嫩实现。参见⑥)③尽、致:效力。效绩(呈献功绩);效玺(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效芹(自称贡献微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唐 李白《行路难诗之二》:“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④授还,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宣王有志,而后效官。注:“授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宋孝宗)诏:“内外文武官年七十不请致仕者,遇效毋得荫补。”⑤通“校”,考核,考查。《庄子·列御寇》:“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⑥实现。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效伎 | xiàojì | 亦作“效技”。亦作“効伎”。犹献技。晋 陆机《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南朝梁 萧统《七契》:“养由轻盼则林摧鷙兽,蒲且效技则虚下翔禽。” 唐 柳宗元《永州新堂记》:“凡其物类莫不合形辅势,効伎於堂廡之下。” |
效绩 | xiàojì | ①效劳,立功。《国语·鲁语下》:“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上》:“羣司当深思效绩,直道正身,立功立事,无或懈怠,称朕意焉。”《南史·王琳传》:“洛滨餘胄,沂川旧族,立功代邸,効绩中朝。” ②显示功效。《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晋 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③考查成绩。效,通“校”。 三国魏 曹丕《校猎赋》:“考功効绩,班赐有叙。” ④成效;功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咸推竇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 |
效节 | xiàojié | ①献出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於府人而出。”②尽忠。三国魏 吴质《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资治通鉴 魏纪一》魏郡太守文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唐 权德舆《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
效命 | xiàomìng | 出力帮忙,不惜生命。《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效命之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此吾等效命之秋也。 |
效慕 | xiàomù | 效法;摹仿。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駞传》:“视駞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傚慕,莫能如也。” |
效颦 | xiàopín | 即“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出于《庄子·天运》:“西施(即西子)病心(心口疼)而膑(同“颦”,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以之为美),归亦捧心(用手按住心口),而膑其里。”后人称故事中的丑人为东施。将机械模仿者叫做“东施效颦”或“效颦”。唐 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歌竟,笑曰:“此市井里巷之谣,不足污君听。然因流俗所尚,姑效颦耳。” |
效颦学步 | xiàopínxuébù |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铁,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而我今日乃欲摹其就衰之仪式,为效颦学步之下策,其毋乃可不必乎!” |
效犬马力 | xiàoquǎnmǎlì | 效劳的谦词。意思是效犬马之劳。《水浒传》第八二回:“臣旧岁统率大军前去征进,非不效犬马力,奈缘暑热,军士不伏水土。” |
效胜 | xiàoshèng | 致胜,取胜。《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塲。” |
效首 | xiàoshǒu | 进献首级。《汉书·王尊传》:“二旬之间,大党震坏,渠率效首。”《晋书·文帝纪》:“是以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 |
效顺 | xiàoshùn | 表示忠顺;投诚。《资治通鉴 魏纪一》帝(文帝曹丕)谓(黄)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平)、韩(信)邪?”贾谊《新书·五美》:“细民乡善,大臣效顺。”晋 潘岳《寡妇赋》:“奉蒸尝以效顺兮,供洒扫以弥载。”《旧唐书·裴度传》:“度遣辩士游説,客於赵、魏间,使説承宗,令割地入质以效顺。”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驍健。” |
效死 効死 | xiàosǐ | 卖力而不顾生命。舍命报效。《孟子·梁惠王下》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三国演义》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公羊传·昭公十三年》:"比之义,宜乎效死不立。"《新唐书·陆贽传》:"陛下虽有股肱之臣,耳目之佐,见危不能竭诚,临难不能効死,是则羣臣之罪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右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张捴zǒng曰:“愿效死。”(宗)泽大喜,即以锐卒五千授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将帅非材,既无靖难之谋,又无效死之节。 |
效死输忠 | xiàosǐshūzhōng | 指竭尽忠诚。《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
效死勿去 | xiàosǐwùqù | 谓竭尽忠诚。《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设在围城中,内无粮芻,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 清 戴名世《左忠毅公传》:“陛下一出而羣情无恐,效死勿去。” |
效物 | xiàowù | 犹感物。《庄子·田子方》:“吾一受其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 |
效玺 | xiàoxǐ | 献上国君的玉玺。表示臣服。《韩非子·五蠹》:“献国则地削,效璽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日韩王纳地效璽,请为藩臣,已而倍约。 |
效尤 | xiàoyóu | 仿效坏的行为 恐此子效尤。《资治通鉴 梁纪十五》众议推(令狐)整为刺史,整曰:“吾属以张保逆乱,恐阖州之人俱陷不义,故相与讨诛之。今复见推,是效尤也。”《二度梅全传》干那结交权党,势压班僚,丧失名节的事,岂不辱我一门清白?《夜谭随录》猫三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舒喜歌唱,而猫亦效尤,舒应乐其善继主人也,何以石投之哉?《聊斋志异 胡四娘》汝勿效尤,宜善之,他日好相见也。参见“以儆效尤” |
恔 | xiào I. | 满足,畅快:《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II. jiǎo 聪明;狡黠。 |
詨 | xiào | 通假字,通“叫”。呼唤;大叫。夸语。象声词。《山海经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
敩 | xiào I. | ①效也。敩习,模仿习气,习惯。后同教。上所施,下所效是为教也。教导,使觉悟。后作“教”。《说文》敩,觉悟也。《尚书·说命下》惟敩学半。传:“敩,教也。”《尚书·盘庚上》盘庚敩于民。又如:敩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②学;效法。后作“学”。 《隶释》恬虚守约,五十以敩。又如:敩颦(同“效颦”)II.xué古同“学”:“为敩者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