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 | tāo | ①弥漫,充满:滔天。滔滔。②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
滔滔 | tāotāo | ①大水奔流貌。毛泽东《沁园春 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张友慈《五十年追忆之长联》滔滔潮流流淌故黄细脉。②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③盛大;普遍。④和暖;和乐。 |
滔滔不断 | tāotāobùduàn |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安老先生)将作了个破题儿,又早被姑娘接过话来,滔滔不断的一套,把他四位凑起来二百多周儿、商量了将及一年的一个透鲜的招儿,说了个隔肠如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九回:我一心只想翡翠镯子,那知青钿妹妹同他们谈论算法,滔滔不断,再也说不完。 |
滔滔不竭 | tāotāobùjié |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滔滔不尽 | tāotāobùjìn |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同“滔滔不竭”。《清史稿 傅山传》:“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 |
滔滔不绝 | tāotāobùjué |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斡离不得汪豹献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滔滔不绝,把十万大兵尽数渡了黄河。 |
滔滔汩汩 | tāotāogǔgǔ | 水涌流貌。多比喻说话连续不断。清 戴名世《与刘大山书》:“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才把那张金凤的一段始末因由合那媒人怎么硬作……从头至尾,抹角转湾,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叶圣陶《四三集·一桶水》:“大家一听到提起火烧的事,言语好像开了水闸,滔滔汩汩泻个不歇。” |
滔滔滚滚 | tāotāogǔngǔn | ①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说话连续不断。②喻声势浩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他便把他父亲怎的半生攻苦,才得了个榜下知县……一五一十、从头至尾、本本源源、滔滔滚滚的对那女子哭诉了一遍。”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 |
滔天 | tāotiān | ①指弥漫无际;形容水势极大。《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晋 郭璞《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明 何景明《延津歌送韩令》:“黄河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陈毅《题》诗:“长城如龙走,大河水滔天。”②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汉书·王莽传赞》:“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晋书 文帝纪》“暨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钦、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蝥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晋书·愍帝纪论》:“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举,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云。”“股肱非挑战之秋,刘(聪)石(勒)有滔天之势。”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戮不世之渠凶,歼滔天之巨寇。”宋·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参见“祸乱滔天”。 |
滔天大罪 | tāotiāndàzuì | 形容罪恶极大。你犯下了如此滔天大罪,将难逃法律的严厉制裁。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两种错误,都是滔天大罪的性质,都是和敌人汉奸毫无区别的,你们必须纠正这些错误。” |
滔天之罪 | tāotiānzhīzuì | 形容罪恶极大。宋 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明 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内贪淫欲,滔天之罪,理合法更凌迟。 |
滔天罪行 | tāotiānzuìxíng |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 |
韬 | tāo | ①(弓或剑的)套子。《庄子·知北游》解其天韬,堕其天帙。② 隐藏,隐蔽: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庄子·天地》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晋书 愍帝纪》金德韬华,颠沛共推于怀愍。《聊斋志异 陈锡九》亲迎有日,女始知,遂泣不食,以被韬面,气如游丝。 |
韬戈卷甲 | tāogējuànjiǎ | 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旧唐书·陈少游传》:“韬戈卷甲,伫候指挥。” |
韬戈偃武 | tāogēyǎnwǔ | 指收藏兵器,停止武备,以修文治。《隋书·炀帝纪上》:“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 |
韬光晦迹 | tāoguānghuìjì |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
韬光敛彩 | tāoguāngliǎncǎi | 收敛光采。比喻隐匿才华,无声无息。明·宋濂《史处士墓碑文》:“自是益韬光敛彩,系情山水间。” |
韬光敛迹 | tāoguāngliǎnjì | 解释同“韬光晦迹”。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
韬光灭迹 | tāoguāngmièjì |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
韬光俟奋 | tāoguāngsìfèn | 谓掩藏才智,待时奋起。《晋书·慕容垂载记》:“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 |
韬光养晦 | tāoguāngyǎnghuì | 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説,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韜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
韬光隐晦 | tāoguāngyǐnhuì | 解释同“韬光养晦”。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
韬光隐迹 | tāoguāngyǐnjì | 解释同“韬光晦迹”。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
韬光用晦 | tāoguāngyònghuì | 解释同“韬光养晦”。唐·黄滔《知白守黑赋》:“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 |
韬光韫玉 | tāoguāngyùnyù | 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彻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
韬晦待时 | tāohuìdàishí |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七章:“‘唾面自干,韬晦待时’,古人尚且难免,又何况我钱谦益!” |
韬晦之计 | tāohuìzhījì | 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
韬戢 | tāojí | 收藏;敛藏。前蜀 杜光庭罗天普告词:“五兵韜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韜戢干戈。”明 李东阳《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韜戢,卜居山中。” |
韬迹隐智 | tāojìyǐnzhì |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
韬略 | tāolüè | 韬略本指《六韬》《三略》,均为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明 冯梦龙 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此人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四》(曹璨)习知韬略,虽无攻战之效,然累历边任,领禁卫十馀年,善抚士卒。 |
韬神晦迹 | tāoshénhuìjì | 谓隐藏踪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冲天。” |
韬声匿迹 | tāoshēngnìjì | 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
韬形灭影 | tāoxíngmièyǐng | 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北齐·刘昼《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
韬曜含光 | tāoyàohánguāng | 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明·何景明《七述》:“出则施声教,款遐荒,臻盛美,流休详;处则韫椟深藏,韬曜含光。” |
慆 | tāo | ①喜悦:“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上有耽乐慆逸之渐,下无协恭和衷之风。②怠惰:“慆慢天命。”③怀疑:“天命不慆久矣。”④消逝:“今我不乐,日月其慆。”⑤贪。⑥古通“韬”,隐藏。 |
慆慢 | tāomàn | 怠慢;怠惰。《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违贰不协,慆慢天命。 |
慆慆 | tāotāo | 指长久,纷乱不息貌。《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郑玄笺:“慆慆,言久也。”《文选·班固》:“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陨身乎世祸。” 李善注引曹大家曰:“慆慆,乱貌。”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
慆淫 | tāoyín | 享乐过度;怠慢放纵。《尚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蔡沉《集传》:“慆,慢也。慆淫,指逸乐言。”《国语·鲁语下》:“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韦昭注:“慆,慢也。”明 颜志邦<颜氏家训>序:“教之以善,犹惧弗率,况导之以不轨不物,俾惟慆淫是即,其何善之有?”章炳麟《释戴》:“輓世或盗其言,以崇饰慆淫。” |
槄 | tāo | 古书上说的类似楸的一种树。《礼记 学记》夏楚jiǎchǔ二物,收其威也。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