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 I.

①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②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③指中国:华夏。④大屋,今作“厦”。《聊斋志异 夏猛》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⑤大。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唐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⑥姓。II. jiǎ见“夏楚jiǎchǔ

夏虫朝菌

xiàchóngzhāojūn

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又《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

夏虫疑冰

xiàchóngyíbīng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文选·孙绰 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夏虫语冰

xiàchóngyǔbīng

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清 王韬《六合将混为一》:“别有一天,夏虫语冰,莫知其候也。”

夏簟

xiàdiàn

夏天用的竹席。南朝梁 江淹《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李善注引张俨席赋:“席为冬设,簟为夏施。”隋炀帝《夏日临江诗》:“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唐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唐 元稹《友封体诗》:“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宋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鼎商彝

xiàdǐngshāngyí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元 汤式《一枝花 赠王马杓》套曲:“纵然道夏鼎商彝休将做宝贝啶,也不似他情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5回:“入到内进,只见一律都是红木家伙,摆设的都是夏鼎商彝。”

夏槁

xiàgǎo

①供夏天食用的干鱼。《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鱼鳖以为夏犒。”②草木夏天枯死。

夏葛

xiàgě

①夏天穿葛衣。《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唐 韩愈《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智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②指夏天穿的葛衣。唐 薛能《水帘吟》:“豪客每来清夏葛,愁人才见认秋簷。”

夏官

xiàguān

職官名。周官六官之一。司馬之職,掌軍政和軍賦。唐武則天時,一度改兵部尚書為夏官,不久仍復舊稱。《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又曰:“今夏官不知兵籍,止于奉朝请;六军不主兵事,止于养勋阶。

夏桀

xiàjié

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史记 太史公自序》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夏口

xiàkǒu

古都,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国吴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武汉市黄鹄山上,与夏口隔江相对,今武昌。赤壁之战后,孙权自建业(今南京市)移治于鄂(今鄂州市),改鄂县名武昌,设武昌郡沙羡县(治金口)境内的江夏山(一名黄鹄山,今蛇山)为拱卫其上游的形胜之地,因此,孙权便于黄武二年(223)派人在山上近江处筑城。此城周围二三里,因隔江面对夏水(汉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宋 苏轼《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夏炉冬扇

xiàlúdōngshàn

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汉 王充《论衡 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

夏苗

xiàmiáo

①谓夏季田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杜预注:“苗,为苗除害也。”南朝梁 沉约《均圣论》:“春蒐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诚多。” ②夏季的禾苗。唐 包何《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 诗》:“近远从王事,南行处处经。手持霜简白,心在夏苗青。”

夏畦

xiàqí

①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諂笑,病于夏畦。”朱熹集注:“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皁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清 赵翼《毒暑诗》:“忽念夏畦苦,顿教心太平。”②指卑躬屈膝,对人谄媚。 宋 苏轼《和陶诗·和己酉岁九月九日》:“伯始真粪土,平生夏畦劳。” 宋 黄庭坚《题魏郑公 砥柱铭 后》:“吾友 杨明叔 ……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

夏裘冬葛

xiàqiúdōnggě

即“冬日之葛”、“夏日之裘”——夏天的裘衣,冬天用葛布制成的单衣。后比喻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宋·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参见“冬裘夏葛”。

夏日可畏

xiàrìkěwèi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弃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

夏社

xiàshè

①夏后氏的社宫。《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太康佚豫,夏社几屋。②伪《孔传古文尚书》中仅存四十篇篇目之一。

夏声

xiàshēng

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杜预注:“秦本在西戎洴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河济之间,古称中夏;故北音谓之夏声。”

夏屋

xiàwū

大俎,大的食器。②大屋。《楚辞·大招》:“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王逸注:“言乃为魂造作高殿峻屋,其中广大。” 《聊斋志异 水莽草》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然生终未尝至翁家。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行次,遥见夏屋中有灯火,趋之。” 《聊斋志异 红玉》(冯生)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聊斋志异 查牙山洞》洞高敞与夏屋等;入数武,稍狭,即忽见底。③门庑。《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郑玄.注:“夏屋,今之门庑也。”

夏五郭公

xiàwǔguōgōng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夏雨雨人

xiàyǔrén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西汉 刘向《说苑 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夏禹

xiàyǔ

夏禹一般指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晋书 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夏育

xiàyù

周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乌获、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孟賁、王庆忌、 夏育之勇焉而死。”裴駰集解引书音义“或云夏育,卫人,力举千钧。” 司马相如《谏猎书》:“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賁、育。”晋 葛洪《抱朴子·辨问》:“夏育、杜囬,筋力之圣也。”后作为勇士的代称。

xià I.

厦门:市名。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鹰厦铁路终点。人口57万(1997年)。临台湾海峡,为天然良港。是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轻工业比较发达。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II. shà①高大的房子:高楼大厦。②房子伸出的后廊:前廊后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