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 suí I. | ①中国朝代名:隋代。因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为“忽走忽停(不稳定)”,于是杨坚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②姓。II.duò ①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既祭,则藏其隋”。②古同“堕”,垂落。 |
隋堤 | suídī | 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唐 韩琮《杨柳枝诗》:“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东风。”宋 苏轼《江城子词》:“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宋 周邦彦《兰陵王 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宋 卢祖皋《宴清都 初春》:“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清 李渔《怜香伴·婚始》:“翩翩之子归,正桃夭节候,红满隋堤。” |
隋何 | suíhé | 汉初著名说客,为刘邦成功策反大将英布。刘邦彭城之败后,派隋何说降九江王英布归汉。《水浒传第二四回》干娘,你端的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
隋和 | suíhé | 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隋和之珍也。”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隋和,向炯烛而背白日也。”宋 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和。”《水浒传第一○八回》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隋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达九重。参见“随珠和璧”。 |
隋侯之珠 | suíhóuzhīzhū | 比喻珍贵的物品。《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秦 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随”指“隋侯之珠”。) |
隋珠和璧 | suízhūhébì | 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元·吴亮《劝忍百箴》:“隋珠和璧,蒟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明·何景明《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学歌》:“隋珠和璧世珍重,眼前点毁终难动。” |
隋珠弹雀 | suízhūtánquè | 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犬彘何须辱剑铓?隋珠弹雀总堪伤! |
随隨 | suí | ①跟着;追求: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随喜。随波逐流。随行(hāng)就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②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宜。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庄子·列御寇》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唐 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笑林广记 中人》答曰:“随你穷人家,经了媒人口,就都发迹了。”③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④像:他长得随他父亲。⑤姓。 |
随波逐流 | suíbōzhúliú | 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含贬义。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随波逐流”。 |
随才器使 随才授任 | Suícáiqìshǐ Suícáishòuyòng | 根据长处,安排适当的工作。明·施耐庵《水浒传 第七十一回》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於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八十五篇》宋璟随才授任,使百官各司其职。 |
随车 | suíchē | 追车。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
随车致雨 | suíchēzhìyǔ | 指时雨跟着车子而降,用来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吴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甘雨随车,云低轻重之盖;还珠合浦,波含远近之星。”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况草木知名,久企祥云过岭;而父老观化,弥殷甘雨随车。” |
随方 | suífāng | 依据情势。《南史·恩倖传论》:“若夫竭忠尽节,仕子恒图,随方致用,明君盛,旧非本旧,因新以成旧者也。”《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高)岳更筑土山,昼夜攻之,(王)思政随方拒守,夺其土山,置楼堞以助防守。《新唐书·张献诚传》:“献诚喜功名,为政宽裕,有机略,随方制变,而简廉不逮於文。”《明史·耿炳文传》:“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 |
随分 | suífēn | ①依据本性;按照本分。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鎔裁》:“谓繁与略,随分所好。”周振甫注:“随分所好,跟着作者性分的爱好。分,性分,天性,个性。”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唐 孔颖达疏:“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明 刘基《摸鱼儿词》:“荣名几许?随分莫求多。”郭沫若《女神·地球,我的母亲》:“他们自由地,自主地,随分地,健康地,享受着他们的赋生。”②安分;守本分。唐 李端《长门怨诗》:“随分独眠秋殿里,遥闻笑语自天来。”金 王若虚《自笑诗》:“何须豪逸攀时杰,我自世间随分人。”③照样;依旧。唐 白居易《续古诗之七》:“勿言小大异,随分有风波。”金 王若虚《生日自祝诗》:“初我未免俗,随分略修饰。”《水浒传 第四五回》:“叔叔今后并不要疑心,只顾随分且过。”④随便;就便。随意;任意。唐 姚合《武功县中作诗之八》:“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唐 王绩《独坐诗》:“百年随分了,未羡陟方壶。”宋 柳永《迷仙引 才过笄年》:“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宋 李清照《鹧鸪天词》:“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两个小厮,随分拣一个去。”《水浒传 第四回》:“老儿吩咐道:‘我儿倍侍恩人坐一坐,我去安排饭来。’鲁达道:‘不消多事,随分便好。’”《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不论事体大小,略触着他的性子,便连声喝駡……随分掣着一件家伙,没头没脑乱打。”柯灵《阿英散文选 序》:“他不是一团火,却像冬天的太阳,宜于人们在街头巷尾,随分取暖。”⑤到处;随时。宋 陆游《蓦山溪·游三荣龙洞词》:“啸臺龙岫,随分有云山。”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元 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不须赊酒饮,随分有驴骑。”⑥谓依例送一份(礼钱或礼品)。《红楼梦第二二回》:“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捐资二十两。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的。” |
随分从时 | suífèncóngshí | 遵行本分,随从时俗。《红楼梦第五回》“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多用于处世方面。 |
随风 | suífēng | ①卦象名。《易·巽》:“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孔颖达疏:“随风巽者,两风相随,故曰‘随风’。风既相随,物无不顺。”高亨注:“本卦是两巽相重,巽为风,然则本卦卦象是风与风相随而吹也。按象传又以风比君上之教命,随风乃比教命重申。”②任凭风吹而不由自主。《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郭璞注:“皆鸟任风波自纵漂貌也。”唐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宋 吴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③比喻随俗从众。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惲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吕向注:“言会宗犹復随口如风之靡草,亦何求称善之誉也。” 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自非不待文王之豪杰,有不随风草偃哉!风之既成,贤君相三纪挽之不足;风之将变,一狂士败之有餘。” |
随风而靡 | suífēngérmǐ | 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南朝梁·萧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
随行就市 | suíhángjiùshì | 谓按市场行情行事。一般农副产品的购销,可随行就市,灵活经营。 |
随侯之珠 | suíhóuzhīzhū | 传说中随侯所得的宝珠。《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无因至前,虽出随侯之珠,月光之璧,犹结怨而不见德。”亦省作“随珠”。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唐 韩愈通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清 王闿运《嘲哈密瓜赋》:“车仄担踣因缘而进者,家家以为随珠,人人忘其鱼目。”参见“随珠和璧”。 |
随化 | suíhuà | 顺应时势。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随宦 | suíhuàn | ①赴外地作官。唐 孔颖达疏:“郑意云:谓父先本国有此诸亲,后或随宦出游,居於他国,更取而生此子;此子生,则不及归与本国祖父以下诸亲相识,故云不及,谓不及归见也。”②用以称父兄在外做官而子弟亦随之任所。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杂辩》:“外舅王君仲芳随宦至郴阳,亲见其石刻。”《花月痕第八回》此人姓钱名同秀,字子守,本南边人,善医,随宦此地,办起盐务,字号“裕丰”。 |
随机应变 | suíjīyìngbiàn |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情况;应:应付;变:变化。《旧唐书 郭孝恪传》:“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总而言之,我们做官,总要随机应变,能屈能伸,才不会吃亏。 |
随驾 | suíjià | 随从帝王的车驾,指跟随帝王。《西游记第一百回》唐僧谢了恩,骑上马,大圣轮金箍棒紧随,八戒、沙僧俱扶马挑担,随驾后共入长安。 |
随类相从 | suílèixiāngcóng | 按类归纳。《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
随流 | suíliú | ①指应和合拍。②随着江水流到之处。顺应潮流。《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二回》:“尸入江中,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史记 屈原列传》: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唐·薛逢《酬牛秀才登楼见示》:“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 |
随人 | suírén | 嫁人;顺随别人,听从别人。《庄子·天下》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清·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询伊长嫂爱奴,乃知珑虽年少,早已矢脱风尘,而志在随人,又不愿作势家姬妾。”明·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侯朝宗随人俯仰,致近徘优。”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明人押字之式》:“故京师有卖花字者,随人意欲,必有宛转藏顿。”吴梅《风洞山·入海》:“只怕是依人篱下,倒变得随人主张。” |
随身 | suíshēn | 带在身边,跟在身旁。随身携带。宋 晏殊《山亭柳 赠歌者》:“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
随声吠影 | suíshēngfèiyǐng | 比喻一经他人唆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对人大加攻击。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清·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8“遂至随声吠影,恬然不知耻,悍然罔所顾。” |
随声附和 | suíshēngfùhè |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鲁迅《呐喊 端午节》:“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 |
随时 | suíshí | ①不论何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去问他。②指顺应时势。随时以行。《晋书 文帝纪》随时之制,礼亦宜之。 |
随时随地 | suíshísuídì | 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有人向他建议:多招募民间乡勇,分散在宁波、镇海、定海附近,随时随地以小队水陆分扰乱人。 |
随时制宜 | suíshízhìyí | 随:根据;制:制订,采取;宜:适宜的措施。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晋书 周崎传》:“州将使求援于外,本无定指,随时制宜耳。” |
随事 | suíshì | ①根据所担任的职务。《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常丞)一人,比千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②谓随便地,毫不经意地。《聊斋志异 花姑子》叟挑灯促坐,便命随事具食。③在左右侍奉。 ④随着时间的推移。⑤根据周围的事物。 ⑥随时随地。 |
随侍 | suíshì | 跟随侍奉。侍从者。同义词:陪侍。《封神演义 第二回》随侍接诗铺在御案上。 |
随属 | suíshǔ | 接连;连续。《史记 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
随俗浮沉 | suísúfúchén |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 |
随俗雅化 | suísúyǎhuà | 随着当地的风俗而从容变化。秦 李斯《谏逐客书》: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
随随便便 | suísuíbiànbiàn | 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曾朴《孽海花》第26回:“如今老爷一死,进款是少了,太太纵然贤惠,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要?”邓小平《中国是信守诺言的》:“所以我们讲‘五十年’,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
随喜 | suíxǐ | ①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九 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人语殊方相识少,鸟声睍睆听来同。小僧是伏牛山来的僧人,要去武当随喜的,偶然搭在宝舟上,被众人欺负,望二位大人做主。 ②谓欢喜之意随瞻拜佛像而生。因用以称游谒寺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老僧)见客人,肃衣出迓,导与随喜。” |
随乡入乡 | suíxiāngrùxiāng |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入其俗,从其令。”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
随心所欲 | suíxīnsuǒyù |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听任;欲:想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秦牧《艺海拾贝 <画蛋 练功>》:“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 |
随行逐队 | suíxíngzhúduì | 指跟着大家一道行动。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杨八老越国奇逢》:“众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杀人,杨八老虽然心中不愿,也不免随行逐队。”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参见了司业、祭酒,拨了厢,拜了典簿、助教等官,每日也随行逐队的。” |
随序 | suíxù | 谓依照自然的次序。《庄子·则阳》:“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成玄英疏:“夫四序循环,更相治理;五行运动,递相驱役。物极则反,终而復始,物之所有,理尽於斯。”陆德明释文:“随序:谓变化相随有次序也。” |
随意 | suíyì | 任情适意,随便。任凭。唐 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囀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随遇而安 | suíyù’ér’ān |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孟子集注 尽心章句下》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三侠五义 第七十七回》白玉堂道“你我读书人,待人接物,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过犹不及,其病一也。兄台岂不失于中道乎?”汤生摇头道:“否,否。吾宁失于中道。似这样随遇而安,我是断断乎不能为也!请问足下安乎?”白玉堂道:“安。” |
随寓 | suíyù | 到处是家。明 王守仁《瘗旅文》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
随缘 | suíyuán | ①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南朝宋 宗炳《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唐 戴叔伦《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②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唐 张籍《赠道士宜师诗》:“自到王城得几年,巴童蜀马共随缘。”《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郭沫若《圣者》:“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
随缘乐助 | suíyuánlèzhù | 随着缘分的深浅,乐意捐助多少就捐助多少。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九回:“这都是随缘乐助,本不能强人的,或多或少,却是未定,总求大人这里踊跃些便是。” |
随在 | suízài | 随处;随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辄藏靴中,随在求售。”《聊斋志异 王十》近日齐、鲁新规,土商随在设肆,各限疆域。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憎恶小说的也不只是这位强先生,诸如此类的高论,随在可以见闻。” |
随踵而至 | suízhǒngérzhì |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
随珠和璧 | suízhūhébì | 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可简称“随和”。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随珠和璧。”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清 钱泳《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随珠和璧。” |
随珠弹雀 | suízhūtánquè | 比喻处理事情轻重失当,得不偿失。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汉 张子并《诮青衣赋》:“随珠弹雀,堂溪刈葵。” |
随逐 | suízhú | 跟从;追随。《隋书·高祖纪下》:“负甲持仗,随逐徒行,追而不及,即加罪谴。”宋 范仲淹《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状》:“特差充经略安抚司掌书记,随逐巡按所书奏,并国家之事。”《元章·刑部四·诸杀》:“至元二年三月十二日,随逐邵县令夫人上坟。” |
随坐 | suízuò | 谓一人犯法而株连他人坐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宋 叶适《孟达甫墓志铭》:“韩侂胄诛,堂后官五人,给舍以为当随坐。” |
瀡 | suí | 滫(xiǔ)瀡:淘米水,如“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参见“滫瀡xiǔsu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