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 tòng | ①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痛风。痛痒(a.喻疾苦,如“痛痒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痛痒”)。②悲伤: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③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悼。痛责。痛快。痛改前非。 |
痛抱西河 | tòngbàoxīhé | 《史记·仲尼弟子传》。原文是“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比喻丧子之痛。子夏教学很辛苦,弄得身体很虚弱。后来其儿子不幸死去,他非常痛苦,以致哭瞎了双眼,史称“痛抱西河”。子夏活了八十多岁,病逝于他的讲学处西河寨村。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痛不欲生 | tòngbùyùshēng |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先兄晴湖言:有王震升者,暮年丧爱子,痛不欲生。 |
痛彻心扉 | tòngchèxīnfēi | 指的是痛这种 |
痛悼 | tòngdào | 沉痛地哀悼。痛悼死难烈士。《晋书 元帝纪》帝曰:“衰乱之弊,特相痛悼。” |
痛定思痛 | tòngdìngsītòng | 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让人震撼;也让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静。唐 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痛改前非 | tònggǎiqiánfēi |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在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痛贯心膂 | tòngguànxīnlǚ | 形容悲痛到极点。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岩肖之先君光禄,靖康间为京城守御司属官,尝以守御策献之朝,而议者沮之。京城失守,督将士与虏战,遂以身殉国。及归葬日,公为挽诗……岩肖每一读之,痛贯心膂。” |
痛悔前非 | tònghuǐqiánfēi |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无限的虐待,已经弄得来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
痛湔宿垢 | tòngjiānsùgòu | 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明 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朕方嘉与臣民会皇极之路,尔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 |
痛剿穷迫 | tòngjiǎoqióngpò |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清 王韬《瓮牑余谈 贼中悍酋记》:“一鼓而歼之,乃西窜慈野,痛剿穷迫。斩获无数。” |
痛可言邪 | tòngkěyánxié | 这种悲痛怎么能说得出呢? |
痛哭流涕 | tòngkūliútì | 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痛哭:尽情大哭;涕:眼泪。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我怎能忍心告诉他,使这个老人痛哭流涕呢? |
痛快淋漓 | tòngkuàilínlí | 形容尽情尽意;非常畅快。淋漓:心情舒畅。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3回:“买了一票砖,害得人家一个痛快淋漓。”秦牧《艺海拾贝 上味》:“我们像乘快船下三峡似的,有痛快淋漓之感。” |
痛入骨髓 | tòngrùgǔsuǐ |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场,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报。 |
痛入心脾 | tòngrùxīnpí |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女儿)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 |
痛杀 | tòngshā | ①尽力冲杀或围歼;狠狠地击杀。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契丹》:“杨延釗以为乘其敝痛杀,幽冀可收。”清 林则徐《英夷鸱张安民告示》:“本部堂今与汝等约,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②悲痛之甚。杀,表示极甚之词。元 关汉卿《窦娥冤》(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元 武臣《玉壶春第三折》:“玉壶生则被你痛杀我也。”明 梁辰鱼《浣纱记·寄子》:“爹爹,我只道路上冷静,带孩儿出来,不晓得到是这等,兀的不痛杀我也。”清 洪昇《长生殿·埋玉》:“断肠痛杀,説不尽恨如麻。” |
痛深恶绝 | tòngshēnwùjué | 极端痛恨、厌恶。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似乎已痛深恶绝了大哥,因为大哥竟敢公然与冠家为敌,帮着钱默吟和金三爷到冠家叫闹,打架。” |
痛绳 | tòngshéng | 严厉地制裁。《史记·酷吏列传》:“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姦吏并侵渔,於是痛绳以罪。”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等……但受节将指撝,不惧朝廷宪,共为蒙蔽,皆合痛绳。”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禁人有犯,薄示之辱,教以改过而已;至於老姦宿恶不可以情用者,深治而痛绳之,终不以为夸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初,上官桀与霍光争权,光既诛桀,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
痛痛快快 | tòngtòngkuàikuài | 马上,毫不犹豫。尽情。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依我看来,泰山是五岳之一,既然来到此地,索兴痛痛快快的逛一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3章:“让他哭一阵吧,痛痛快快地哭一阵!” |
痛诬丑诋 | tòngwūchǒudǐ | 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清 薛福成《庸庵笔记 轶闻〈盾鼻随闻录〉当毁》:“汪堃所著《盾鼻随闻录》对]何氏自文安公凌汉以下,并逮其家妇孺,无不痛诬丑诋,至令人不忍观。” |
痛下针砭 | tòngxiàzhēnbiān |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清史稿 艺术传 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清史稿·艺术传·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多惊心动魄之语。” |
痛心拔脑 | tòngxīnbánǎo | 形容伤心到极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与长沙顾母书,述从祖弟士横死。乃言,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
痛心病首 | tòngxīnbìngshǒu | 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新唐书 突厥传上》:“帝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诡而臣之,联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
痛心疾首 | tòngxīnjíshǒu | 疾首:头痛。心痛,头也痛;悲痛,伤心到了极点。《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张)浚曰:“陛下(昭宗李晔)英睿如此,而中外制于强臣,此臣日夜所痛心疾首也。”宋 司马光《乞开言路札子》:“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
痛心绝气 | tòngxīnjuéqì | 形容悲愤到极点。《晋书 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
痛心切齿 | tòngxīnqièchǐ | 形容愤恨到极点。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此愚臣之所痛心切齿于既往,是以不忍复躬行于当世也。” |
痛心切骨 | tòngxīnqiègǔ | 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白萍》:“子负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只有那疏疏密密的枯枝,时时战颤,忍着百般痛心切骨的苦恼,静待远遥远未来的春意呢。 |
痛心入骨 | tòngxīnrùgǔ | 谓伤痛入于骨髓。形容极其伤心。《后汉书·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三国志·蜀志·孙乾传》:“后表(刘表)与袁尚书,説其兄弟分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少陵)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诸篇,悲戍役也……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乎?” |
痛心伤臆 | tòngxīnshāngyì | 形容悲痛到极点。《后汉书 李固传》:“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 |
痛痒相关 | tòngyǎngxiāngguān |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明 杨士聪《玉堂荟记》下卷:“外而督抚,内而各部,无一刻不痛痒相关,凡奏书所不能及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0回:“我这里除了邓褚两家之外,再没个痛痒相关的人。” |
痛饮黄龙 | tòngyǐnhuánglóng |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宋史 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诗: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
痛怨 | tòngyuàn | 怨恨。刘向《说苑·辨物》:“国将亡,其君贪冒淫僻……民神痛怨,无所依怀。”《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驱满酋必先杀奸论》:“口口所痛怨者挞子,日日所研究者满恶,曾不一思挞子之所以至,满恶之所以横者,谁致之。” |
痛自创艾 | tòngzìchuāngyì |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明 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里中少年有殴母者,公欲与其父直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惧,叩头流血请教,公乃许之,而其人亦痛自创艾,卒为善士,为乡里所重如此。” |
恸慟 | tòng | 极悲哀,大哭:恸哭。大恸。《论语·先进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晋书 元帝纪》“于是遂举哀,哭之甚恸。” |
恸恨 | tònghèn | 极度地悲哀怨恨。《镜花缘第十回》:“孙女慟恨,因此弃了书本,终日搬弓弄箭,操练武艺,要替母亲报仇。” |
恸哭 | tòngkū | 痛哭。《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坚性仁友,与(苻)法决于东堂,恸哭呕血 |
恸忸 | tòngniǔ | 忸〔恸怩(ní)〕不好意思,惭愧或不大方的样子,如“恸忸不安”、“恸忸作态”。《懿行集》不避人唾嫌,不畏人恸忸。 |
同 | tòng I. | 胡同:见“胡”。II.参见 tóng。 |
通 | tòng I. | 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II. 参见tōng。 |
衕 | tòng | 异体字:㣚。《玉篇》下也。亦通街也。《山海经》劳水多飞鱼,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通街也。衕通曡韵。今京师衚衕字如此作。《西游记第六十七回》我这庄村西去三十余里,有一条稀柿衕,山名七绝。参见“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