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 | tǎng | 身体(亦指器具、车辆)横倒:躺在床上。躺椅。躺柜。 |
淌 | tǎng I. | 流下:淌水。淌汗。淌眼泪。II. chǎng水起波纹:淌游(水流动泛起波纹的样子)。 |
帑 | tǎng I. | 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军中既得利益集团坚决不给老大面子,大笔公帑打了水漂。帑藏(zàng)(指国库)。府帑(府库里的钱财)。重(zhòng )帑(大量的钱财)。《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明史 卷十四 宪宗二》停岁办物料,免税粮,发帑转粟。开纳米事例振之。《红楼梦 第四回》……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聊斋志异 宫梦弼》若窖金而以为富,财大帑数千万,何不可指为我有哉?愚已! II.nú① 古同“孥”,儿女。参见“妻帑”。②鸟尾:鸟帑。 |
帑藏 帑臧 | tǎngcáng | ①国库。《汉书·王莽传下》:“长乐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準帑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后汉书·杨秉传》:“帑臧空虚,浮食者众。”《晋书·苻坚载记上》:“盗贼止息,请託路絶,田畴修闢,帑藏充盈。”《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既而君侈民劳,将骄卒堕,帑藏空竭,折衄师徒。《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仓库流衍于里閭,职贡委输于帑藏。”《明史·陈俊传》:“时州县残破,帑藏殫虚。”章炳麟《訄书·官统下》:“是故革故之政,相材而授之职,自治官、法吏、军帅、专对之使、帑臧之守,起自卒吏,上至乎上卿。”《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遭天下旱,边方有警,民食不足,而帑藏殷积。《资治通鉴 魏纪九》王凌、丘俭相继诛灭,(诸葛)诞内不自安,乃倾帑藏振施,曲赦有罪以收众心,畜养扬州轻侠数千人以为死士。《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杨钊杨国忠)屡奏帑藏充,古今罕俦,故上(玄宗李隆基)帅群臣观之,赐钊紫衣金鱼以赏之。②指钱币、财产。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有富人子自童亡外,既长行乞过家而不识也。其父识引之,子復家,授以帑藏,退不敢当。” |
帑金 | tǎngjīn | 钱币。多指国库所藏。《花月痕第四六回》朝廷命将出师,不惜捐万万帑金,为民除害… |
帑廪 | tǎnglǐn | 国库与粮仓。帑廪空虚。《旧唐书·卢杞传》:"度支使杜佑计诸道用军月费一百馀万贯,京师帑廪不支数月。"《新五代史·杨邠传》:"邠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癸酉,诏曰:“比司帑廪者多收羡馀以为课绩,益出纳之际,有所重轻,此可责而不可奖也。宜令有司严加戒励,无使复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伏(包拯)见祖宗以来,当帑廪丰盈,用度充足之际,尚乃精选计臣如陈恕、魏羽辈用之,其馀亦尽一时之选。 |
帑项 | tǎngxiàng | 国库里的钱财;款项。《镜花缘第三五回》:“主上如此办理,既不虚糜帑项,又安众民之心。”清 林则徐《尖沙嘴官涌添建炮台折》:“第国家经费有常,仍不敢请动帑项。” |
帑庾 | tǎngyǔ | ①储藏钱财、粮食的仓库。《旧唐书·裴玢传》玢敝衣粝食,不交权幸,帑庾咸实,郡邑以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余)玠死,其子如孙,一空帑庾之积而东。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 卷二》兵戈洊起,帑庾多虚,凡列土疆,悉重征税。②指钱粮。宋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秦再雄》不增一兵,不费帑庾,而边境妥安。 |
倘 | tǎng I. | 假使,如果:倘或。倘若。倘使。倘然。或者。南朝梁·江淹《别赋》傥有华阴上土,服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II.cháng同“徜”。 |
倘荷不弃 | tǎnghébùqì | 倘:表示假设,意为“如果”或“假如”。荷:敬辞,指“承受恩惠”或“承蒙”,常用于旧时客套话中,表达对对方的感激或尊重。不弃:即“不嫌弃”或“不遗弃”,表示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或自己的请求。《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
倘然 | tǎngrán | ①惊疑貌。《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贄然立。”成玄英疏:“倘,惊疑貌。”②悠闲貌;自然貌。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疏野》:“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三》:“气不载理,只随寿命聚散,倘然而生,溘然而死。”③倘若,假如。《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倘然当官告理,且不顾他声名不妙,谁奈烦与他调唇弄舌!”《老残游记 第三回》:“因为已是九月底天气,虽十分和暖,倘然西北风一起,立刻就要穿棉了。”《惨世界 第九回》:“限你十天,倘然过了这十天,还是没有,就要按着不敬官长的律例,办你的罪名。” |
傥儻 | tǎng | ①同“倘I.”假使,如果。《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傥语一事,必得事衷。《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傥良守教耕,淳民载酒,有兹督课,议以赏擢。②倜傥:见“倜”。③失意:“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庄子·天地》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庄子·山木》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④或者。《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虽因革傥殊,驰张或异,至于旁求俊乂,爰逮侧微,用适和羹,是隆大厦。”“而口柔之辞,儻闻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隐於具僚。”参见“倘或”。宋 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傥见之欤?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⑤偶然,意外地。欧阳修《新唐书》况荣宠贵盛,傥来物也,可恃以凌人乎。又如:傥来(意外得来);傥然(偶然;侥幸)。⑥通“谠”,直言义。“不傥”是不直接说出的意思。《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觭见之也。 |
傥或 | tǎnghuò | ①或许;恐怕。《后汉书·李固传》:“臣所以敢陈愚瞽,冒昧自闻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觉悟陛下。”②假若。唐 柳宗元《梓人传》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乱军贼党,儻或掳了 鶯鶯,怎的备?”元 李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陈云)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儻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儻或为利营私,徇情欺主,明正国法,幽服冥诛。” |
傥来 | tǎnglái | ①意外得来,偶然得到。《庄子·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成玄英疏:“傥者,意外忽来者耳。”《晋书·王坦之传》:“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有!’”唐 张九龄《南还湘水言怀》诗:“归去田园老,傥来轩冕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梦公主》:“生得意自诩,告以秋捷,意主必喜。女愀然曰:‘乌用是傥来者为!无足荣辱,止折人寿数耳。’” ②自来。宋 王安石《游章义寺》诗:“阴岭有佳客,傥来不须招。” |
傥来之物 | tǎngláizhīwù | 本指意外得到的东西。语本《庄子.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后喻不应得而得或非本分所应得的东西。亦作“倘来之物”。《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太宗十子李慎的女儿李楚媛)曰:“富贵傥来之物,可足骄人!”《聊斋志异 王桂庵》妾家仅可自给,然傥来物颇不贵视之。 |
傥然 | tǎngrán | ①怅然自失貌。《庄子·田子方》:“子方出,文侯儻然终日不言。”成玄英疏:“儻然,自失之貌。闻谈顺子之德,儻然靡据,自然失所谓,故终日不言。”②漠然,无思虑貌。《庄子·天地》:“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儻然不受。”成玄英疏:“儻是无心之貌。”三国魏 嵇康《释私论》:“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庆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儻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③恍忽貌。明张煌言《赠陈文生侍郎返命闽峤诗之一》:“倡予还和汝,天梦儻然醒。” 清 吴伟业《柳敬亭传》:“於是听者儻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④倘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岂求备礼乎?”明 汤显祖《牡丹亭·训女》:“(老旦)相公休焦,儻然招得好女婿,与儿子一般。”《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如若有本钱的,他拼这账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儻然是箇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絶了咽喉之气。”⑤偶然;侥幸。宋 王安石《谢孙龙图启》:“伏念某蕞尔之材,儻然而仕,进有官谤,未尝不忧;退无私田,可以自处。” |
镋 | tǎng | 古代一种与叉相似的兵器。古兵器。亦称镋钯、镋叉。为半月形或当中有枪尖,两边出翅,略似叉。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镋手,每名明盔一顶,甲一副,…镋一把。 |
爣 | tǎng | 爣阆láng:宽敞明亮,如“鸿爌炾以爣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