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ng


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cháo)廷。宫廷。廷杖。廷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廷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廷诘


tíngjié


在朝廷上诘问。《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以广中民不聊生,召右丞达春、左丞吕师夔,廷诘坏民之由,命页迪密实、贾居贞行宣慰司往抚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果报·尹昌隆》昌隆初倡禅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文皇廷诘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


廷鞫


tíngjū


在朝廷上审讯。明 郎瑛《七修类稿·事物八·杨埙》杨惧考死于狱,乃诳达曰:“此实李教我,但於此招实无证见,不若会请多官廷鞫,待我言之,庶使李无辞矣。”《明诗纪事丙签·程敏政》引清查慎行《人海记》刘文靖以程篁墩短其不能诗,衔之,酿成廷鞠之狱。鞠,一本作“鞫《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康熙八年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


廷辱


tíngrǔ


谓在朝廷上当众侮辱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説盎曰‘君与鬭,廷辱之,使其毁不用!’”《汉书·张释之传》:“既已,人或让王生 :‘独柰何廷辱张廷尉如此?’”


廷折


tíngshé

在朝廷上当众折辱。《陈书·后主纪》:“欲听昌言,不疲痺足;若逢廷折,无惮批鳞。”《新唐书·柳范传》:“帝怒,拂衣起。顷之,召谓曰:‘何廷折我?’范谢曰:‘主圣则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尽愚!’帝乃解。”

廷试


tíngshì


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先是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试,近制悉糊名校等,尧咨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


廷授

tíngshòu

由朝廷任命。唐 韩愈《平淮西碑》蔡帅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魏)杞曰:(国)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

廷疏


tíngshū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资治通鉴 后梁纪三》太子(王)元膺廷疏(唐)道袭过恶,以为不应复典机要,蜀主(王建)不悦。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倦游杂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


廷说


tíngshuì

在朝廷上游说。《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軾撙衔,横歷天下,廷説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廷推


tíngtuī


明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诏卿贰督抚员缺,仍廷推。


廷尉


tíngwèi


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初因之,秩中二千石。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东汉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晋书 文帝纪》(成)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晋书 符坚载纪》是时苻丕久围襄阳,御史中丞李柔劾丕以师老无功,请征下廷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宋孝宗)诏:“廷尉大理官,毋以狱情白宰执,探刺旨意为重轻。”


廷争


tíngzhēng


在朝廷上向皇帝极力谏诤。《史记·吕太后本纪》:“陈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资治通鉴 魏纪八》汉姜维复议出军,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上(敬宗李湛)问:“前廷争者不在中邪?”即日,除刘栖楚谏议大夫。宋 司马光《与吕晦叔简》:“比日以来,物论颇讥晦叔慎嘿太过,若此际復不廷争,事蹉跌,则入彼朋矣。”



廷争面折


tíngzhēngmiànzhé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晋书 潘岳传》虽廷争面折,犹将祈请而求焉。


tíng

①〔蜻(qīng〕见“I”。②〔蝘〕见“”。

tíng

头挺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