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 | xiáo I. | 在古代,在表示山名之时,“崤”、“肴”通用,读音可以为“xiáo”,也可以为“yáo”。现代汉语中,统读xiáo。II.参见yáo。 |
肴函 | xiáohán | 古代对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高峰绝谷,峻阪迂回,形势险要,汉 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即此。秦汉之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即“山东”是个古今异义词语,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山东”。汉 贾谊《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 |
淆 | xiáo | 混乱,错杂:淆乱。混淆。淆惑。 |
淆乱 | xiáoluàn | 混乱;混淆。《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
崤 | xiáo | 崤山:山名,在中国河南省。汉 扬雄《逐贫赋》流酒为池,积肉为崤。 |
崤底 | xiáodǐ | 古地名。也称渑池。在崤山山谷之底。古代曾设崤底关。《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冯异与赤眉战於崤底,大破之。”李贤注:“崤,山名;底,阪也。一名嶔岑山。在今洛州永宁县西北。”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河南府》:“崤底,在县(洛宁县)西北七十里,即崤谷之底也。亦曰崤陂,一名渑池。冯异大破赤眉於此。” |
崤函 | xiáohán | 亦作“崤崡”。崤山和函谷。自古为险要的关隘ài。函谷东起崤山,故以并称。西汉 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崤函之固 | xiáohánzhīgù | 比喻地势十分险要。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崤陵 | xiáolíng | 即崤山。唐 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败楚师於栢举,未足权衡;执秦俘於崤陵,无阶等级。唐 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唐 刘禹锡《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诗:崤陵路静寒无雨,洛水桥长昼起雷。参见“崤山”。 |
崤渑 | xiáomiǎn | 亦作“崤黽”。指崤底一带。《后书·儒林传上·刘昆》:“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灾,行旅不通。”《三国志·魏志·张既传》:“河内张晟众万餘人无所属,寇崤澠间。”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参见“崤底”。 |
崤山 | xiáoshān | 山名。崤,也作“殽”。又名 嶔崟山、嶔岑山。在河南省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宋 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山西”指崤山以西) |
殽 | xiáo | 同“淆”。 |
洨 | xiáo | 洨河:水名,一说中国河北省。一说安徽省宿县灵壁一带,一说即今沱河 ,一说陕西西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