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為 | wèi I. | ①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②表目的:为了。为何。③对,向:不足为外人道。《史记 淮阴侯列传》吾入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④帮助,卫护。给;送。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⑤因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孟子·万章上》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唐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宋 王安石《梅花诗》:“墻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II.参见wéi。 |
为丛驱雀 | wèicóngqūquè |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恒娘》朝夕而絮聒之,是为丛驱雀,其离滋甚耳。参见“为渊驱鱼”。 |
为动 | wéidòng | “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表示为动关系的动词,多半是动词本身,也有由形容词、名词动化来的词。这种用法一般讲古汉语的书都没有介绍,因此不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那么为人们所熟悉。我们不妨多举几个例子。如:死国(为国而死)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夫人将要为他打开城门。)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邴夏为齐侯驾车…)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孟子?梁惠王下》)(我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但老百姓没有一个愿为他们殉死。) |
为恶不悛 | wéièbùquān | 悛:停止,止息;后悔做过某事。坚持作恶,不肯悔改。这个人为恶不悛,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魏书卷五十四高闾传》:蠕蠕子孙,袭其凶业,频为寇扰,为恶不悛。 |
为而不恃 | wéiérbùshì | 有所施为,但不强求,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与倾向。为:施与(恩惠);恃:依靠,凭借,这里指个人意志、倾向。转义为: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道德经》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第十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为非作歹 | wéifēizuòdǎi | 为、作:做;非、歹:坏事。做种种坏事。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西汉·贾谊《过秦论》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而素严断临下,加之默识强记,百僚战栗,不敢为非。”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我且拿起来,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五十七回》: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 |
为富不仁 | wéifùbùrén | 蓄积财产,不施仁德。指为了致富,不择手段,不讲仁义。《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明 邵璨《香囊记 媾媒》一生做事强梁,只是倚官托势;须知为富不仁,自来见利忘义。 |
为国 | wèiguó | 治国。《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邢昺疏:“为,犹治也。”《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战国策·秦策三》:“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管子·国蓄》:“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 清 姚康《嵞山集 序》:“顾楚之为国,唐之为天下,当其时皆何如?” |
为国捐躯 | wèiguójuānqū |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郁达夫《马六甲游记》:“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 |
为国为民 | wèiguówèimín | 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一折:“有为国为民贤才,因苦谏不听,反遭诛戮。” |
为好成歉 | wéihǎochéngqiàn | 好心得不到好报,将恩作仇。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四卷》不料乐极悲生,为好成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不能报恩人之德,反累恩人的清名,为好成歉,皆奴之罪。” |
为虎傅翼 为虎添翼 | wèihǔfùyì | 给老虎添上翅膀。比喻助长恶人的势力。《逸周书·寤敬》:“监戒善败,护守勿失。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朱右曾校释:“为虎傅翼,喻助凶暴。‘为’字旧脱。”《韩非子·难势》:“夫乘不肖人於势,是为虎傅翼也。”《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慕容垂,燕之宿望,有兴復旧业之心,今復资之以兵,此为虎傅翼也。”邹韬奋《欧战爆发与远东的关系》:“即令牺牲波兰,亦徒然为虎添翼,增加希特勒西进争夺的力量。” |
为虎作伥 | wèihǔzuòchāng |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唐朝戴孚的《广异记》:天宝末,宣州有小儿,其居近山。每至夜,恒见一鬼引虎逐己。如是已十数度。小儿谓父母云:“鬼引虎来则必死。世人云:‘为虎所食,其鬼为伥。’我死,为伥必矣。若虎使我,则引来村中。村中宜设阱于要路以待,虎可得也。”后数日,果死于虎。久之,见梦于父云:“身已为伥,明日引虎来,宜于西偏速修一阱。”父乃与村人作阱。阱成之日,果得虎。 |
为民除害 | wèimínchúhài | 替老百姓铲除祸害。为:替;给。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自然以为民除害为主。 |
为民父母 | wéimínfùmǔ | 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唐 陆挚《赐京畿及同、华等州百姓种子赈给贫人诏》为民父母,得不省优? |
为民请命 | wèimínqǐngmìng | 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朱自清《“熬波图”》只是这种居高临下,为民请命的怜愍态度,在现在已无多少价值可言罢了。 |
为人说项 | wèirénshuōxiàng | 为:替;项:唐朝项斯,字子迁,为杨敬之所器重。指替人说好话。唐·杨敬之《赠项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清 曾朴《孽海花》第九回:行辕中又送来几封京里书札,雯青一一检视,也有亲友寻常通贺的,也有大人先生为人说项的。 |
为人作嫁 | wèirénzuòjià | 原指贫穷人家的女儿没钱置备嫁妆;却年年为别人缝制嫁衣。后比喻白白为别人操劳;自己一无所得。唐 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何必为人作嫁?但是我进京以来,素无人知,今日你来破例,恐将来缠绕不休。 |
为生 | wéishēng | 以某种手段维持生活。以狩猎为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 |
为小失大 | wèixiǎoshīdà | 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诉了大老爷,找你点错处,革掉了你,你能为小失大吗?” |
为渊驱鱼 为丛驱雀 | wèiyuānqūyú wèicóngqūquè | 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当,适得其反,现用于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也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为之执鞭 | wèizhīzhíbiān | 执:拿着;鞭:马鞭。拿起鞭子为人驾驭车马。比喻为人服役。有景仰,追随的意思。《史记·管晏列传》:“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聊斋志异 陆判》明季至今,为岁不远,陵阳陆公犹存乎?尚有灵焉否也?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