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鄉 | xiāng I. | ①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②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乡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乡的人)。乡党(乡里)。乡试。所在。《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③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④同“向(曏)”。从前,原先;刚才。《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荀子·儒效》:“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 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史记 高祖本纪》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兒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II.参见xiàng。 |
乡榜 | xiāngbǎng | ①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花月痕第十六回》 小珠却力學五年,壬戌登了鄉榜第三名。②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建德衛體善先生,乃建德鄉榜。 |
乡壁虚造 | xiāngbìxūzào | 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清·魏源《<书古微>序》:“乡壁虚造,随臆师心,不知传受于何人。” |
乡晨 | xiāngchén | 谓天将亮。乡,通“向”。《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朱熹集传:“乡晨,近晓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昏夜平善,乡晨,傅絝韤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颜师古注:“乡,读曰嚮。”王闿运《上征赋》:“烛闇闇以乡晨,哽吾弔夫三河。” |
乡从 | xiāngcóng | 谓归向顺从。《汉书·陈汤传》:“中国与夷狄有羈縻不絶之义……使无乡从之心,弃前恩,立后怨,不便!”颜师古注:“乡读曰嚮。乡从谓向化而从命也。” |
乡党 | xiāngdǎng | 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乡党作为老乡的用意,常见于陕西关中人对老乡的称呼,其他地域很少见。《论语·雍也篇》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乡党》:“孔子之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子路篇》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庄子·天道》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汉书·司马迁传》:“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陈书·任忠传》:“(忠)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
乡导 | xiāngdǎo | 向导,带路的人。《孙子·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
乡道 | xiāngdào | ①乡,通,“向”。谓趋向道义。《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孝也。”《汉书·礼乐志》:“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孟子·告子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②乡,通,“向”。向导,带路的人。《新唐书·梁师都传》:“愿可汗如魏孝文 ,兵引而南,师都请为乡道。” ③乡,通,“向”。指带路,引导。清 魏源《圣武记 卷七》:“刚塔又误用贼谍,乡道官兵於无贼之地。” |
乡风 | xiāngfēng | ①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西汉·贾谊《治安策》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宋 苏轼《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清 查初白《除夕恩赐羊鹿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如:各处各乡风。②乡,通“向”。趋从教化。指政治上的归顺或对个人的敬仰。《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 通“向”。指趋向某种风气。《史记·儒林列传》:“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絀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乡公 | xiānggōng | 爵号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晋书 景帝纪》东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贵乡公髦。 |
乡贡 | xiānggòng | 唐代由州县考试合格后推选出来贡到尚书省参加进士考试的叫做“乡贡进士”。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
乡关 | xiāngguān | 故乡。唐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宋 蒋氏女《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僻在剑外,乡关梦绝。 |
乡国 | xiāngguó | ①故国。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唐 张籍《送新罗使诗》:“悠悠到乡国,还望海西天。”《白雪遗音·马头调·昭君出塞》:“恼恨毛延寿,与你何仇将俺害,(到得此地来,)弄的俺抛离乡国。”②家乡。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唐 杜俨《客中作诗》:“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明 王守仁《瘗旅文》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清 顾炎武《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塋域。” |
乡和 | xiānghé | 趋从附和。乡,通“向”。《汉书·王莽传上》:“於是大小乡和,承风从化。”颜师古注:“乡,读曰嚮。” |
乡侯 | xiānghóu | 制列侯爵号名。次于县侯,高于亭侯。《后书·赵孝王良传》:“建武三十年,封栩(刘良孙)二子为乡侯。建初二年,復封栩十子为亭侯。”《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晋书 武帝纪》:“迎常道乡公于东武阳,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晋书 武帝纪》: “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 |
乡化 | xiānghuà | 趋从教化。乡,通“向”。《汉书·王莽传 上》:“天下闻公不受千乘之土,辞万金之币,散财施予千万数,莫不乡化。”《汉书·循吏传·黄霸》:“(霸)宣布詔令,百姓乡化。”《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郅支单于乡化末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 |
乡魂 | xiānghún | 思乡的心。宋 范仲淹《苏幕遮词》:“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乡间 | xiāngjiān | ①乡下,乡村;农村里,乡村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三回:“(刘知寨)自从到任,把此乡间些少上户诈骗,乱行法度,无所不为。”②利用同乡关系做间谍。《孙子·用间》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
乡荐 | xiāngjiàn | 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宋 徐铉《稽神录·赵瑜》:“瑜应乡荐,累举不第。”明 陈汝元《金莲记·郊遇》:“前秦少游来京,说他兄弟俱叨乡荐。”按,后世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聊斋志异 白于玉》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十五入翰林。《聊斋志异 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王下第。 |
乡举 | xiāngjǔ | ①由乡里选拔人才。《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汉书·杜周传》:“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颜师古注:“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②乡贡、乡试中式。宋 周密《齐东野语·苏大璋》:“ 三山苏大璋顒之,治易有声。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元 施惠《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扬州司理乃是王生乡举同门,置酒相待,王生赴席。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康祺于同治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 |
乡举里选 | xiāngjǔlǐxuǎn | 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乡里中考察推荐。古代中央命地方选荐人才的制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去岁罢京学类申,欲令四方之士,各归乡校,以课试理校定,稍复乡举里选之意。 |
乡聚 | xiāngjù | 乡村;村落。《史记·秦本纪》:“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汉书 王莽传下》是时,下江兵盛,新市朱鲔、平林陈牧等皆复聚众,攻击乡聚。《新唐书·鲁炅传》:“时襄数百里,乡聚荡然,举无樵烟。”清 唐甄《潜书·厚本》:“继则望风蠭起,千百为贼,剽掠乡聚。” |
乡科 | xiāngkē | ①乡试。《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幸遇新任滕爷,他虽乡科出身,甚是明白。”王闿运《邹汉勋传》:“是岁恩诏举乡科,汉勋出狱往应科。” ②指举人。《聊斋志异 姬生》康熙甲戌,一乡科令浙中,点稽囚犯。参见“乡试”。 |
乡来 | xiānglái | 往昔,过去。乡,通“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赵)鼎入辞,从容奏曰:“臣昨罢相半年,蒙恩召还,已见宸衷所向与乡来稍异。”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 卷三》:“洗搨其文,于‘门’下见‘卒’字,‘亭’下见‘长’字,皆乡来搨本所未见。” |
乡老 | xiānglǎo | ①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①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唐 卢纶《送菊潭王明府 诗》:“唯应理农后,乡老贺君闲。”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设祭於享堂,哭泣甚哀,乡老、从人无不下泪。”清 马建忠《上李相伯言出洋工课书》:“罪名定於乡老,酷吏无所舞其文。” |
乡泪 | xiānglèi | 思乡的眼泪。南朝梁 江淹《望荆山诗》:“岁晏君如何,乡泪各沾衣。” 唐 司空图《长亭诗》:“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唐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小琅玕山馆诗》:“客中乡泪随春尽,身外閒愁借酒消。” |
乡里 | xiānglǐ | ①家乡(指小城镇或农村)。《庄子·达生》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隋朝乡和里的规模见《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开皇九年春二月)丙申,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②同一城镇或乡村的人。《汉乐府 民歌 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世说新语 自新》为乡里所患。③又。乡里皆谓已死。 |
乡利倍义 | xiānglìbèiyì | 趋向私利,违背正义。乡,通“向”。倍,通“背”。《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乡利倍义乎!” |
乡墨 | xiāngmò | 在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考上了就是举人)中,把被主考和房官(帮主考评审、选录并推荐试卷的阅卷官)选中而刊印出来给考生示范的八股文文集。会墨类似乡墨,只不过是在全国会试中所选录的考卷。会试的地点在北京,考上了就是进士。《曾国藩家书》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①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
乡慕 | xiāngmù | 向往思慕。乡,通“向”。《汉书·匈奴传 上》:“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读史漫录》:“唐之中也,文臣为天下所乡慕者惟鲁公一人,武臣惟汾阳一人。”《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其乡慕,不足以安西域 |
乡曲 | xiāngqū | ①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银雀山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制卒以州閭,授正以乡曲。”《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王先谦集解引司马法:“五州为乡。”又引郑玄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②家乡,故里。《战国策·秦策一》:“卖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少负不羈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强尝丞溧阳,名与乡曲俱失之。”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国人之入耶教者,亦有两种类:一曰真信教者,二曰利用外国教士以抗官吏武断乡曲者。”③乡亲;同乡。指人。乡曲亲戚。《三国志·吴志·孙静传》:“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 《资治通鉴 晋纪二》(刘)渊与(王)弥友善,谓弥曰:“王(浑)、李(因)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荐,适足为吾患耳。”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倘垂念乡曲,录及细微,使保安得执鞭从事,树尺寸于幕府,足下丘山之恩,敢忘街结?④谓居里或籍贯相同。《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唐 牛肃纪闻·吴保安》:“侧闻吾子之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常名立,汝阴人,与家中有乡曲之旧。”《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韩元帅部下将士都是北人,语言相合,岂无乡曲之情。”⑤偏僻的村野。《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北齐书·文襄帝纪》:“僕乡曲布衣,本乖艺用,出身为国,绵歷二纪。”清 钱泳《履园丛话·恶俗·出会》:“城市之民,俱有其业;乡曲之民,各有其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⑥指村野鄙陋之人。唐 李端《赠道士诗》:“懒説岁年齐絳老,甘为乡曲号涪翁。”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诚以蒭蕘之言,虽出自乡曲,而听一言之是非,可覘政治之得失。”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其自尊乡曲,以一己所闻知为最普通者……实乃与里巷嗇夫同其傖陋。” |
乡人 | xiāngrén | ①乡下的老百姓。乡人起得很早。②同村同乡的人。在这里他的乡人很多。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
乡人子 | xiāngrénzǐ | 同乡晚辈。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 |
乡射 | xiāngshè | 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史记 太史公自序》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
乡师 | xiāngshī | 官名。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监督各级官吏的政绩,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并听其狱讼。《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乡师,设下大夫四人,所属有上士、中士、旅下士等人员。西周春秋时有“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信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周王的直辖地区有六乡六遂,诸侯如鲁有三乡三遂。乡师四人,每二人共掌三乡。六乡分左三乡、右三乡,故乡师分而治之。唐 柳宗元《梓人传》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 |
乡时 | xiāngshí | 指往时,昔时。《史记·陈涉世家》:“(陈涉)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司马贞索隐:“乡音香亮反。乡时犹往时也。” |
乡使/向使 | xiāngshǐ xiàngshǐ | ①指驿吏。唐 王建《题金家竹溪诗》:“乡使到来常款语,还闻世上有功臣。”明 沉鍊《得应职方书诗以答之》:“自因乡使到,翻觉旧交疎。”②犹假如。乡,通“向”。战国 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韩诗外传 卷三》:“乡使宋人不闻孔子之言,则年穀未丰,而国家未寧。”《汉书 霍光传》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宋 孔平仲《续世说·雅量》:“乡使高祖用涛之言,事安至此?”《资治通鉴 汉纪四》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资治通鉴 汉纪八》乡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毕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从结而无隙矣。《资治通鉴 随纪三》太子(杨勇)性本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向使陛下择正人辅之,足以嗣守鸿基。《资治通鉴 后晋纪六》李涛曰:“涛今日之惧,亦犹足下(张彦泽)昔年之惧也。向使高祖用涛言,事安至此!”《明史·太祖纪三》向使先攻(张)士诚,浙西负固坚守,(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
乡试 | xiāngshì |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
乡书 | xiāngshū | ①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蜀 韦庄《章台夜思诗》:“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②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补上庠生……次孟桂登辛丑第,又次孟寅尝首临安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宋·汪洙《神童诗》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
乡书难寄 | xiāngshūnánjì |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乡思 | xiāngsī | 对故乡的思念。南朝梁 何逊《渡连圻诗之二》:“寓目皆乡思,何时见狭斜。”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明 杜濬《游山前后作诗》:“客程看铁瓮,乡思岂金陵。”羊翚瘿:“雨淅淅沥沥地越下越大了--这唤起乡思的巴山夜雨啊!” |
乡谈 | xiāngtán | 指家乡话,方言土语。《水浒传第八一回》两个到得城门边,把门军当住。燕青放下笼子,打着乡谈说道:“你做甚么当我?”《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只是得燕青为伴同行最好。此人晓得诸路乡谈,更兼见机而作。 |
乡亭 | xiāngtíng | ①乡中公舍。 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汉书·赵充国传》:“缮乡亭,浚沟渠。” 王充《论衡·诘术》:“民间之宅,与乡亭比屋相属。”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序》:“躬劝农桑,出入阡陌,止舍乡亭,稀有安居。”《隋书·食货志》:“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絶其烟火。”②爵名。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后书·丁鸿传》:“昔孙叔敖 勑其子,受封必求墝埆之地,今綝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汤沐乡亭秩,家门殿省郎。”③犹乡里,同乡的人。唐 杨炯《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州府状闻,乡亭颂德。”清 曾国藩《刘母谭孺人墓志铭》:“广賚穷民,乡亭大悦。” |
乡往 | xiāngwǎng | 向往;专心想望。乡,通“向”。《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宋 王安石《上富相公书》:“伏惟閤下以盛德伟誉,丰功茂烈,为天下所乡往。” |
乡望 | xiāngwàng | ①指乡里中有名望的人。《宋书·殷琰传》:“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唐 陈子昂《临卭县令封君遗爱碑》:“乡望老人前某官等五百餘人,或金隄之秀,玉宇之英。”清 张杓《上祈宫保书》:“是故欲行团练,必须专责乡望;而欲用乡望,必须妥议章程。”②指家乡门第。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古者贞繫世,辨乡望,皆树之官府,铭之宗彝,誓之皇门。” |
乡县 | xiāngxiàn | 故乡所在之县。亦泛指家乡。唐 王维《桃源行》:“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明 何景明《送王宗哲少卿诗》:“平生共肝胆,何云异乡县。”清 顾炎武《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十载违乡县,三年旅旧都。”清 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敬)后令富阳,为中堂乡县。” |
乡心 | xiāngxīn | 思念家乡的心情。唐 刘长卿《新年作诗》:“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唐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明 袁宏道《高唐道中 诗》:“乡心随日暮,望眼尽天低。”潘漠华《乡心》:“呵!缠绵的乡心。”清 纳兰性德《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乡邑 | xiāngyì | ①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周礼·地官·乡师》:“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郑玄注:“邑犹里也。” 孙诒让正义:“此乡邑亦犹言乡里。凡六乡五比为閭,则聚居为城邑,犹之里宰。六遂之邑为五邻聚居。小司徒都鄙之邑为四井聚居也。然则辨乡邑者谓即六乡之众而辨其某乡某邑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慈惠而有理者,使是掌乡邑而治父子。”卢辩注:“乡,乡遂。邑,公邑。”②秦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噲以相国击卢綰,破其丞相抵蓟南,定燕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张衡《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賑。”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夫欲求人类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何一而非客观所当取材者?”③家乡,故里。《墨子·号令》:“发候,必使乡邑忠信善重士。有亲戚妻子,厚奉资之。”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唐 韩愈《桃源图诗》:“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清 方苞《读经解》:“而承其学者,復以教於乡邑,各自为方,不能相通。”④同乡。《周书·冯迁传》:“(迁)唯以谦恭接待乡邑,人无怨者。”《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有一人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邑所容。”明 李东阳《贞则堂诗》:“忆昔归夫君,君家妾乡邑。” |
乡音 | xiāngyīn | 说话的语调具有家乡特色;家乡的口音。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 李昌祺《乡人至夜话》:“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
乡饮 | xiāngyǐn | 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后汉书·李忠传》:"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北史·邢卲传》:"更明古今,重遵乡饮,敦进郡学,精课经业。"《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九》左正言孙何表献五议:一参用儒将,二申明太学,三厘革迁转,四议复制科,五举行乡饮。帝(宋真宗赵恒)称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礼文,某日进书史,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 |
乡饮酒礼 | xiāngyǐnjiǔlǐ | 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 |
乡愚 | xiāngyú | 旧时对乡村老百姓的蔑称。郑观应《盛世危言·禁烟上》:“鱼肉乡愚,欺压良懦,而於禁烟之事,仍无实效可观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你再迟疑,我办你一个欺压乡愚之罪。”《花月痕第十二回》这几人除了苟才、原土规在官场中伺候过几年,其余均系乡愚,乍到场面,便觉是从来未见之奇,早已十分诧异。 |
乡原 | xiāngyuán | 乡原,即“乡愿”。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世人皆乡原,自负复趋炎,草木随风摆,磁针不改南。引申为见识浅陋、胆小无能之人,今多作“伪君子”之代称。《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老残游记》:“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 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孟子·尽心》释“乡原”,说其“阉然魅于世”,“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
乡园 | xiāngyuán | 家乡,家园。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
乡愿 | xiāngyuàn | 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 李贽《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絶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参见“乡原”。 |
乡约 | xiāngyuē | ①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②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就是那些四乡八镇的地保、乡约、图正、董事,那一个敢欺我! |
乡者 | xiāngzhě | ①按现在的话说遇到老乡了。古时候的意思,就是‘遇到乡者了’。②以前。《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
乡正 | xiāngzhèng | 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开皇九年春二月)丙申,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隋书·李德林传》:“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 |
乡中 | xiāngzhōng | 同乡。《水浒传第十七回》:“杨志叫道:‘原来也是关西和尚。俺和他是乡中。’”《水浒传第七四回》:“不想路上撞见了这箇乡中亲戚。” |
芗 | xiāng | ①古书上指用以调味的香草。②同“香”。谷香:《礼记·曲礼下》黍曰芗合,粱曰芗萁。 |
芗泽 | xiāngzé | 薌,通“香”。香泽;香气。《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聊斋志异 花姑子》问曰:“熏何芗泽,致侵肌骨?”女曰:“妾生来便尔,非由熏饰。” 《聊斋志异 荷花三娘子》平旦,视之,即又非石,纱帔一袭,遥闻芗泽,展视领衿,犹存余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