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o

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首。示(枭首示众:砍下并悬挂罪犯头颅)。《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马)超奔汉中。《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资治通鉴 卷十》汉王疾愈,西入关。至栎阳,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会朱裕袭破涟水,金人愤甚,乞枭裕首境上,(宋宁宗)诏从其请。②旧时指私贩食盐的人:盐。私。毒枭。③勇健:勇。健。将。雄(a.强横而野心勃勃的人;b.智勇杰出的人物)。

枭除

xiāochú

消灭。《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晋书·李特载记》:“特等流人,专为盗贼,急宜梟除,可因会斩之。”

枭匪

xiāofěi

旧时指武装贩私盐者。《清会典事例 户部七九 盐法》北江一带,枭匪联帮贩私,持械拒捕,大为盐务之害。《清史稿卷十七 宣宗本纪一》(道光十年二月)丁卯,命缉捕河南枭匪、捻匪。

枭获

xiāohuò

擒获斩首。《续资治通鉴·宋神完元丰五年》:"大兵深入讨贼,期在枭获元恶,如已破其巢穴,虽未得乞弟,亦听班师。"

枭俊禽敌

xiāojùnqíndí

犹言杀敌致胜。禽,同“擒”。东汉·班固《汉书·陈汤传》:“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枭灭

xiāomiè

诛灭。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梟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鉞各一。”唐 陈子昂《为王美畅谢兄官表》:“近属虺贞搆逆,惑乱豫州,詿误平人,自貽梟灭。”

枭鸟

xiāoniǎo

比喻恶人或逆子。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臺栖梟鸟。”周咏《感怀》诗之二:“大地飞鸣尽梟鸟,何年重见凤鸞翔。”“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棒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

枭蛇鬼怪

xiāoshéguǐguài

比喻丑恶之徒。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112》:“这即使是对头,是敌手,是枭蛇鬼怪,我都不问。”

枭视狼顾

xiāoshìlánggù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枭首

xiāoshǒu

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枭首,将首级斩下,同时在闹市悬首示众。《辞源》:“旧时酷刑,斩头而悬挂木上。”《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黄)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晋书 元帝纪》有能枭(石)季龙首者。赏绢三千匹,金五十斤,封县侯,食邑二千户。

枭首示众

xiāoshǒushìzhòng

斩首悬示于众。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汪革照律该凌迟处死,仍枭首示众,决不待时。”鲁迅《保留》:“遂于次日绑赴新站外枭首示众云。”

枭帅

xiāoshuài

骁勇的首领。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灭跡扫尘,斩其梟帅。”李善注引张晏注:“驍勇也。”

枭心

xiāoxīn

凶心;野心。唐 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兔迹贪前逐,枭心不早防。"《旧唐书·刘辟传》:"刘辟生於士族,敢蓄枭心,驱劫蜀人,拒扞王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李文会)及为御史,又与王文献缔交,俾游说于外,私养台吏,伺台中章疏,枭心虺志,无所不为。天宝宫人《孽海花》第七幕:"日本国,本同种,也起枭心。"

枭心鹤貌

xiāoxīnhèmào

比喻心恶貌善。唐·元稹《有鸟》诗:“千年不死伴灵龟,枭心鹤貌何人觉。”

枭雄

xiāoxióng

①凶狠专横。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梟雄。”张铣注:“梟,恶鸟也;雄,强也。言曹操如恶鸟之强也。”《晋书·李特载记论》:“世传凶狡,早擅梟雄,太息剑门,志吞井络。”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故夫今日之政术,不知经几百千万梟雄险鷙敏练桀黠之民贼,所运算布画,斟酌损益,而今乃集其大成者也。”②指强横之徒。 清 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羣盗就哺无术,岂能持久,将见梟雄日渐消沮。”章炳麟《代议然否论》:“田不自耕植者不得有……旷土不建筑穿治者不得有:不使梟雄拥地以自殖也。”③骁勇雄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梟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清 魏源《圣武记 卷六》:“而至康熙世之察罕汗,故梟雄,儿童时好战鬭戏,及即位,同戏诸人皆为将,日事攻战。” 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藩邦》:“李扬才窥其为侮,从而生心,纠数千之党,徘徊边外,睢盱川伏,谅不过草窃之辈,决非梟雄之才。”④雄豪杰出的人物。《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加刘备天下梟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三国演义 第三四回》:“刘备世之梟雄,久留於此,后必为害,可就今日除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

枭悬

xiāoxuán

斩首悬挂示众。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枭夷

xiāoyí

诛戮。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梟夷。”“会行人发露,(公孙)瓚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周书·梁御传》:“高欢志在凶逆,梟夷非远。”《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晋书 愍帝纪》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枭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冤,肝心抽裂。《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冯太后欲尽诛阖城之民,雍州刺史张白泽谏曰:“凶渠逆党,尽已枭夷;城中岂无忠良仁信之士,奈何不问白黑,一切诛之!”乃止。《旧唐书·武宗纪》:“至于干乱纪律,罔不梟夷,禁暴除残,古今大义。”

枭斩

xiāozhǎn

斩首;枭首。《晋书·济南惠王遂传》:“(司马勋)为政暴酷,至於治中别驾及州之豪右,言语忤意,即於坐梟斩之,或引弓自射。” 唐 李翱《疏绝进献》:“今吴元济、 李师道皆梟斩矣,中原无虞,而蓄兵如故,以耗百姓,臣以为非是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盗首詰其家世,因曰:‘我有息女,欲奉箕帚,当即无辞。’ 周不答。盗怒,立命梟斩。”《广陵潮 第五五回》:“在小的看,此时多梟斩他一个人,将来便少一个人同朝廷做对。”

枭张

xiāozhāng

如枭之张翼。形容猖狂恣肆。《明史·太祖纪一》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明 范世彦《磨忠记·奉旨贬窜》鸷伏枭张,緫是寻常运。

枭雉

xiāozhì

古代博戏的两种彩名。亦代指博具。《聊斋志异 念秧》许愿代辨枭雉,王又不肯。遂强代王掷。

xiāo

古书上说的水獭一类的动物。

蟂獭

xiāotǎ

传说中为害鱼类的水中动物。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张铣注:“君子但避乱世以隐居,不可与小人从仕。”


xiāo

鸮鸟。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蛙神》:“自妾入门,为汝家田增粟,贾益价,亦復不少。今老幼皆已温饱,遂如鴞鸟生翼,欲啄母睛邪!”吕湛恩注:“ 张华 禽经:‘梟鴟害母。’注:‘梟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啄母睛翔去。’”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总称,亦称鸱鸮、鸱鸺、土枭、山鸮、鸟等。因声音凄厉,古人也以猫头鹰为恶鸟,《毛传》,“鸮,恶声鸟也”。《庄子·天地》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汉书 霍光传》鸮数鸣殿前树上。《聊斋志异 大人》夜深,虎豹鸮鸱,次第嗥动,诸客抱膝相向,不能寐。

鸮啼鬼啸

xiāodíguǐxiào

像鸮鸟啼叫、怨鬼呼号。形容声音凄厉幽怨。唐·无名氏《冥音录》:“声调哀怨,幽幽然鸮啼鬼啸,闻之者莫不歔欷。”

鸮鸣鼠暴xiāomíngshǔbào

鸮鸟鸣叫,老鼠肆暴。比喻恶人气焰嚣张。明·夏完淳《周公论》:“鸮鸣鼠暴,竟为酷祸,所谓犹豫之失也。”

鸮鸟生翼

xiāoniǎoshēngyì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聊斋志异 青蛙神》今老幼皆已温饱,遂如鸮鸟生翼, 欲啄母睛耶!

鸮心鹂舌

xiāoxīnlíshé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鸮心鹂舌的话。”

鸮卣xiāoyǒu

山西博物院文物,青铜酒器。鸮卣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

鸮炙

xiāozhì

谓炙鸮鸟为食。《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成玄英疏:“鴞,即鵩鸟,贾谊之所赋者也。大小如雌鷄,而似斑鳩,青緑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唐 卢照邻《释疾文》:“求时夜兮求鴞炙,何逼迫之如此。”宋 孔平仲《子明棋战诗》:“弯弓既有获,岂不愿鴞炙。”

鸮尊xiāozūn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玉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xiāo I.

然:内中空虚的样子。《庄子·逍遥游》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II.háo 古通“号”,吼。

xiāo

①空虚:枵腹。外肥中枵。②布的丝缕稀而薄:枵薄。

枵肠辘辘

xiāochánglùlù

枵:空虚。辘辘: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辘辘叫,形容十分饥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醒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参见“饥肠辘辘”。

枵腹

xiāofù

空着肚子。《聊斋志异 赌符》甚而枵腹难堪,遂栖身于暴客;搔头莫度,至仰给于香奁。《聊斋志异 二商》一日,日向午,尚未举火,枵腹蹀踱,无以为计。

枵腹从公

xiāofùcónggōng

饿着肚子办公事。形容一心为公;勤奋工作。枵:空虚;从公:从事公务。这年又是荒年,每日又要走路,一路上人烟零落,无处买东西吃……这些兵倒弄成了个枵腹从公了。清 李宝嘉《活地狱》:“要想他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

枵腹终朝xiāofùzhōngzhāo

终日饿着肚子。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沂水桑麻话》:“一人入集,必不能枵腹终朝;数日一集,亦不能徒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