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 tà I. | ①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踏雪。踏月。践踏。糟踏。脚踏实地。②亲自到现场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访。II.tā落下。下垂。 |
踏步不前 | tàbùbùqián | 在原地踏步,没有前进。比喻事情没有进展。我们不能总是这样踏步不前。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三章:“你们以为武汉在望,唾手可得,为什么我们倒在这儿踏步不前?” |
踏蹴 | tàcù | 亦作“踏蹙”。亦作“蹋蹴”。亦作“蹋踧”。践踏;踩踏。《聊斋志异 双灯》一夕,魏(运旺)独卧酒楼上,忽闻楼下踏蹴声。 |
踏翠 | tàcuì | 亦作“蹋翠”。犹踏花。唐 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诗》:“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西游记第六五回》:“师徒们也自寻芳踏翠,缓随马步。”参见“踏花”。 |
踏罡布斗 踏罡步斗 | tàgāngbùdòu | 又称禹步,是一种道教法术中的步法,主要用于召遣神灵。《水浒传 第八十九回》公孙胜在阵中仗剑作法,踏罡布斗,敕起五雷。 |
踏歌 | tàgē | 传统的群众歌舞形式。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同的特征是集体性,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或搭肩,上身动作不多,主要是脚下的舞步变化,边歌边舞。唐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踏故习常 | tàgùxícháng | 谓因袭守旧,安于现状。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而吾民族思想之固执,终以沿承因袭,踏故习常,不识不知,安之若命。” |
踏花 | tàhuā | 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踏青,游春。佛经故事:昔有南窟仙人,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北窟仙人处取火。北窟仙人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
踏弩 | tànǔ | 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宋 吴自牧《梦粱录·社会》:“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水浒传第二三回》:“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 |
踏破铁鞋 | tàpòtiěxié | 比喻为找某种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曹靖华《飞花集 叹往昔 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各种工具书,宁可备而不用,比临时手忙脚乱、踏破铁鞋,得不到恰当解决。” |
踏青 | tàqīng | 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观赏春景。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 |
踏踏实实 | tàtàshíshí | 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四章:“咱心里踏踏实实,胆正着哩。”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这现在可是踏踏实实再无可疑,别样不说,那一千两银子总是真的。” |
踏雪 | tàxuě | 行走在雪地上。踏雪寻梅。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
踏雪寻梅 | tàxuěxúnméi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七》:“或曰:‘相国(指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明 程羽文《诗本事·诗思》:“孟浩然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后因以“踏雪寻梅”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二折》:“为不学乘桴浮海鴟夷子,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知你许久不曾进里边看桂姐,今日趁着天气落雪,只当孟浩然踏雪寻梅,咱望他望去。”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县考的杂碎》:“‘风兜’是一种呢制的风帽,普通多用红色呢,下连肩背,前面包住两颊下巴,仿佛古人踏雪寻梅的高士所戴的那样。” |
踏逐 | tàzhú | ①寻访;觅求。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生)你与我出街坊上寻个便当人,待我寄一封书家去则个。(末)男女专当小心踏逐。"②宋元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名目。由大臣访问人材,荐请朝廷辟召。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之三:"故人刘格,字道纯 ……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于是不得已而用其平日之所信,故有踏逐、申差之目。《宋史·选举志六》:"且选才荐能而谓之踏逐,非雅名也。况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岂为通术?" |
拓 | tà I. | 拓印。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蒙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涂上墨,显出文字图像来。《隋书·经籍志》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如:拓工(拓印的工艺);拓手(摹印石碑上文字、图画的技艺);拓本(拓片装订成的本子);拓印(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拓墨(拓取用的墨)《隋书·经籍志》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II. 参见tuò。III. zhí古同“摭”,拾取。 |
嗒 | tà I. | 形容懊丧的样子。嗒然若丧。《聊斋志异 张诚》诚自塾中来,见兄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 以情告。II. dā 是象声词,模拟马蹄或机枪的声音,马蹄嗒嗒响;机枪嗒嗒地响着。 |
嗒然 | tàrán | 形容懊丧的神情。心境空虚、物我两忘的样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参见“嗒焉若丧”。朱自清《白采》:“他已经搬到附近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只好嗒然而归。” |
嗒丧 | tàsàng | 失意,丧气:嗒丧而归。《聊斋志异 叶生》(叶)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
嗒焉若丧 嗒然自丧 嗒然若丧 | tàyānruòsàng tàránzìsàng tàránruòsàng | 嗒焉:沮丧的样子,原指形神解体,物我皆失,后多形容懊丧的神情。失魂落魄的样子。《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答然似丧其耦。”答,同“嗒”。《聊斋志异 马介甫》少间,药力渐消,嗒焉若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女入室痴坐,嗒焉若丧,终日不食,扫榻遽寝。《聊斋志异 扬大洪》不觉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梁羽生《牧野流星》第五十四回:欧阳业在他挟持之下,状似木鸡,嗒然若丧。 |
鞳 | tà | 钟鼓声。镗鞳:象声词,钟鼓声。“音锵锵以镗鞳。”参见“鞺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