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 | sú | ①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②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孟子·告子下》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④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老百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史记·管晏列传》(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
俗不可耐 | súbùkěnài | 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俗:庸俗;耐:忍受。这种俗不可耐的广告,竟然出现在热闹非凡的十字街头。有些刊物为了赚钱,却忽视了社会效益,不惜去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内容俗不可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
俗不可医 | súbùkěyī |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俗尘 | súchén | ①人间。唐太宗《谒并州大兴国寺诗》:“对此留餘想,超然离俗尘。”②世俗人的踪迹。宋 司马光《邵兴宗南园草盛不翦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车马不甚繁,门前无俗尘。” ③比喻世俗的偏见。《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叫人将早晨荷花心内薰的茶叶烹了来,更觉香沁心脾,俗尘都涤。 |
俗传 | súchuán | 民间传说。《汉书 霍光传》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李卫公问对 卷中》:“牝牡之法,出於俗传,其实阴阳二义而已。”郭沫若《月蚀》:“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
俗阜 | súfù | 谓民众富庶。《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人和。唐 崔铉《进宣宗收复河湟诗》:“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明 沉鲸《双珠记·刑逼成招》:“牛刀试政,花邑观风。百里桑麻,应知俗阜;千年桃李,可见阴功。” |
俗化 | súhuà | ①习俗教化。《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南史·儒林传论》:“自梁迄陈,年且数十,虽时经屯詖,郊生戎马,而风流不替,岂俗化之移人乎。”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俗化之厚,延于灵、献。宋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②通俗化。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 |
俗间 | sújiān | 世间。《汉书·游侠传·陈遵》:“我放意自恣,浮湛俗间;官爵功名,不减於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俗间儒士,不涉羣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兒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三》:“俗间的恶语称之为‘Yotsu’,是‘四条腿’的意思。” |
俗静 | sújìng | 风俗清静。《晋书 武帝纪》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 |
俗客 | súkè | ①指不高雅的客人。唐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宋 梅尧臣《舟中夜与家人饮诗》:“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清 查慎行《雨夜过徐淮江诗之一》:“五经自课佳儿读,半刺曾嫌俗客通。”②指尘世间人,与神仙或出家、隐逸之人相对。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靖俗客,非乘云者,奈何能行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唐 王维《桃源行》:“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指误闯桃花源的渔人) |
俗累 | súlèi | 世俗的牵累;烦冗的杂务。《聊斋志异 嫦娥》女日:“妾多俗累, 不能从。嫦娥消息,固颇闻之。” |
俗吏 | súlì | 才智凡庸的官吏。贾谊《治安策》:“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篋,而不知大体。”《汉书·儿宽传》:“异日, 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晋纪总论》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老农惧于祗应,俗吏因以侮文。清 钱谦益《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郭沫若《革命春秋·归去来·达夫的来访》:“我看达夫的使命依然是做个文艺作家,与其为俗吏式的事务所纠缠,倒应该随时随地去丰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
俗士 | súshì | ①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羣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南史·循吏传·何远》:“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②见识浅陋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宋 何薳《春渚纪闻·记砚》:“或疑是浑州吕老所作,而研首无‘吕’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为。”鲁迅《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 ③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韩愈《别盈上人诗》:“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
俗书 | súshū | ①通俗流行的书体。唐 韩愈《石鼓歌》:“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沉德潜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清 顾炎武《赠张力臣诗》:“削柎追宜官,俗书嗤逸少。”②品格不高的书法。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元章论唐人书,最不喜柳,云柳出欧阳,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③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宋 黄庭坚《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④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清 周亮工《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⑤佛门指佛教经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汤用彤《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远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安公听远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
俗网 | súwǎng | 尘世的罗。比喻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尘世间诸事务的拖累。晋 傅咸《仪凤赋》:“秽惟尘之纷浊兮,患俗之易婴。”前蜀 杜光庭《众修甲子醮词》:“臣等仰赖神功,获逢道运,尘机久闭,俗未祛。”《封神演义 第五回》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 |
俗姓 | súxìng | 僧道出家前的本姓。世说新语·德行“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南朝梁 刘孝标注:“僧法深,不知其俗姓,盖衣冠之胤也。”唐 道宣《续高僧传·唐京师清禅寺沙门释慧赜》:“释慧賾,俗姓李,荆州江陵人。”《水浒传第五回》敢问师父俗姓,唤做甚么讳字?范文澜《唐代佛教·禅宗》:“道标俗姓秦,是南朝大族,祖先都是儒生,有名乡里。” |
俗眼 | súyǎn | ①浅薄势利的世俗人的眼睛。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②借指浅薄、势利的庸俗人。宋 梅尧臣《吴冲卿鼓契诗》:“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清 黄景仁《题可堂印谱》:“吁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③尘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唐 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④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物理学,开始用他那对敏锐、机灵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
俗缘 | súyuán | 佛教以因缘解释人事,因称尘世之事为俗缘。唐 许浑《记梦诗》:“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宋 司马光《寄清逸魏处士诗》:“徒嗟俗缘重,端使素心违。”《水浒传第八十五回》罗真人再与宋江道:“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这个徒弟公孙胜,俗缘日短,道行渐长。《红楼梦第一二○回》:“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
俗状 | súzhuàng | 俗人的举止和状貌。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清 蒋士铨《第二碑·上塚》:“卑职竭蹶簿书,未遑侦访,今蒙垂问,自觉俗状尘容,有惭风雅。” |
俗子 | súzǐ | 俗人。凡夫俗子。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
俗字 | súzì | 反义词:正字。俗体字,异体字的一种。过去文字学家称流行于民间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
数數 | sù I. | 《集韵》蘇谷切,音速。徐广曰:数,速也。《庄子·达生》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史记·贾生传》淹数之度兮,语余其期。II.参见shǔ。III.参见shuò。IV.参见 s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