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 bèi I. | ①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②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③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人心向背。④向相反的方向: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背道而驰。⑤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宋 苏轼《超然台记》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⑥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背台词。⑦违反,反叛;违背。背离。背弃,背信弃义。《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史记·项羽本记》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后汉书 袁绍传》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晋书 孝武帝纪》苻坚将姚苌背坚,起兵于北地,自立为王,国号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皆背晋以归梁。又如:背反(背离叛变);背国(背叛国家);背本(背弃根本)⑧不顺:背运。背兴(xìng)。II.bēi①(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②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③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
背暗投明 | bèiàntóumíng | 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贤臣择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明·沈采《千金记·会宴》:“吾欲背暗投明,奈无明主。” |
背本趋末 | bèiběnqūmò | 谓弃农务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商为末。《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汉书·魏相传》:“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飢寒之色。”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 汉文帝时,贾谊、晁错都主张驱游食之民(小工商)归农,认为背本趋末的人太多了。”《资治通鉴 汉纪五》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
背城 | bèichéng | 背靠自己的城墙。多指作最后决战。帝(赵匡胤)谓(田)钦祚曰:“彼众我寡,但背城列阵以待之,敌至即战,勿与追逐。” |
背城借一 | bèichéngjièyī | 背:背向;借:凭借、借助,依仗。一:一战、最后一战。背靠城墙,依仗最后一战来决定存亡。比喻做最后的决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书监陈著上疏请从天祥之义曰:“与其坐以待困,曷若背城借一!万有一幸,则人心贾勇!”《聊斋志异绛妃》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 |
背城一战 | bèichéngyīzhàn | 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一战。”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王师虽败,若悉起百官家属,尚可背城一战。奈何轻弃社稷,委命于诸侯乎?”茅盾《子夜十八》他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怎么背城一战呢?” |
背驰 背道而驰 | bèichí bèidàoérchí | 这两个人的主张正相背驰。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 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背道而驰”。宋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其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宋·叶适《水心文集·别集》:“又变于俗而趋于利,故其势不得不背道而驰,则君子哀之可也。” |
背德 | bèidé | 背弃道德或恩德。违背世界的伦理。《国语·晋语三》已赖其地,而又爱其实,忘善而背德,虽我必击之。《汉书·文帝纪》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重以背德违言,摇荡疆埸。《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神福曰:“吾以一卒从吴王起事,今为大将,忍背德而顾妻子乎?”《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得濠而据其土,更欲害之,背德不祥。 |
背恩负义 背恩忘义 | bèiēnfùyì bèiēnwàngyì |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晋书 忠义传序》:“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陈书·陈宝应传》:“遂乃背恩负义,各立异图。”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背恩忘义之事。 |
背负 | bēifù | ①用脊背驮:背负着行李。②担负:背负重任。背负着人民的希望。③背弃。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
背公 | bèigōng | ①亦作"背弓"﹑"背公"。买卖中间人索取的外快。亦指受托购物时侵吞财物。《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于是御史交章论(贾)易谄事程颐,默受教戒,附下罔上,背公死党,乞早赐降黜。②同"背躬"。戏曲的旁白。 |
背晦 | bèihuì | 脑筋糊涂,作事悖谬。亦作“背会”。多指老年人。亦谓倒运。清·曹雪芹《 |
背惠 | bèihuì | 忘恩。《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加以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
背惠食言 | bèihuìshíyán | 忘恩失信。《周书·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
背剪 | bèijiǎn | 两手交叉于背。亦指将手放在背部捆绑起来。《水浒传第六九回》:“两个女头领,将董平捉住,用麻绳背剪绑了。”《西游记第五十回》:“原来这背心儿赛过绑缚手,霎时间,把他两个背剪手贴心綑了。”《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把两手背剪着,把身子一扭,那条柱子就离地歪在半边。”《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众人一面答应着,便把那班人腿上的绑绳鬆了,依然背剪着手。”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蔡大哥到底是男人家,还硬铮,一声不响,遭大家把他背剪起走了。” |
背井离乡 | bèijǐnglíxiāng | 这里的“井”是井田的意思。古代的土地时有阡有陌,划分成了井字形状,所以叫井田.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古制八家为一井,所以呢井字就引申为家乡,乡里的意思。背呢?就是背部,背对着你,所以就引申为背叛和离开的意思。元 马致远 《汉宫秋 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爹娘只生得我一人,从小寸步不离,何期今日死於他乡,早知左右是死,背井离乡,着甚么来?”《再生缘 第四五回》:“背井离乡随主出,可怜举目少亲人。” |
背疽 | bèijū | 泛指生于背部的有头疽。《说岳全传 第四十六回》我秦桧若忘了狼主恩德,不把宋朝天下送与狼主,后患背疽而死! |
背理 | bèilǐ | 与常理背道而驰。背理寸步难行。《汉书·贾谊传》:“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徧以疏举。”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清史稿·诚隐郡王允祉传》:“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
背盟 | bèiméng | 违背盟誓。《左传·襄公十八年》:“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万一齐异日背盟,杀汝质,伐汝国,车马从西至东,可直达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初,金人既背盟,复以葛王褒知归德府。同“渝盟yúméng”。 |
背盟败约 | bèiméngbàiyuē |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宋 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背逆 | bèinì | 背叛忤逆,或指钱币正反面图文不相对,有移位现象。明·唐顺之 |
背前面后 | bèiqiánmiànhòu | 指或当面或背后。《西游记第三十一回》这妖怪无礼,他敢背前面后骂我!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红楼梦第一一○回》:“如今只有他几个自己的人瞎张罗,背前面后的也抱怨。” |
背山起楼 | bèishānqǐlóu |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唐 李商隐《杂纂》上卷:“杀风景:花下晒裈,背山起楼。” |
背生芒刺 | bèishēngmángcì | 原义是背上扎了芒刺;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背生芒刺”。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
背时 | bèishí | 不合时宜。倒霉,运气不佳。《晋书 宣帝纪》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
背水一战 | bèishuǐyīzhàn | 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
背嵬 背峞 | bèiwéi | ①古代大将的亲随军。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韩)世忠还建康,乃置背嵬亲随军,皆鸷勇绝伦者。《宋史·岳飞传》:“既而兀朮果至,贵将游奕、(岳)云将背嵬战於城西。”②盾牌之一种。程大昌《演繁露·背嵬》引宋章渊《槁简赘笔》:“背嵬,即圆牌也。以皮为之,朱漆金花,焕耀炳日。” |
背嵬军 | bèiwéijūn |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韩世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捎马足,敌全装陷泥淖中,人马俱毙,遂擒托卜嘉。 |
背信弃义 | bèixìnqìyì |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多指朋友间出卖友谊。《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
背依 | bèiyī | 谓背靠屏风。依,通“扆”。《汉书·徐乐传》:“南面背依,摄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颜师古注:“依,读曰扆。”按,扆即户牖之间的屏风。《汉书 王莽传》今摄皇帝背依践祚,宜异于宰国之时,制作虽未毕已,宜进二子爵皆为公。 |
背义忘恩 | bèiyìwàng’ēn | 背弃道义,忘却恩德。那满朝文武,平日高官厚禄……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 |
背紫腰金 | bèizǐyāojīn | 指身穿紫袍、腰佩金饰、做大官。元·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指望你背紫腰金,怎知你不成器!” |
褙 | bèi | 把布或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褙。袼褙(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褙”读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