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頭 | tóu I. | ①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头和脸;指面貌;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②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③物体的顶端或起端:山头。江头。笔头。两头尖。宋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④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⑤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⑥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⑦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⑧首领:头子。头目。⑨方面:他们是一头的。⑩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11.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12.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头五百。13.(tou)名词后缀(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14.(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II.参见tou。 |
头筹 | tóuchóu | 犹言第一名。 唐王建 《宫词》之七二:“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敬瑄(陈敬瑄)与杨师立、牛勗、罗元杲以打毬争三川, 敬瑄获头筹。” 明 朱有燉《香囊怨》第一折:“只凭着小子聪明标致,也夺了头筹。” |
头出头没 | tóuchūtóumò | 比喻追随世俗。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投子同禅师法嗣 濠州思明禅师》:“问:'如何是清洁法身。'师曰:'屎里蛆儿,头出头没。'”明 袁宏道《广庄 齐物论》:“天下之人,头出头没,于是是非非之中,倚枯附朽。” |
头畜 | tóuchù | 牲畜。明 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不起寇马》:“何况区区遗下头畜,吾忍作为官物夺诸其怀而有之乎?”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鸮鸟》:“西塞用兵,市民间骡马运粮。杨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 清 沈榜《宛署杂记·宣谕》:“不许纵放头畜,作践田禾。” |
头醋 | tóucù | 初制未搀水的醋,味极酸。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常言道头醋不酸,二醋不燄,喒还待他个甚的?”《水浒传第五一回》:“‘头醋不釅彻底薄’,官人坐当其位,可出箇标首。”《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大獃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駡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这些人都恨如头醋。” |
头高头低 | tóugāotóudī | 形容用秤称东西时,秤杆的一端高一点或低一点,难免稍有出入。人处理问题难免会有头高头低的时候。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既不像低级说客那样赤裸裸地进行交易,更不像小商贩那样为头高头低去煞费苦心地拨弄秤砣。” |
头昏目眩 头昏目晕 | tóuhūnmùxuàn tóuhūnmùyūn | 犹言头昏眼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乌兰巴干《草原上的驯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有点头昏目眩。” |
头昏脑闷 | tóuhūnnǎomèn | 犹言头昏脑胀。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 |
头昏脑眩 | tóuhūnnǎoxuàn | 解释见“头昏脑胀”。鲁迅《呐喊·社戏》:“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 |
头昏脑胀 | tóuhūnnǎozhàng | 头脑发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这道题太难了,把我搞得头昏脑胀。叶圣陶《友谊》:“'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一个说,'只是那条腿不能走'。” |
头昏眼花 | tóuhūnyǎnhuā |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巴金《秋》:“这样的跪拜差不多继续了两个半钟头,弄得枚少爷头昏眼花,腰酸背痛。” |
头焦额烂 | tóujiāoélàn |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同“焦头烂额”。《尺牍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赵朴初《滴水集·刮地风·咏风暴》:“火山随处是,绞索自家拴。岂止是头焦额烂!” |
头角峥嵘 | tóujiǎozhēngróng | 头角:比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峥嵘:特出的样子。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元 鲜于必仁《折桂令 蓟门飞雨》曲:“到处通津,头角峥嵘,溥渥殊恩。”元 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那时头角峥嵘际,搅海翻江上九天。 |
头口 | tóukǒu | 丁口,人口。指骡马驴牛之类大牲畜。《西游记》第七三回:“一则进去看看景致,二来也当撒货头口。”《醒世姻缘传》第三八回:“到了 龙山 ,大家住下吃饭,撒活头口。” |
头会箕赋 | tóukuàijīfù | 解释见“头会箕敛”。《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箕赋,似箕然敛民财,多取意也。” |
头会箕敛 | tóukuàijīliǎn | 头会:按人头征税;箕敛: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赋税繁重苛刻。《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司马)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六》今经理之法,务以增多为能,加之有司头会箕敛,元元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 |
头颅 | tóulú | 称人的头。《三国演义 第八十三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吾(杨万里)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
头面人物 | tóumiànrénwù | 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的人(多含贬义)。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胡正《汾水长流》第二章:“郭春海人虽年轻,可总是你们的党支书,村里的头面人物。” |
头没杯案 | tóumòbēiàn | 头伏在酒杯和桌子间。比喻尽情欢乐,不拘形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
头皮 | tóupí | ①指脑袋。宋 刘克庄《念奴娇词》:“颜髮俱非,头皮犹在,胜捉来官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今日捉将官去,这回头皮送了。”②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郁达夫《迟桂花》:“则生抓着头皮,脸上露出了一脸为难的神气。”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十七》:“‘吚呀,不是不肯说,实是无可说。’ 杜振宇搔着头皮回答。”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九》:“欠账总额是620元。我顿感头皮麻嗖嗖的!”③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④犹情面,面子。《红楼梦第六十回》:“我们的头皮儿薄,比不得你们。” |
头皮发麻 | tóupífāmá | 形容极其恐惧的感觉。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8章:“当西边‘中央军’被歼以后,一些伪保长确实感到头皮发麻。”张抗抗《淡淡的晨雾》:“他的头皮发麻,假如荆原真的是来找他算账的,他很难说没有一点儿心虚。” |
头破血出 头破血淋 头破血流 | tóupòxuèchū tóupòxuèlín tóupòxuèliú | 打破了头;血流出来了。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惨遭失败时的狼狈相。你若在继续顽抗下去,必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唐 吕道生《定命录 桓臣范》:“其如果偷两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与夫相打头破血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常打得皮开肉绽,头破血淋,也再无一点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4回:“一日,走到城隍庙门首,只见两个人打得头破血出,手扯手要上庙中赌咒。”鲁迅《呐喊·一件小事》:“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是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
头陀 头陁 | tóutuó | 同义词:梵衲,沙门,僧人,和尚。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水浒传第三一回》若要免除灾祸,且须做个头陀。 |
头颡 | tóusang | 脑袋。《后汉书·翟酺传》:“及其破坏,头顙墯地,愿为孤豚,岂可得哉!”《后汉书·西域传论》:“先驯则赏籝金而赐龟綬,后服则繫头顙而衅北闕。” |
头上安头 | tóushàngāntóu | 比喻多余和重复。宋 黄庭坚《拙轩颂》:“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六》:“固不必就上面一截起论,为头上安头之说矣。” |
头上末下 | tóushàngmòxià | 第一次,初次。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1回:“舅爷头上末下的来,留在咱们这里吃了饭再去罢。” |
头上着头 头上著头 | tóushàngzhetóu tóushàngzhuótóu | 犹言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云门山文偃禅师》:“诸和尚子,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著头。” |
头稍自领 头梢自领 | tóushāozìlǐng | 自己扯着头发。比喻自讨苦吃,自找麻烦。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这妮子更敢有四星,把体面妆沉,把头梢自领。”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
头疼脑热 | tóuténgnǎorè | 泛指一般的小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老舍《四世同堂》:“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 |
头童齿豁 | tóutóngchǐhuò | 头秃齿缺。形容衰老。唐 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宋 陈师道《别圆澄禅师》诗:“此去他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三》:“屈指计之,二十六年矣,瑞臣虎文皆作古人,予与小谢亦头童齿豁。”宋 姜特立《暮年即事》:还丹却老吾不知,头童齿豁一听之。 |
头痛额热 | tóutòng’érè | 见“头疼脑热”。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俺两口儿有些头痛额热,思想你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您两口儿一般。” |
头痛脑热 | tóutòngnǎorè | 解释见“头疼脑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若果有此事,前日大棍打时,也该有些头痛脑热。”马烽《吕梁英雄传》第七回:“谁家小娃娃头痛脑热,都请她去看一看。” |
头头是道 | tóutóushìdào | 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清 姬文《市声》第十三回:再看他后面讲那汽机的做法用法,头头是道,语语内行。 |
头陀 | tóutuó | 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聊斋志异 连城》有西域头陀,自谓能疗;但须男子膺肉一钱,捣合药屑。 |
头翁 | tóuwēng | 对衙役的谀称。《儒林外史第一回》頭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爲了事,老爺拏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既承頭翁好心,千萬將呈子捺下。 |
头项 | tóuxiàng | ①纲领,主脑。《朱子语类 卷十二》:“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两件。如此,则杂然无头项,何以得他专一!” ①犹踪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妾浙人。父官司马,陷於仇,彼籍吾家。妾负老母出,隐姓名,埋头项,已三年矣。” |
头悬梁 锥刺股 | tóuxuánliáng zhuīcìgǔ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头悬梁,锥刺股的意义:头悬在房梁,用锥子刺大腿。”股:大腿。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
头眩目昏 | tóuxuànmùhūn | 解释同“头昏眼花”。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
头痒搔跟 | tóuyǎngsāogēn | 头痒搔脚。比喻花了气力而于事无补。汉 焦赣《易林》:“头痒搔跟,无益于疾。” |
头一无二 | tóuyīwúèr | 唯一,只有一个。孙中山《语言文学的奋斗》:“本总理今晚来同诸君讲话,没有别的贡献,头一无二的贡献,就是要诸位同志,以至诚之心,来做宣传一方面的革命工夫。” |
头鱼宴 | tóuyúyàn | 辽代历代皇帝春天外出游猎捕获第一条鱼后举办的盛大宴会 。《辽史 卷二十七 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钩鱼,界外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 |
头晕目眩 | tóuyūnmùxuàn | 头发昏,眼发花。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王朔《空中小姐》:“我感到一种生活正在迅速向前冲去的头晕目眩。” |
头晕眼花 | tóuyūnyǎnhuā | 头发昏,眼发花。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罗士信也吃了几杯,坐不到半个时辰,觉得天旋地转,头晕眼花,伏倒几上。” |
头重脚轻 | tóuzhòngjiǎoqīng | 形容头脑发胀;脚下无力。比喻轻重倒置;基础不稳固或事物上下部分不协调;不平衡。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要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头撞南墙 | tóuzhuàngnánqiáng | 撞:撞击。指认死理。你不要在这里头撞南墙钻牛角尖了。陆天明《省委书记》:“今天我们要眼睁睁地让马扬走了,总有一天会头撞南墙满世界去找后悔药吃。” |
头足倒置 | tóuzúdàozhì | 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
头足异处 | tóuzúyìchǔ | 谓被斩。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泯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晋·桓玄《与刘牢之书》:“身与金石等固,名与天壤俱穷,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
头足异所 | tóuzúyìsuǒ | 解释见“头足异处”。汉·刘向《说苑·杂言》:“欲合人心,恐有头足异所之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