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

①怕:畏惧。畏难(nán)。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②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畏爱

wèi’ài

敬佩爱戴。语出《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东观汉记·秦彭传》:“春秋飨射,升降揖让,务礼示民,吏民畏爱,不敢欺也。” 唐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二》辽以四军都指挥使萧柳为北女真详衮,政济宽猛,部民畏爱。

畏备

wèibèi

畏惧戒备。《汉书·王莽传中》:“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

畏怖

wèibù

畏惧,恐怖。《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 金 王若虚《哀雁词》:“夫其畏怖之情,觳觫之态,可以想而知也。” 《聊斋志异 跳神》或言关、张、元坛,不一号。 赫气惨凛,尤能畏怖人。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斯而可乐,人间更有何事足为畏怖?”

畏惮

wèidàn

①畏惧。《史记·田叔列传》:“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合图,事无违异。《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岂可畏惮宗室,轻于国宪?宋 苏洵《衡论上·广士》:“老姦大豪,畏惮慑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四二回》:“可巧来了一位别房的房官,是个老翰林,著名的是个‘清朝孔夫子’,没有人不畏惮他的。”沙汀《磁力》:“实际上她也知道自己不是个足以使人畏惮的人。”《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②敬畏。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阳城)为諫议大夫……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云:‘城山人能自苦刻,不乐名利,必諫諍死职下。’咸畏惮之。”明 李东阳《送李士常 诗之二》:“与君夙倾盖,意气两不违;但觉多畏惮,愧无受益资。”《明史·刘昱传》:“出为河南参政,改交阯。严肃有治材,吏民畏惮。”

畏敌如虎

wèidírúhǔ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畏恶

wèi’è

①畏惧。《战国策·魏策二》:“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鲍彪注:“恶,犹惮也。”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説直説变,无所畏恶。”②忌恨;憎恶。《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汉书 王莽传下》莽畏恶(田)况,阴为发代,遣使者赐况玺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前进严飭之策,士兵已畏恶之,至此益相憾怨。”

畏服

wèifú

因畏惧而服从。敬服。《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群下畏服,莫不肃然。

畏怀

wèihuái

畏威怀德。《晋书 文帝纪》是以时俗畏怀,东夷献舞。明史·郑赐传》二人协力刬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清 魏源《筹海篇 四》外夷唯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国家削平逆孽,戡定遐荒,惟宜宣布德意,动其畏怀。

畏戢

wèijí

戒惕敬慎。《宋史·赵抃传》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郡县以贪默相尚,莫能畏戢。

畏忌

wèijì

害怕和疑忌;忌惮。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畏敬

wèijìng

尊敬;敬重。《礼记·大学》:“﹝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旧唐书·辅公祏传》:“初,伏威与 公祏少相爱狎,公祏年长,伏威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伏威等。”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第十五章》:“静子慧骨天生,一时无两,寧不令人畏敬?”

畏匡

wèikuāng

《论语·子罕》:“子畏於匡。”刑昺疏:“子畏於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匡 ’,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即仲尼畏匡的故事。畏,通“围”。 唐 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桂岭,中徙滞餘杭。顾土虽怀赵,知天詎畏匡!”

畏凛

wèilǐn

畏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薨》:“今讼於阎君,刑狱酷毒,实可畏凛。” 

畏明

wèimíng

谓畏惧明法。《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郑玄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孔颖达疏:“当用正法刑罚而禁止之。”陈奂传疏:“明,犹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为政者用以遏止之。” ②谓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惧。《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尹知章注:“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参见“畏微”。

畏慕

wèimù

①畏惧和羡慕。孔传:“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论难空有。② 指尊敬仰慕。《旧唐书·郭元振传》:“元振风神伟壮,而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宋史·苏轼传》:“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明 刘基《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所至有德,泽加于民,真足以起后人之畏慕,昭轨范于将来。”

畏难苟安

wèinángǒuān

苟:苟且。害怕困难,苟且偷安。《清史稿·食货志》:“大学士倭仁疏陈黑地升科,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图大事,成大业者不可畏难苟安。”

畏懦

wèinuò

亦作“畏偄”。亦作“畏愞”。胆怯软弱。《史记·东越列传》:“是时使大农张成、故山州侯齿将屯,弗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汉书·武帝纪》:“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晋书 元帝纪》(太兴三年)冬十月丙辰,徐州刺史蔡豹以畏懦伏诛。《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今洛阳城高而兵弱,易克也,勿更畏懦而怠惰!王符潜夫论·边议:“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偄不敢击。”《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魏兖州刺史尉建畏懦,帅众弃城,北渡河。宋 洪迈《容斋随笔·二帝治盗》:“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 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七》:“南渡为宰执者,多怯惧畏懦,不敢有为。” 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皇上仅寄耳目於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

畏慎

wèishèn

戒惕谨慎。《汉书 王莽传》(孔)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辄可其奏。《东观记·樊準传》:“(準)明习家旧事,周密畏慎。”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宋 王禹偁《求致仕第二表》:“(臣)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清 龙启瑞《致曾涤笙侍郎书》:“某此事实出於万不获已,寸心可对天地,质鬼神。若世之所谓谨默畏慎者,难免不以为非,要亦不足听从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遂叫然号曰:“宫空不久,妖祥数至。血者,阴忧象也,宜畏慎自省!”王终不改节。

畏事

wèishì

胆小怕事。谓诚敬处事。汉书·杨敞传》:“ 燕苍 知 上官桀 等反谋,以告敞;敞素谨畏事,不敢言,乃移病卧。” 宋 苏轼 《因擒获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仁智明达,多权略,乐施爱人,在家重慎畏事,勤于稼穡。”荀子《不苟篇》: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

畏首畏尾

wèishǒuwèiwěi

形容做事胆小,多所猜忌顾虑,畏缩不前。《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王琳作梗于上流,周、齐摇荡于江、汉,畏首畏尾,若存若亡。

畏缩不前

wèisuōbùqián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叶圣陶《平常的故事》尤其是她自己,起先虽然颇有畏缩不前的心情,此时却已鼓起勇士临阵似的气慨了。

畏涂/畏途

wèitú

①艰险可怕的道路。《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成玄英疏:“涂,道路也。夫路有劫贼,险难可畏。”唐 李白《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巖不可攀。” 金 蔡松年《淮南道中诗之一》:“畏涂泥三尺,车马真鸡栖。” 清 金农《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五月沅陵道,毒淫多畏途。”②指危险可怕的地方。宋 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三》:“醉乡岐路君知否?不似人间足畏涂。”清 袁枚《新齐谐·黑眚畏盐》:“殷家村 在城外,多古壙,旧传壙中有怪物……里人相戒,视为畏途。”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上海到处都是商人气……住得真不舒服,但北京也是畏途。”③犹苦差。比喻可怕而难办的事情。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儿女英雄传 第一回》:“因此上,自己一中进士就把这知县看作了一个畏途。”孙中山《知难行易》:“(中国人)以为行是难的,知是不难的,把极容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

畏微

wèiwēi 

看到苗头就知所警惕。《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尹知章注:“圣人能知吉凶之先见,故曰畏微。” 石一参今诠:“圣人洞见先几,见微而知著,故畏在事先。”

畏威怀德

wèiwēihuáidé

畏惧声威,感念德惠。《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清·陈忱《水浒后传 第十二回》虽奉天子明诏来讨不廷,只要畏威怀德,不是贪取土地,致害生灵。

wèiwèi

谓畏惧天威。畏,通“威”。《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尚·微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沉酗於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孙星衍疏:畏畏,当为畏威。

畏葸

wèixǐ

惧怯。《清史稿卷十一 高宗本纪二》以扈从行围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恩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文明小史 第三十八回》钮逢之听他这一派畏葸话头,肚里很觉好笑。如:心怀畏葸。《清史稿卷十八 宣宗本纪三》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

畏葸不前

wèixǐbùqián

不敢向前。葸:害怕。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不是我们的作风。《清史稿 高宗纪二》:“丁卯,以扈从行困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思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

畏徇

wèixùn

畏惧而徇私。畏徇不言。《辽史·圣宗纪一》:"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徵求,毋或畏徇。恒加采听,以为殿最。"金 元好问《御史孙公墓表》:"李氏女有姿色,已许嫁矣。首相白撒之侄,恃势夺婚,且欲以为妾。夫家诉於官,官畏徇不为理。"康有为《为布告百七十馀埠会众》:"仆以救焚拯溺,无所畏徇,而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满汉不分'八字为目的。"

畏义

wèiyì

谓怕失道义。《礼记·表记》:“是故君子……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以求事君。”《韩诗外传 卷四》:“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后汉书·朱穆传》:“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於道则愧生於心,非畏义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畏影避迹

wèiyǐngbìjì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陈书 萧允传》:“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畏影恶迹

wèiyǐngèjì

害怕身影讨厌足迹想摆脱它,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畏影而走

wèiyǐngérzǒu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畏詟

wèizhé

惧怕。宋 王明清《挥麈三录 卷三》:"逆亮纂位之后,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阙廷,有畏詟者,遂有轻我之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臣见使王彦、曹中正在河西攻击,收复州县,西京、河阳、郑、滑等州同为一体,敌人畏詟,不敢轻动。明 刘基《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詟,奉命莫敢忤。"

畏隹

wèizhuī

高峻貌。《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wèi I.

①叹词,打招呼时用:喂,您是哪位?②把食物送进人嘴里:喂奶。③给动物吃东西,饲养:喂养牲口。喂马。喂鱼。喂狗。II.参见 wéi。

wèi I.

方言,石磨:碾碨。推碨。II.wěi碨磊:石不平,如“碨磊山垄。”

wèi I.

①石磨:“造治碾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清苑西有塘水,溉民田甚广,势家据以为硙,民以失利诉,伯坚命毁硙;决其水而注之田,许以溉田之馀月乃得堰水置硙;仍以事闻于省部,著为定制。②同“”。切磨;磨碎。II.wéi硙硙:形容很高的样子。

硙磨

wèimó

放在磨子里研磨。旧时迷信传说阴间的一种酷刑。唐 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於是镕铜、铁杖、碓捣、硙磨、火坑、镬汤、刀山、剑林之苦,无不备尝。"《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七》时有议置九牛砲者,虽硙磨皆可施,于东壁用之,尝碎其云梯,诏封护国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