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趁敌人不备时攻击;一时,突发的:袭击。袭扰。夜袭。偷袭。侵袭。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②触及:寒气袭人。“芳菲菲兮袭予”。③照样做,照样继续下去:因袭。沿袭。世袭。袭用。《礼记·中庸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庄子·天道》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西汉 《狱中上梁王书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④量词,指成套的衣服:衣一袭。作动词表示“穿衣”。《聊斋志异 于中丞》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上(宣宗李忱)重惜服章,有司常具绯、紫衣数袭从行,以备赏赐,或半岁不用其一,故当时以绯、紫为荣。《聊斋志异 金陵乙》袭衣裳而出,始见之。大喜,与狐同诣孙氏家。⑤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袭朝服”。“山三袭,陟”。⑥合,和:“齐秦袭”。⑦进入。淮南子·览冥训》:“蛇鳝着泥百仞之中,熊罴匍匐邱山磛岩,虎豹袭穴而不敢咆,猿狖颠蹶而失木枝。”《庄子·山木》其(鷾鸸即燕子)畏人也而袭诸人间。

袭常

xícháng

①因顺常道。《老子·第五十二章》:“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张松如《校读》:“马叙伦曰:‘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此言因顺常道也。”一说为熟习常道。袭,通“习”。见河上公注。一本作“习常 ”。②沿袭常规。清 陈田《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后生不务实,即诗到李杜,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世有辞言袭常,而不善故训,不綦文理,不致隆高者。”

袭夺

xíduó

乘人不备加以夺取。《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袭封

xífēng

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袭封之印,奕世相传。《晋书 愍帝纪》出继后伯父秦献王柬,袭封秦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进袭封衍圣公孔思晦阶嘉议大夫。

袭故蹈常

xígùdǎocháng

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袭迹

xíjì

①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孔子家语·观周》:"人主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於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晋书·阮种传》:"宜师踪往代,袭迹三五,矫世更俗,以从人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谏官万俟禼mòqíxiè言:“(刘)光世欲以五州为根本,将斥旁近地自广,以袭唐季藩镇之迹,不可许也。”②引申为从师学习。唐 司空图 《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愚尝袭迹门下,受知特异,敢次见闻,以开史氏之听。"③犹言重蹈覆辙。《韩非子·孤愤》:"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袭迹於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④谓不知变化地学样。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袁了凡》:"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皆当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默默检点。"

袭爵

jué

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后袭爵晋兴县五等男。爲建康令,有能名。《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其后袭爵隋国公。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时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思晦袭爵上公而阶止四品,于格弗称,且失尊崇之意,故有是命。

袭明

xímíng

因袭明智。《老子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承袭了本有的明智,所以能破除一切障蔽,就是所谓的“袭明”。

袭人故智

xíréngùzhì

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①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二》(范)雍先以檄召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于庆州,使至保安,与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合军趋土门。《聊斋志异 老龙船户》于是浩诚熏沐,致檄城隍之神。②泛指信函,可以作动词用,用檄文晓谕或声讨或写信给某人。《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高)骈檄(周)宝入援京师,宝治舟师以俟之,怪其久不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杨怀忠檄嘉、眉七州调军士民丁再攻成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先是(刘)锜亦檄(王)权引兵迎敌,权受檄,与其姬妾泣别,又声言犒军,悉以舟载其家金币泊新河为遁计,筑和州城居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戊子,(刘)海受檄,即引兵而出。《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

檄定

xídìng

谓奉檄征讨平定。《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

檄书

xíshū

同“檄文”。六韬·分合》:"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后汉书·寇恂传》:"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於温下。" 

檄文

xíwén

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清君侧,走檄文,雄兵义旗遮路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檄谕

以文字告诫。《清史稿卷十七 宣宗本纪二》(道光十九年)秋七月壬子,命林则徐以禁贩鸦片檄谕英吉利国及各国在粤洋商。

男巫:巫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覡”。《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禁国中不得私立庙寺,喇嘛僧违律者还俗,巫觋星士并禁止之。

①低湿的地方,沼泽《诗经 国风 邶风 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②新开垦的田。③地名。山西隰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 》(蒙古太祖十二年九月)辛卯,蒙古兵徇金隰州及汾西县;癸巳,攻沁州。④姓。春秋时齐有大夫隰朋《庄子·徐无鬼》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