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 | tì | ①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②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
惕厉
| tìlì | 亦作“惕励”。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今虽已老,犹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任贤惕厉,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轨,庶绍祖宗之鸿绪。”宋 王禹偁《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公谨俭惕厉,卒以无咎。”明 梁辰鱼《浣纱记·游春》:“邇年以来,邦家多故,庙乏善策,外有强邻,正君子惕励之时。”清 魏源《简学斋诗集 序》:“乃今读其诗,清深肃括之际,常有忧勤惕厉之思。” |
惕然 | tìrán | ①惶恐貌。忧虑貌。《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探雀鷇kòu,鷇弱,反之。晏子闻之,不待时而入见景公,公汗出惕然。"汉 刘向《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齐,齐王闻之,惕然而恐。"唐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朕(宋高宗)获奉丕图,行将一统,每念多故,惕然于心。宋 陆游《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②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元王惕然而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
惕惕 | tìtì | 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忧劳。戒惧。《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秋分……惕惕如人将捕之。”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崧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汉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三国演义 第一百回》:“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聊斋志异 酒狂》家人劝之,不听。然心惕惕然,不敢复纵饮。《聊斋志异 小翠》王公夫妇,宠惜过于常情,然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痴。 |
惕息 | tìxī | ①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惕息不敢应。惕息承命。震怖惕息。军中惕息,莫敢犯令。《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注:“惕,惧也。息,喘息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唐 李绅《却到浙西 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也。”②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扬雄长杨赋:“(匈奴)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恃旧勋,每入朝,所在暴钞,至太原,云京以戎狄待之,虏畏不敢惕息。” |
裼 | tì I. | 婴儿的衣服。II. xī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的一部分:袒裼。 |
逷 | tì | 同“逖”。《尔雅·释诂上》:“逷,远也。”《说文·辵部》:“逖,远也。逷,古文逖。”《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钱穆《论语新解》:“孔子一生,车辙马迹环于中国,行止久速,无不得乎时中。而终老死于阙里。其处乡党,言行卧起,饮食衣着,一切以自守,可谓谨慎之至,不苟且、不卤莽之至。学者试取《庄子·逍遥游、人世间》与此对读,可见圣人之学养意境,至平实,至深细,较之庄生想像,逷乎远矣。”《聊斋志异 荷花三娘子》卿归我时,贫苦不自立,赖卿小阜,何忍遽言离逷?且卿又无邦族,他日儿不知母,亦一恨事。 |
屉 | tì | ①为盛放物品而设计的有箱盒的家具。抽屉。北周·庾信《镜赋》暂设装奁,还抽镜屉。笼屉。刚出屉的包子好吃。②鞍屉,马鞍垫子。《字汇》屉,鞍屉也。③窗棂;窗格子。《红楼梦》那窗上的纸,隔着屉子,渐渐的透进清光来。 |
屜 | tì | 同“屉”,现在一般写作“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