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g

①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②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想象。象征。万象更新。象声。象形。③以为榜样,模仿。摹拟。仿效。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於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庄子·盗跖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明 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明 王鏊《亲政篇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明 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④作动词表示取象或帮助取象。《庄子·德充符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⑤象征。《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⑥比推、类比。不可象于事,不可能用对等相似事物的类比中去推想出敌情。《孙子兵法 用间》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象白

xiàngbái

指象脂。珍贵的食品。文选·张协《七命》:“鷰脾猩唇,髦残象白。”刘良注:“白谓脂也,亦犹熊白也。”唐 康骈《剧谈录·洛中豪士》:“若求象白猩唇,恐不可致;止於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明 刘基《郁离子·天道》:“秋荼春薺,昔日之象白驼峯也。”

象板xiàngbǎn

①古时大臣朝见时手执的象牙手板,用以指画和记事。《水浒传第六回》鸾笙凤管沸歌台,象板银筝鸣舞榭。②象牙拍板。打击乐器。

象齿

xiàngchǐ

象牙。《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唐 温庭筠《织锦词》:“象齿熏鑪未觉秋。”宋 姜夔《齐天乐词 序》:“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鬬。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鏤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象齿焚身

xiàngchǐfénshēn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一回:正是:山木自寇,象齿焚身。恫哉李督!死不分明。

象耕鸟耘

xiànggēngniǎoyún

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池……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

象帝

xiàngdì

①语本《老子 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清 姚鼐《秋斋有述诗》:“渊乎象帝先,旷矣发吾覆。”②指老子。唐朝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即用老子中语为老子的别称。 唐 韩愈《奉和杜相公十六韵》:“象帝威容大,仙宗宝历赊。”孙汝听注:“此言象帝者,即指玄元也。”宋 邵雍《不去吟》:“用诗赠真宰,以酒劝象帝。”

象龚滔天

xiànggōngtāotiān

象龚,指貌似恭敬,比喻奸邪。象字作相貌解,龚字通恭指恭敬。滔天,形容罪恶、灾祸极大,弥漫天空。滔字作弥漫解,天字指天空、天际。《尚书》曰:“象龚滔天。”

象管

xiàngguǎn

①象牙制的笔管。亦指珍贵的毛笔。唐 罗隐《清溪江令公宅诗》:“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宋 柳永《定风波词》:“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水浒传 第八一回》:“燕青磨的墨浓,李师师递过紫毫象管。”②指笛。宋 周密《齐东野语·混成集》:“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数声,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清 黄景仁《宣城杂诗》:“双旌夹五马,玉簫兼象管。”

象笏

xiànghù

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象简xiàngjiǎn

即象笏《镜花缘 第九十九回》也有绯袍象简在那里伸手的,也有胥吏隶役在那里勒索的

象简乌纱xiàngjiǎnwūshā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意思是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明·冯惟敏《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把象简乌纱收拾起,打扮出村翁的风致,拜谢当今圣主赐臣归。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他。

象辂

象路

xiànglù

以象牙为饰的车子,为帝王所乘。《周礼·春官·巾车》:“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郑玄注:“象路,以象饰诸末。”《释名·释车》:“天子所乘曰玉輅,以玉饰车也。輅亦车也。谓之輅者,言行於道路也。象輅、金輅、木輅,各随所以为饰名之也。”《宋书 卷九 后废帝》安车乘象辂。《隋书·礼仪志四》:“讲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纱袍,乘象輅,至学,坐庙堂上。”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仪仗车輅谓信幡、龙旗、相风鸟、指南车、木輅、象輅、革輅、金輅、玉輅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

象弭

xiàngmǐ

以象牙装饰末稍的弓。《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朱熹集传:“象弭,以象骨饰弓弰也。”张衡《吴都赋》:“贝胄象弭,织文鸟章。”南朝梁 江淹《横吹赋》:“至於贝胄象弭之威,织文鱼服之容,鄞山锡刃,耶溪铜锋,皆陆断犀象,水斩蛟龙。”唐 郑锡《度关山诗》:“象弭插文犀,鱼肠莹鸊鵜。”

象辇

xiàngniǎn

①象拉的车。后魏时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庙时所乘。②犹象辂。指帝王车驾。造象辇。

象奴xiàngnú

指饲养象的奴隶。《明史·职官志五》:“驯象所,领象奴养象,以供朝会陈列、驾輦、驮宝之事。”《西游记第七六回》真个呆子举钯柄,走一步,打一下,行者牵着鼻子,就似两个象奴,牵至坡下。清 顾炎武《黄侍中祠诗序:“其妻翁氏及二女为官所簿録,将给象奴,亦赴水死。”沉石溪《象群迁移的时候》:“有一位名叫 巴松波依 的老象奴,懂得大象的语言,能叫象耕地,叫象独自进森林运木料。”参见“奴”/狮奴。

象人

xiàngrén

①木偶人;泥人。《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车象人。”林尹注:“象人,以木刻为人而能跳踊者,以其象人,故名。用以送葬。”《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焦循正义:“俑则能转动象生人,以其象生人,故即名象人。冢人之象人,即俑之名也。”《庄子·田子方》:“当是时,犹象人也。”成玄英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②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清 周寿昌《书 注校补》:“象人,即孟子所云‘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但彼以木俑,此以人象耳,如楚优孟著令尹衣冠为孙叔敖之类。”③描画人像。南朝齐 谢赫《古画品录·袁蒨》:“象人之玅,亚美前贤。”南朝陈 姚最《续画品·谢赫》:“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

象罔

xiàngwǎng

亦作“象”。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故。唐 赵嘏《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诗》:“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明 刘基《贺新郎·愁思词》:“赤水珠沉迷象罔,暗尘深、不见长安道。”王闿运《秋醒词序》:“岂象三求之后,将钧天七日之终。”

象物

xiàngwù

①谓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②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杜预注:“物,犹类也。”孔颖达疏:“类,谓旌旗画物类也。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初,有司请悉坏灵驾所经道路城门、庐舍,以过车舆、象物。③指麟、凤、龟、龙四灵。

象贤

xiàngxián

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尚书·微子之命》:“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郑玄注:“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唐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柳亚子《子游先生遗像为哲嗣史良女士题诗》:“雪洁兰馨説象贤,明珠掌上更翩翩。”

象刑

xiàngxíng

相传上古无肉刑,仅用与众不同的服饰加之犯人以示辱,谓之象刑。《尚书·益稷》:“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共艾毕,菲对履,杀赭衣而不纯。”杨倞注:“象刑,异章服,耻辱其形象,故谓之象刑也。”《尚书 大传卷一》:“唐虞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臏者以墨幪其臏处而画之,犯大辟者布衣无领。”《汉书 王莽传上》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汉书 王莽传下》出见男女不异路者,(唐)尊自下车,以象刑赭幡污染其衣。《晋书 武帝纪》古设象刑而众不犯,今虽参夷而奸不绝,何德刑相去之远哉!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象刑之教,民莫之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旧唐书·李百药传》:“是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治刘曹之末,纪纲既紊,断可知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象牙之塔

xiàngyázhītǎ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鲁迅《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

象箸

xiàngzhù

象牙制作的筷子。《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龟策列传》:“犀玉之器,象箸而羹。”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故越人见齐桓不振之徵於未觉之疾,箕子识殷人鹿台之祸於象箸之初。” 《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过数日,诣生作别,赠象著、楠珠等十余事,白金五百,用助兴作。

象箸玉杯

xiàngzhùyùbēi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9回:“违逆忠言,有象箸玉杯之皿。”

xiàng

①相似:好像。相(xiāng)像。像生(a.仿天然产物制成的工艺品;b.中国宋、元两代以说唱为业的女艺人)。②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画像。塑像。雕像。绣像。肖像。③比如,比方:像这样的事是值得注意的。

像模像样

xiàngmóxiàngyàng

指体面好看。形容郑重或隆重的样子。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番调动,老爷可必得像模像样答上头的情才使得呢。”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又温存一阵,哪里像个像模像样的校长。”

像心称意

xiàngxīnchēngyì

称心满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公子身边最讲得话、像心称意的,有两个门客,一个是萧管朋友贾清夫,一个是拳棒教师赵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离左右。”

像心如意

像心适意

xiàngxīnrúyì

xiàngxīnshìyì

顺心如意。随心所欲。清·张南庄《何典》第八回:“[畔房小姐]自恃是太师爷的女儿,凡事像心适意,敢作敢为。”《黄金世界》第一回:“只要于己有一丝的好处,且把良心歪到半边,千方百计,竭力钻谋,便像心如意了,还不住手。”

像心像意

xiàngxīnxiàngyì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京本通俗小说·海陵王荒淫》:“这海陵像心像意侮弄了几多时节。”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我们一心计路要寻个像心像意的女婿,直至如今不曾寻着。

像形夺名

xiàngxíngduómíng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xiàng

①橡树:即“栎()树”。简称“橡”,如“橡子”(橡树的果实)。②橡胶树:常绿乔木,枝细长,三个椭圆形小叶构成复叶,开白花,结球形蒴果。简称“橡”,如“橡皮”。

橡饭菁羹

xiàngfànjīnggēng

以橡实作饭,芜菁为羹。泛指饮食粗劣。《梁书·安成王秀传》:“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唐·陆龟蒙《幽居赋》橡饭菁羹,笑谋生之太简。

橡栗

xiànglì

栎树的果实。含淀粉,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果。《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唐 杜甫《北征诗》:“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清 赵翼《静观诗之二五》:“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紵麻。”

橡皮钉子

xiàngpídìngzǐ

犹软钉子。比喻以婉转隐晦的方式进行斥责或拒绝。他碰了一个橡皮钉子就只好放弃了。茅盾《子夜》十四:“屠维岳第二次听出吴荪甫很挖苦他,也就回敬了一个橡皮钉子。”又《清明前后》第一幕:“(余为民)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在碰了人家的橡皮钉子而自解嘲的时候,他那笑形,他那眼神,宛然是个白痴。”

橡茹藿歠

xiàngrúhuòchuò

以橡实为饭,豆叶为羹。泛指饮食粗劣。明·方孝孺《味菜轩记》:“贵而八珍九鼎之筵,贱而橡茹藿歠之室,莫不有待于味。”

橡实

xiàngshí

即橡栗。《晋书·挚虞传》:“转入南山中,粮絶飢甚,拾橡实而食之。”唐 张籍《野老歌》:“岁暮锄犂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清 唐甄《潜书·惰贫》:“(沉孟)煮橡实之冠以为色,登机而织。”侯金镜《漫游小五台·神游》:“妇女儿童摘花椒,拾橡实,捡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