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n

①寻求:探求。探讨。探索。探试。勘探。试探。钻探。探幽访胜。探本穷源。②侦察打听:探问。探听。探询。探查。探察。③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④访问,看望:探望。探亲。探监。⑤头或上体伸出,手伸入:探身。探头探脑。探囊取物。

探本穷源

tànběnqióngyuán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来可以扩扩眼界,长长见识。二来也可以把这工艺一项探本穷源。”

探筹

tànchóu

见“探筹投鉤”。

探筹投鉤

tànchóutóugōu

犹今言抽签。《荀子·君道》:“探筹投鉤者,所以为公也。”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曰:“探筹,剡竹为书,令人探取,盖如今之掣籤。” 清 顾炎武《日知录·选补》:“又不择其人之材,而以探筹投鉤为选用之法。”亦省作“探筹”、“探鉤”。《后汉书·胡广传》:“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探筹,以神定选。” 北齐 刘昼《新论·去情》:“使信士分财,不如投策探鉤。” 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小事尚然,岂有伉儷之大,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而发端之始,乃以探筹抓鬮之法行之乎?”

探春

tànchūn

①早春郊游。唐宋风俗,都城士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灯后争先至郊外宴游,叫探春。唐 孟郊《长安早春诗》:“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仕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於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宋 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宋 李元膺《洞仙歌词 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宋 周邦彦《瑞龙吟·大石词》:“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明 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徐天全雪湖赏梅云:‘梅开催雪雪催梅,梅雪催人举酒杯。折取琼枝插船上,满城知是探春回。’”清 钱谦益《迎春日偕河东君泛舟东郊作诗》:“罨画山城画舫开,春人春日探春来。”②明代贡茶名。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供御茶》:“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採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③花名。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初夏开花,黄色。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唐花》:“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诸花。”④词牌名。《词谱卷三二》:“探春慢,或作探春,无‘慢’字。”

探竿影草

tàn’gānyǐngcǎo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探观止矣

tàn‘guānzhǐyǐ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探看

tàn’kān

tàn‘kàn

①慰问、看望。探看病人。②察视,查看。半天,他也没探看出什么。唐 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探口而出

tàn’kǒuérchū

犹言脱口而出。

探骊得珠

tànlídézhū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清 陈其元《庸闲窄笔记 蒋振生书法论》:“如探骊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我一定说实话,你老兄一开头就探骊得珠了。”

探囊

tànnáng

①到袋中摸取。喻偷窃;剽窃。语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篋探囊发匱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全写则揭篋,傍采则探囊。” 唐 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诗书资破冢,法制困探囊。”参见“探囊胠篋”。 ②喻事情轻而易举。唐 杜牧《郡斋独酌诗》:“谓言大义小不义,取易卷席如探囊。”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桓帝》:“卖官之令行,则富者探囊而得。”清 姚鼐《戏赠宏夫兄诗》:“鬢华揽镜增霜雪,胸智探囊有甲兵。”③解囊相助。宋 苏轼《西新桥 诗》:“探囊赖故侯,寳钱出金闺。”

探囊胠箧

tànnángqūqiè

亦胠箧探囊。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胠,指从旁边撬开,箧,小箱子,藏物之具。《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探囊取物

tànnángqǔwù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梁斌《播火记》十二:点小事,如探囊取物。

探汤

tàntāng

①探试沸水。喻炙热。《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唐 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诗》:“探汤汲阴井,煬灶开重扉。”②探试沸水。形容戒惧。《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张衡《同声歌》:“情好新交接,恐懔若探汤。”晋 傅玄《和班氏诗》:“秋胡 见此妇,惕然怀探汤。”③探试沸水。比喻艰难痛苦之境。前蜀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中原初纵燎,下国竟探汤。盗据三秦 地,兵缠八水乡。”

探汤蹈火

tàntāngdǎohuǒ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不怕任何艰险。《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参见“赴汤蹈火”。

探取

tànqǔ

①试探。《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者。谓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 茅盾《子夜八》:“她以为父亲是要利用刘玉英来探取老赵的秘密。”②预支。《晋书·愍怀太子遹传》:“东宫旧制,月请钱五十万,备於众用,太子恒探取二月,以供嬖宠。”《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探取,预取也。”③摸取。 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人日》:“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蠒。馅中置帋签或削木书官品,人自探取,以卜异时官品高下。”《宋史·李迪传》:“对曰:‘臣向在陕西,以方寸小册书兵粮数备调发,今犹置佩囊中。’帝令自探取,目黄门取纸笔,具疏某处当留兵若干,餘悉赴塞下。” 清 李渔《蜃中楼·义举》:“良朋意气真豪放,肯把身投巨浪,直待要探取驪珠返故乡。”④探问。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出》:“因甚家中闹声沸……到堂前探取,免心下多虑。” 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多不到半月十朝,亲家母又来探取。他道女孩儿不曾到家,惊的俺母亲进退无措。”

探汤

tàntāng

①探试沸水。喻炙热。《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唐 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诗》:“探汤汲阴井,煬灶开重扉。”②探试沸水。形容戒惧。《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张衡《同声歌》:“情好新交接,恐懔若探汤。” 晋 傅玄《和班氏诗》:“秋胡 见此妇,惕然怀探汤。”③探试沸水。比喻艰难痛苦之境。 前蜀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中原初纵燎,下国竟探汤。盗据三秦地,兵缠八水乡。”

探头缩脑

tàntóusuōnǎo

小心胆怯张望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到了园中,果然阴气逼人。贾赦还扎挣前走,跟的人都探头缩脑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回:“正在说话间,只见那边有一道人探头缩脑。”

探头探脑

tàntóutànnǎo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一个长挂脸的小个子男子在外屋的门外探头探脑。”

探丸借客

tànwánjièkè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

探幽索隐

tànyōusuǒyǐn

解释同“探赜索隐”。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至于探幽索隐之士,则无所取材。”

探赜钩深

tànzégōushēn

探索幽隐,求取深意。语本《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汉·赵壹《非草书》:“探赜钩深,幽赞神明,鉴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探赜索隐

tànzésuǒyǐn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邵)雍受《易》于李之才,探赜索隐,衍伏羲无天之旨,著书十万馀言。

tàn

①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木炭。炭素。炭笔。炭画。②像炭的东西:山楂炭。③煤:石炭。焦炭。泥炭。

炭敬tànjìng

旧时外官在冬季馈赠京官的银钱。多作贿赂用。中国现在记》第二回:“单靠着几两银子的冰敬、炭敬、门生贽见,一年到头开销还不够,那里能够多馀钱呢?”参见“冰敬”。

tàn

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臭无味的固体。无定形碳有焦炭,木炭等,晶体碳有金刚石和石墨。冶铁和炼钢都需要焦炭。在工业上和医药上,碳和它的化合物用途极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