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 | bǐ |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彼岸。此起彼伏。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宋 苏洵《管仲论》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②指示代词:他(们),对方:知己知彼。彼此。《论语·宪问篇》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轻蔑的口吻)《资治通鉴秦纪一》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唐 柳宗元《梓人传》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唐 李商隐《韩碑》:“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明 王守仁《瘗旅文》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③指示副词:那样,那么。《孟子·公孙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
彼唱此和 | bǐchàngcǐhè |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明史 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风。” |
彼此 | bǐcǐ | ①指那个和这个。《老子·第七十二章》故去彼取此。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就是相互的意思。出自《墨子·经说下》:“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此亦可彼。”唐 杜甫《哀江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二回》:“于是彼此争论,连日不决。”《红楼梦 第二六回》:“彼此相见日多,渐渐的混熟了。”③指不一致或不一致的意见。晋 张华《博物志 卷四》:“(复肉刑事)夏侯玄、李胜、曹羲、丁谧建私议,各有彼此,故遂寝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南朝宋 裴松之注:“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乖背至是,亦良为怪。” |
彼此彼此 | bǐcǐbǐcǐ | 指两者比较差不多。大家彼此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
彼己 | bǐjǐ | 对方和自己;敌我。《晋书 宣帝纪》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 |
彼竭我盈 | bǐjiéwǒyíng |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左传 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彼是 | bǐshì | 彼:那;是:这。《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
彼一时此一时 | bǐyīshícǐyīshí | 指时间不同,情况也不一样了。事过境迁。《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 bǐyìyīshìfēi,cǐyìyīshìfēi | 那也是一种是非,这也是一种是非。比喻说话圆滑,不得罪人。鲁迅《中国文坛的悲观》不加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
彼众我寡 | bǐzhòngwǒguǎ |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今压贼寨门,无从展技,并且彼众我寡,势不相敌。” |
俾 | bǐ | ①使:俾便考查。俾众周知。俾坠其命。《商书·伊训》:“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礼记·大学》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汉书 王莽传》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孙,俾侯新都,为哀侯后。《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王者当褒优安养,俾遂其志。《资治通鉴魏纪五》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谓意过其通者欤!《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敦尚谦让,俾民兴行,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六佾之舞。《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俾坠其师,无克祚国。《资治通鉴 晋纪一》岂若申唐尧之旧制,取大舍小,去密就简,俾之易从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诗(经)》云:“毋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宋书 本纪武帝上》俾宣、元之祚,永固于嵩、岱。《宋书卷九 后废帝纪》巡省之道,务令精洽,深简行识,俾若朕亲览焉。《资治通鉴 随纪三》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处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资治通鉴 唐纪十》俾使者所至,如朕亲睹。《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藩屏,长保边塞。唐 柳宗元《箕子碑》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朱全忠将行,奏:“(李)克用于臣,本无大嫌,乞厚加宠译,遣大臣抚慰,俾知臣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壬寅,帝(宋太祖赵匡胤)谓侍臣曰:“朕欲武臣尽令读书,俾知为治之道。”左右皆莫对。《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伏望陛下以天性之至仁,廓日月之融光,以奋乾断,俾善无不录,恶无不诛。清 方苞《狱中杂记》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②《说文》俾,门侍人。《释言》俾,职也。俾为门侍人。 |
俾躬处休 | bǐgōngchǔxiū | 出处: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诗·小雅·雨无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
俾乂 | bìyì | 使治理。《晋书 宣帝纪》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文选.孔融.荐祢衡表》: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
俾夜作昼 | bǐyèzuòzhòu | 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唐 白行简《李娃传》:“四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明·徐霖《乡襦记·剔目劝学》奴家劝他斥去百虑,以志于学,俾夜作昼。 |
俾昼作夜 | bǐzhòuzuòyè | 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宝衣玉食,穷奢极侈,淫声乐饮,俾昼作夜。 |
鞞 | bǐ I.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II.bǐng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一说刀剑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
鞞鞛 | bǐběng | 犹鞞琫。刀鞘上的装饰。《左传·桓公二年》:“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孔颖达疏:“诗曰:‘鞞琫容刀’,故知鞞鞛佩刀削之饰也。” |
貏 | bǐ | 貏豸zhì:(山势)渐平,如“陂池貏豸。”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
匪 | bǐ I. | 通“彼”,那。先秦佚名的《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诗·小雅·小旻》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桑扈之什·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II.参见f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