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體 身體;体夫(抬靈柩的人) | tǐ I. | ①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②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③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④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⑤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⑥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⑦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⑧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礼记·中庸》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⑨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⑩占卜时的兆象,结果。《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礼记·中庸》见乎蓍龟,动乎四体。II.参见tī。III. 参见lǚ。 |
体察 | tǐchá | ①体会省察;体验观察。实地考核;亲自考察。《杨家将 第六回》乞将(潘)仁美体察的实,复颁诏宣召,使(呼延)赞欣然从事,边陲之功,指日可收,则国家幸甚。②体贴照料。 |
体大思精 | tǐdàsījīng | 体:体制,规模;思:思虑;精:精密。指著作规模宏大,思虑精密。南朝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5回:“无不体大思精,兼营并举,规模式廓,气象万千。” |
体道 | tǐdào | 躬行正道。体悟大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集释:“体亦履也。”《庄子·知北游》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崔羣,体道履仁,外和内敏。”宋 李纲《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道君皇帝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履道”。 |
体度 | tǐdù | ①犹体制,格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疎朴,未为密緻耳。”《红楼梦第六五回》:“若论温柔和顺,(尤二姐)却较凤姐还有些体度。”②体格;身段。《平山冷燕第二回》:“(山黛)虽纔交十岁,而体度已如成人。”《天雨花第一回》:“修长体度端方态,当世英才真爱人。”③犹风度。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 徐幼文 、 张来仪 如乡士女,有质有情,而乏体度。” ④察考;体味揣度。《元章·户部十二·物价》:“由本路申户部,并要体度是实,保结申报。” |
体访 | tǐfǎng | 察访。《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九》时以金人南侵,朝命隔绝,盗贼踵起,乃遣朝臣分往诸路,体访官吏廉污,军民利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之吏及草莱之士可以助治者,具姓名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朕(金主完颜雍)巡幸所至,必令体访官吏臧否。 |
体丰怯热 | tǐfēngqièrè | 身体丰满怕热。《红楼梦》贾宝玉在看到薛宝钗时,无意间说了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句话让薛宝钗勃然大怒,因为她认为这句话带有贬义,尤其是将她比作历史上以肥胖著称的杨贵妃,这让她感到不悦。 |
体肤 | tǐfū | 身体和皮肤。亦指躯体。《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唐书·韩愈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贺敬之《雷锋之歌 五》:“阶级体肤的每一个毛孔--都寄托了你火一样的热爱。” |
体覆 | tǐfù | 审查。《元典章·吏部三·体覆山长》仍就呈按察司体覆施行。《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二》请自今,除水旱灾伤体覆,馀依旧例体察为宜。 |
体规画圆 | tǐguīhuàyuán | 犹言依样画葫芦。谓墨守成规,一味模仿。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明·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尚乌得谓之诗哉!” |
体国 | tǐguó | ①创建或治理国家。②体念国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帝(宋孝宗)以义当体国责之(刘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帝(宋理宗)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与合谋排摈之,且言(魏)了翁知兵体国,乃命出视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诸路监司、帅守,宜体国荐贤,毋徇权要。参见“公忠体国”。 |
体国经野 | tǐguójīngyě | 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 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晋书 文帝纪》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北周 庾信《贺新乐表》:“我太祖文皇帝,体国经野,设官分职。”《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夫体国经野,长世字氓,虽因革傥殊,驰张或异,至于旁求俊乂,爰逮侧微。唐 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其后数迁五德,君非一姓,体国经野,建邦设都。”清 邹容《革命军第三章》:“往往於兵连祸结之时,举国糜烂之日,建立弘猷,体国经野,以为人极。” |
体己钱 | tījǐqián | 私房钱。体己:①亲近的;贴身的:说说体己话,珍藏之物付与体己人。②个人私蓄的:体己钱,体己物。《红楼梦第39回》提到王熙凤挪用月钱去外面放贷,将自己的体己钱连同官中的月钱一起放出去赚利息,利钱一年不到就有上千两银子。③私自:来日宋江体己聊备小酌。 |
体量 | tǐliàng | ①禀性。《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羣臣劝即尊号,权不许"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刘孝标 注引 晋 傅畅《晋诸公赞》:"(满)奋体量清雅,有曾祖宠之风。"②气量;器度。《旧唐书·高瑀传》:"瑀性宽和,有体量,为官虽无赫赫之誉,所至皆理,尤得士心,论者美之。③"犹体谅。《醒世姻缘传 第六六回》:"狄希陈在外一边挣,一边说道:'二位哥体量我,到家就来。要扯了谎,就是个禽兽畜生!'"一本作"体谅"。④体察衡量;实地考察。《宋史·仁宗纪四》:"(嘉佑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丙戌,诏淮南、江、浙水灾,差官体量蠲税。"《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辛卯,诏提点京东路刑狱司体量石介存亡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欲乞于郊禋赦书内特行约束,凡官吏先被体量者,情非故犯,咸许自新。 |
体貌 | tǐmào | ①指体态容貌。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李周翰注:“言玉容貌美丽,能为几微(细微;细小)之词。” 晋张华 《博物志》卷六:“君才过人,而体貌躁,非女婿才。”一本作“体皃”。②指相待以礼。体貌大臣。《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髠为齐使於荆,还反,过薛,孟尝君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一本作“礼貌”。西汉·贾谊《治安策》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宋 苏轼《赐知永兴军韩缜三上表陈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朕体貌诸老,仪刑四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范)镇诚有罪,自可明正典刑。若其所失止在文字,当含容以全近臣体貌。清方苞《二贞妇传》:“家人重其义,故於其子亦体貌焉。” |
体气 | tǐqì | ①指诗文的体制格调。三国魏 曹丕《典论·论文》:“孔融 体气 |
体仁沐德 | tǐrénmùdé | 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体现了仁义道德的高尚品质。在《红楼梦》中,“体仁沐德”被用作匾额上的题字,出现在荣国府内。 |
体认 | tǐrèn | 指体察、认识,还包括认可、认同的意思。《朱子语类 卷六 仁义礼智等名义》将爱之理在自家心上自体认思量,便见得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虽已赈恤,犹虑州县奉行不虔,可令监司、守臣体认德意,多方拯救。厦门台商协会对大陆最新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充满体认。 |
体贴入妙 | tǐtiērùmiào | 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清·昭梿《啸亭杂录·檀栾卿》:“姿容艳丽,性格柔婉,所演剧甚多,俱能体贴入妙。” |
体贴入微 | tǐtiērùwēi | 体贴是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是说达到细微的程度。体贴入微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38回》:“'只要心平点,少看点利钱,那些贫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参见“入微”。 |
体无完肤 体无完皮 | tǐwúwánfū tǐwúwánpí | 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
体物 | tǐwù | ①生成万物。郑玄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孔颖达疏:"言鬼神之道生养万物无不周徧,而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②描述事物;摹状事物。王国维《人间词话八》:"美成(周邦彦)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
体物缘情 | tǐwùyuánqíng | 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宋·潘若同《郡阁雅言·李远》:“李远体物缘情,皆谓臻妙。” |
体性 | tǐxìng | ①性情;性格。跟他处事,可要懂得他的体性。②体悟真性。《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
体恤 | tǐxù | 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冰心《寄小读者一》:“这一层是要请你们体恤怜悯的。” |
体恤入微 | tǐxùrùwēi | 解释同“体贴入微”。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
体要 | tǐyào | ①切实而简要。《尚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孔颖达疏:“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尚其体实要约。”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露布》:“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②大体;纲要。荀悦《纪·后序》:“於是乃作考旧,通达体要,以述纪。”宋 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清 方苞 《汉书·霍光传 后》:“班史义法,视子长少漫矣,然尚能识其体要。”③体统;体制。《宋书·沉攸之传》:“(攸之)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清 顾炎武《日知录·三辅黄图》:“以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臺殿为目,甚得体要。”④谓领悟要旨。全局要领。晋 葛洪《抱朴子·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唐 柳宗元《梓人传》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
体胤 | tǐyìn | 亲生的后代。《隋书·房陵王勇传》:“云定兴女,在外私合而生,想此由来,何必是其体胤!”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女曰:‘三年后四月八日,君当泛舟南岛,还君体胤。’”《聊斋志异 小梅》所挚族人,共噪儿非慕贞体胤,女亦不置辨。 |
体资 | tǐzī | 天性;禀赋。东汉 蔡邕《太尉杨公碑》:“公体资明哲,长於知见。”《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北史·房彦谦传》:“体资文雅,深达政务,有识者咸以远大许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