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弊 | bì | ①破旧,坏:敝旧。敝俗。敝衣。敝屣。敝帚自珍。《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资治通鉴 汉纪一》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秋杪将归,人已疲,马已弱矣,裹粮已空,褚衣已敝。②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我)。敝姓。敝处。敝校。敝国。敝友。③疲惫,困乏,衰败。衰竭。作及物动词表示劳精神於…《左传·襄公九年》。还师以敝楚。注:“疲也。”《庄子·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浅。”成玄英疏:“好为遗问,徇於小务,可谓劳精神於跛蹇浅薄之事,不能游虚涉远矣。”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汉书·张敞传》吏民凋敝。《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自郭后废,尚、杨二美人益有宠,每夕侍寝,(宋仁宗)体为之敝,或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皆归罪二美人。④古同“蔽”,隐蔽。宋 苏辙《六国论》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⑤损害;害死。《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宋书 本纪武帝上》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 |
敝肠狗态 | bìchánggǒutài | 弊肠,恶心肠。比喻心肠恶毒,外貌丑陋。《后汉书·董卓传》:“羌胡敝肠狗态。”贬义。多用于外貌方面。 |
敝车羸马 弊车羸马 | bìchēléimǎ | 弊:破;羸:瘦弱。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三国志·吴书·刘繇传》注引《续汉书》:"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续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宋 钱公辅《义田记》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宋·苏辙《上皇帝书》譬如弊车羸马而引丘山之载,幸而无虞,犹恐不能胜。 |
敝楮 | bìchǔ | 故纸。指古旧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拨官诰、祠牒、新楮、香盐付临安府守臣马光祖收换敝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五篇》(胡应麟)谓耐庵“尝入市肆紬阅故书,於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 |
敝鼓丧豚 | bìgǔsàngtún |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
敝教 | bìjiào | 谦辞,主要用于指代说话者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或教派,含有自谦的意味。《儒林外史第四回》却是得罪的紧。我这敝教,酒席没有甚么吃得,只这几样小菜,权且用个便饭。 |
敝庐 | bìlú | 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礼记·檀弓下》:“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晋 陶潜《移居诗之一》:“敝庐何必广,取足蔽牀席。”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序》:“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 |
蔽橹 | bìlǔ | ①瞭望观察敌情的望楼。②大盾。古代防御性的兵器。《孙子兵法 作战篇》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
敝人 | bìrén | ①疲惫的兵士。《文选·邹阳》:“收敝人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 吕延济注:“收秦疲倦之兵,出函谷关而破项羽。”敝,一本作“弊”。②德行不高的人。《后汉书·卓茂传》:“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於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明 何景明《与侯都阃书》:“敝人皆狡,不识上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 ③对自己的谦称。跟“在下”“草民”“贱妾”等都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谦逊的自称。 |
敝屣 | bìxǐ | ①亦敝蹝,破旧的鞋。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视功名若敝屣。弃之如敝屣。《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聊斋志异 成仙》周(生)曰:“愚哉!何弃妻孥犹敝屣也?”②作动词,表示视作敝屣,好不可惜的扔弃。溥仪《我的前半生》让我对外宣布“敝屣一切,还我自由,余怀此志久矣!” |
敝衣 | bìyī | 破旧衣服。亦指穿戴破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閒步,见须贾。”《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零七》(李)彦仙易敝衣杂群伍中,走渡河,曰:“吾不甘以身受敌人之刃。”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郎瑛《七修类稿·义理一·丧天真》:“予友刘知县敬宗,一日敝衣草履独行,遇诸涂,予戏曰:‘衣者身之章,毋乃褻乎?’”清 唐孙华 《有客》诗:“敝衣策蹇卫,怀刺謁公卿。” |
敝邑 | bìyì | ①谦辞。称自己的国家。《礼记·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於山东,敝邑恐惧。”胡三省注:“春秋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资治通鉴 周纪二》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②犹言偏僻的地方。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覿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吕延济注:“蜀 但知习其敝小都邑,不见上国,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敝,一本作“弊”。 |
敝友 | bìyǒu | 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朋友。《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请朝奉先回,小生即刻去约两个敝友,同到宝铺来。 |
蔽障 | bìzhàng | 阻隔;阻碍。遮蔽;护卫。《杨家将 第十九回》因教射者:“可将吾目蔽障,射方能中。” |
敝帚千金 | bìzhǒuqiānjīn | 比喻东西虽不值钱,却因为是自己的,仍觉得很珍贵。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敝帚自珍 | bìzhǒuzìzhēn | 犹弊帚千金。享帚自珍。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宋 陆游 《秋思》诗:“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如: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虽然幼稚,但弊帚自珍,一直藏着。 敝帚自珍,美芹之献,疏漏错讹,在所难免。 |
敝卒 | bìzú | 疲惫的士卒。《战国策·齐策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 ,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彼则羸兵敝卒,来必就擒,此则重门设险,有劳籓捍。 |
弊 | bì | ①欺蒙人的坏事:作弊。营私舞弊。害处,与“利”相对:弊病;弊端;弊害;弊政;利弊;兴利除弊。败,疲困。古同“蔽”,隐蔽。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②坏,低劣。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变更天下之弊法。又如:弊事(恶事);弊人(卑鄙的人)。③衰落,疲惫。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④通“敝”。破旧,破损。《左传·僖公十年》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弊于韩。《周礼·巾车》岁时更续共其弊车。《荀子·正论》舌弊口,犹将无益也。宋·苏轼《教战守》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⑤同“毙”。仆;向前倒下。《说文》獘,顿仆也。《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国语·楚语》以弊于鄢。弊仆(倒毙)。⑥通“蔽”。遮盖,遮挡。《周礼·大宰》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周礼·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韩非子·难一》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⑦无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
弊弊 | bìbì | 辛苦疲惫貌。《庄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亡蘄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明 宋濂《跋清源国师所书栖霞碑》:“览者毋徒弊弊焉索之於形迹之间,庶几目击而道存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今之所谓学者,牵制章句,剖析文义,弊弊焉用力於末节,而不復顾其行。” |
弊车羸马 | bìchēléimǎ |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晋 陈寿《三国志 吴书 刘繇传》:“繇伯父宠为汉太尉。”裴松之注引晋 司马彪《续汉书》:“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宋·苏辙《上皇帝书》:“譬如弊车羸马而引丘山之载,幸而无虞,犹恐不能胜。” |
弊绝风清 | bìjuéfēngqīng | 弊:弊病;弊端。营私舞弊、欺诈蒙骗的事情完全没有;风气十分良好。形容坏风气一扫而空。宋 周敦颐《拙赋》:“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弊绝风清。”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前的“赌痞”,现在自己在那里禁赌了,农会势盛的地方和牌一样弊绝风清。 |
弊事 | bìshì | 有害的事,坏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金·王若虚《君事实辨》:“唐太宗尝云:奴告主反,此弊事也。” |
蔽 | bì | ①遮,挡:蔽野。遮蔽。掩蔽。蔽功忌能。旌旗蔽日。旌旗蔽空。《孟子·公孙丑上》:“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庄子·人间世》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参见“翼蔽”。东汉 王粲《七哀诗之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朝梁 吴均《与宋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②隐藏:蔽匿。隐蔽。③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战国策·齐策 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朱)熹家居,自以蒙累朝知遇之恩,且尚带从臣职名,义不容默,乃草封事数万言,陈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赵汝愚之冤。④概括:一言以蔽之。⑤通“弊”,弊病;短处。《论语·阳货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汉书 司马迁传》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⑥通“敝”,破烂。敝帚自珍。《老子·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蔽聪塞明 | bìcōngsèmíng |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
蔽芾 | bìfèi | 幼小的样子。一说茂盛的样子。《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欺茇。 |
蔽辜 | bìgū | 抵罪。清·曾朴《孽海花 第三十二回》我们这班附和的人,在衮衮诸公心目中,只怕寸朱不足蔽辜呢! |
蔽惑 | bìhuò | 蒙蔽迷惑。《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唐 沈亚之《夏平》狠为不平者,在上蔽惑而为也,在下愤激而为也。《明史 卷十四 宪宗二》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
蔽亏 | bìkuī | 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唐 孟郊《梦泽行》:“楚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清 刘大櫆《浮山记》:“古木苍藤,蔽亏掩映,冬夏常蔚然。”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之三:“高高望无极,蔽亏天日光。”《司马相如列传》:岑岩参差,日月蔽亏 |
蔽蒙 | bìméng | ①蒙昧,闭塞愚昧。《庄子·缮性》:“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②蒙蔽。宋 叶适《文林郎周君南仲墓志铭》:“陛下聪明为小人蔽蒙甚有三:一曰道学,二曰朋党,三曰皇极。”元 张光祖《言行龟鉴卷六》:“臣恐聪明将有所蔽蒙也。” |
蔽明 | bìmíng | ①隐匿贤能和良善。《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鹖冠子·王鈇》:“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 ②遮掩眼光。《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聪也。”《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
蔽明塞聪 | bìmíngsècōng |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
蔽匿 | bì’nì | 隐藏;隐瞒。《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尹知章注:“有诸内必形於外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唯蔽匿者乃罪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李师道性懦怯,自官军致讨,闻小败及失城邑,辄忧悸成疾,由是左右皆蔽匿,不以实告。宋 叶适《朝请大夫高公墓志铭》:“时太仓米名具无实,上下蔽匿,莫敢覆按。” 邓溥《夙耳康岩之名询土人无知者穷搜得于桂岭之麓诗》:“人才蔽匿阿谁知,特地穷搜慰梦思。” |
蔽日 | bìrì | 遮蔽日光。《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资治通鉴 宋纪二》(谢)晦以弟(谢)遁为竟陵内史,将万人总留任,帅众二万发江陵,列舟舰自江津至于破冢,旌旗蔽日。《旧唐书·刘迺传》:“干霄蔽日,诚巨树也,当求尺寸之材,必后於椓杙。”《花月痕 第八回》:“﹝寺院﹞门前古槐两树,蔽日参天。” |
蔽日干云 | bìrìgānyún | 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唐 张文成《游仙窟》:“于时金台银阙,蔽日干云。” |
蔽塞 | bìsāi | ①壅塞;堵塞。《管子·禁藏》:“遗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諂臣文马,以蔽其外。内外蔽塞,可以成败。”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唐 冯贽《云仙杂记·龙巢翻》:“夷陵江或浮大木,蔽塞水面,土人谓之‘龙巢翻’。”宋 王禹偁《送毕从事东鲁赴任序》:“上有定 哀不道,下有季孟专权,隳沦素风,蔽塞鸿业。”清 薛福成《宁波府学记》:“ 杨氏为我,墨氏兼爱……而孟子充其究竟,斥为无父无君,惟恐其蔽塞圣道,不得不出全力以排之。” ②闭塞;不开通。蒋光慈《田野的风三一》:“在这乡间是很蔽塞的,我居然冒着不韪来找你,这不是使你很奇怪的事情吗?” |
蔽善 | bìshàn | 掩盖别人的善意或优点。《晋书 元帝纪》长吏有志在奉公而不见进用者,有贪惏秽浊而以财势自安者,若有不举,当受故纵蔽善之罪。 |
蔽天 | bìtiān | 遮蔽天空。《汉书 王莽传下》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至长安,入未央宫,缘殿阁。清 赵执信《纪蝗诗》:“夏至之明日日中,飞蝗蔽天来向东。” |
蔽膝 | bìxī | ①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汉书 王莽传》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②跪拜时所用护膝的围裙。《聊斋志异 钟生》一夜不寐,以毡绵厚作蔽膝,各以隐着衣底;然后唤肩舆,入南山十余里。 |
蔽贤 | bìxián | 埋没贤能的人。《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孟《孟子·离娄下》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汉 刘向《说苑·君道》:“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羣臣比周而蔽贤。”晋 傅玄《傅子·检商贾》:“一臣蔽贤,则上下之道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王)安石尽弃素学,而降尚纵横之末数以为奇术,以至谮愬胁持,蔽贤党奸,移怒行很,方命矫令,罔上恶君。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蔽贤则以为不祥,抑才则以为窃位。” |
蔽野 | bìyě | 遮盖原野。形容数量众多。旌旗蔽野。《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东汉 王粲《登楼赋》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王充《论衡·超奇》:“庐宅始成,桑麻纔有,居之歷岁,子孙相续,桃李杏梅,菴丘蔽野。”《宋书·谢灵运传》:“澄流引源,桑麻蔽野,强富之实,昭然可知。”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蔽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旌旗蔽野,势张甚。” |
蔽隐 | bìyǐn | ①掩盖。《战国策·秦策三》:“明主莅正……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楚辞·九章·惜往日》:“独鄣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②隐藏;遮掩。《汉书 王莽传》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南史·刘义宗传》:“坐门生杜德灵放横打人,入义宗第蔽隐,免官。”宋 叶适《沉氏萱竹堂记》:“沉君体仁,始治园观,广池以接清流,累土以抗峻峰,繚其四旁,互为蔽隐。” |
蔽狱 | bìyù | 犹冤狱。《管子·立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於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后汉书 刘表传》是以周公垂涕以蔽管、蔡之狱,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诛。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进正臣以端治表,礼故老以求谠言,远无蔽狱,近无留命。” |
蔽障 | bìzhàng | 亦作“蔽鄣”。①阻隔;阻碍。《楚辞·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见,竭知尽忠,而蔽鄣於谗。”《汉书·李寻传》:“忠直进,不蔽障。”清 曹国榘 顾梁汾纂《张太岳书札奏疏 小引》:“其功尽在社稷,乃不能取悦群情,芥蔕於同时者,遂蔽障於谗。”严复《论八股存亡之关系》:“徒以八股未去,挟进士以为重,横塞宇内,蔽障聪明。” ②遮蔽;护卫。王充《论衡·率性》:“起屋筑墻,以自蔽障。”宋 李纲《条具防冬利害事件状》:“臣所管江西一路,实为上流,辅翼建康 驻蹕之所,蔽障闽广。”宋 程大昌《演繁露·公侯干城》:“扞者,櫓也。雉堞可以蔽障城,是扞城也。” |
鷩 | bì | 赤雉,即“锦鸡”:“背负鷩鸟之毛,服饰甚伟。”《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兽多㸲牛、羬羊,鸟多赤鷩。 |
鷩鸟 | bì’niǎo | 鷩雉。《汉书 王莽传中》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鷩鸟之毛,服饰甚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