挞 | tà | 用鞭棍等打人,督促:鞭挞。大张挞伐(a.使用武力大规模征讨;b.指对人进行声讨或攻击)。挞伐:原指迅速讨伐,大张挞伐来泛指征讨。《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公孙丑上》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资治通鉴 晋纪五》初,孙秀尝为小吏,事黄门郎潘岳,岳屡挞之。《资治通鉴 随纪三》文林郎杨孝政上书谏曰:“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训诲,不宜废黜。”上(隋文帝)怒,挞其胸。宋 吕蒙正《命运赋》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聊斋志异 三生》群鬼乱挞之,痛极而窜于野。《聊斋志异 章阿端》以前生失耳环,挞婢,婢自缢死,此案未结,以故迟留。 |
挞楚 | tàchǔ | ①鞭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逾四五年,体修伟。甚畏挞楚,见鞭则惧而逸。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妾杖击贼》:“嫂击贼若豚犬,顾奈何俛首受挞楚?”《聊斋志异 张诚》使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②引申为欺凌。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况吾中国,亦为孤儿,人得而挞楚鱼肉之。” |
挞伐 | tàfá | 原指迅速讨伐,后来泛指征讨。《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袁可立《奏毛帅屡获奇捷疏》:“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 |
挞击 | tàjī | 鞭打。《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有衺恶者,三让而罚” 郑玄注:“罚谓挞击之也。”《汉书·吾丘寿王传》:“其后,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 |
挞辱 | tàrǔ | 鞭打侮辱。《晋书·潘岳传》:“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杨光远)常遭有势者挞辱,略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杨光远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 《聊斋志异 单道士》公子不能强,而心怒之,阴与仆辈谋挞辱之。 |
闼闥 | tà | 门,小门:排闼直入(推开门就进去)。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披绣闥,俯雕甍。”《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乃率其党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户下。《聊斋志异 巧娘》筹念间,一妇人排闼入。《聊斋志异 武孝廉》三餐后,掩闼早眠,并不问良人夜宿何所。参见“排闼”。 |
沓遝 | tà I. | ①多,重复:沓沓(a.话多;b.弛缓;c.疾行)。纷至沓来。嘉瑞沓臻。参见“杂沓”。②水翻腾沸涌:“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③合:天与地沓。《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切皆铜沓,黄金涂。《聊斋志异 西湖主》茂林中隐有殿阁,谓是兰若。近临之,粉垣围沓,溪水横流。④ 贪,黩:沓贪。沓吏。⑤相及:杂遝(行人很多,拥挤杂乱)。唐 杜甫 《丽人行》:“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径路一开,来者杂遝,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聊斋志异 荞中怪》麦既登仓,禾䕸杂遝,翁命收积为垛,而亲登践实之,高至数尺。II.dá 量词,用于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薄的东西:一沓儿纸。一沓子。 |
沓冈复岭 遝冈复岭 | tàgāngfùlǐng | 谓冈峦重沓。 |
沓来麕至 | tàláiyǒuzhì | 解释同“沓来踵至”。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至难至险之现象,沓来麕至。” |
沓来踵至 | tàláizhǒngzhì | 指纷纷到来。亦作“踏来麕至”。清 林则徐《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倘敢抗违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或用火烧,务使创巨痛深,始免沓来踵至。”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至难至险之现象,踏来麕至。 |
沓沓 | tàtà | ①语多貌。《诗·大雅·荡》“如沸如羹” 郑玄 笺:“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之方熟。”②重重迭迭。 唐 张循之《巫山高诗》:“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沓沓,一本作“ 合沓 ”。③疾行貌。《汉书·礼乐志》:“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颜师古注:“沓沓,疾行也。” 宋 洪迈《夷坚乙志·全师秽迹》:“见大神持戈戟幡旗,沓沓而入。”④形容声音嘈杂。《太平广记 卷四九○》引 唐 无名氏《东阳夜怪录》:“俄则沓沓然若数人联步而至者。” 清 张岱《陶庵梦忆·金山竞渡》:“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⑤拖沓疲沓。《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
沓嶂 | tàzhànɡ | 层层叠起的峰峦。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蹋 | tà | ①踏:“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②踢:“穿域蹋鞠”(“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
蹋蹴 | tàcù | 蹋:踢;蹴:球。即踢球。《聊斋志异 小翠》第善谑,刺布作圆,蹋蹴为笑。 |
榻 | tà | ①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亦泛指床。竹榻。藤榻。卧榻。下榻(客人住宿)。《聊斋志异 孙生》初人门,为穷袴,多其带,浑身纠缠甚密,拒男子不与共榻。床头常设锥管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②睡。《镜花缘》舍间离此不远,何不草榻一宵? |
阘 | tà | 小户,引申为卑下:阘茸(“茸”,小草。喻地位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阘懦。 |
阘非 | tàfēi | 传说中的怪物。《山海经·海内北经》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 |
阘茸 阘冗 | tàróng | 阘:庸碌,鄙下。茸,鹿茸,细毛。阘茸合起来,是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也可作名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二》伾尤阘茸,专以纳贿为事,作大匮贮金帛,夫妇寝其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安焘资材阘茸,器识暗昧,旧位且非所据,况可冠洪枢、颛兵柄!《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章惇秉政以来,所引皆阘茸小人,专恣弄权,日甚一日。《聊斋志异 颜氏》以男子阘茸,不能自立,负气自为之。《聊斋志异 梅女》展(孝廉)惑于浸润,礼稍懈。女觉之,谓封(云亭)曰:“岳家不可久居;凡久居者,尽阘茸也。及今未大决裂,宜速归。”《聊斋志异 贾奉雉》贾戏于落卷中,集其阘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俟其来而示之。 |
䌈 | tà | 以索罥物。《通鉴》中宗嗣圣十三年,契丹营州,飞索以䌈麻仁节,生获之。《集览》䌈,以索罥物也。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䌈索。公益妄之,怒不容辨,命左右者飞索以䌈。 |
譶 | tà | 说话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