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 sī | ①形容词性或名词性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本人。斯时。以至于斯。生于斯长于斯。《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指河水)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前“斯”指子贱,后“斯”指君子品德。《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礼记·檀弓 曾子易箦》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礼记·檀弓 公子重耳对秦客》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礼记·檀弓 杜蒉扬觯》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师)旷饮斯!”又酌曰:“(李)调饮斯!”《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后汉书·袁绍传》:“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质,惧篡逆之祸,因斯而作。”《晋书 文帝纪》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宋书 本纪武帝上》:“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资治通鉴 魏纪四》详思斯戒,明吾用心!《资治通鉴 晋纪四》(和)峤曰:“臣昔事先帝,曾有斯言;言之不效,国之福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而伪主昏虐,恣行无道,伐暴除乱,斯实其时。唐 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②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泰伯篇》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尽心下》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③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④古同“厮”,卑贱。⑤古同“澌”,尽。《后汉书 袁绍传》虎吆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晋书 惠帝纪》厥体斯昧,其情则昏。《晋纪总论》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提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⑥表示因果。《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⑦同“期”表期望。唐 韦应物《东郊》:“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⑧姓。 |
斯滥 | sīlàn | 谓不自检束,胡作非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何晏集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晋 陶潜《有会而作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
斯弥 | sīmí | 虫。《庄子·至乐》:“鴝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餘骨,乾餘骨之沫为斯弥。”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须弥,虫也。” |
斯民 | sīmín |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梁惠王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下》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辅臣曰:“陛下(宋高宗)思艰崇俭以济斯民,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永惟邦本,实在斯民。民之休戚,实系守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斯民之愁叹,何时而少息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民命与国脉相维,狱论不当,刑罚不中,则无以保斯民之命,尚何以保吾国之命脉?同“草民”、“细民”、“黎民”、“小民”等。 |
斯人 | sīrén | ①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资治通鉴 随纪七》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唐 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唐 杜甫《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 刘基《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②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
斯世 | sīshì | 此世,今世。《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收止足以言归,泛皓然以容裔,欣环堵以恬娱,免咎悔於斯世。” 《聊斋志异 一员官》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语道断,为守常先生的遗文写了几句,塞责而已。” |
斯文 | sīwén | ①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懂得尊重人的意思。《论语 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宋理宗)诏曰:“朕每观朱熹《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②古指读书人。《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唐 杜甫《壮游》诗:“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③文章,古文。宋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这篇文章。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唐 李商隐《韩碑》:“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
斯文扫地 | sīwénsǎodì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完全应当罢课抗议!真是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
斯须 | sīxū | 须臾;片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郑玄注:“斯须,犹须臾也。”《庄子·田子方》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剌焉!彼直以循斯须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身首异处,(董)卓有勇而无谋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仇家争啖(来)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史)朝义筑毕,未泥,(史)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唐 杜甫《哀王孙诗》:“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唐 杜甫《丹青引》:“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陆贽曰: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而去身。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二折》:“你与我起青苹一阵阵吹将去,到天涯只在斯须。”苏曼殊《焚剑记》:“女引至厅中;斯须,一老人出,鬚鬢皓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聊斋志异 王十》而官于春秋节,受其斯须之润,遂以三尺法助使杀吾良民。 |
斯役 | sīyì | ①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左传·哀公二年》“人臣隶圉免”杜预注“去厮役”唐 陆德明《释文》:“厮役,如字。厮,又作‘斯’,音同。何休注公羊云:‘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苏林注书云:‘厮,取薪者。’韦昭云:‘析薪曰厮。’”王符《潜夫论·叙录》:“未尝服斯役,无所效其勛。”②这个差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嘶 | sī | ①马驴叫:嘶叫。嘶鸣。人喊马嘶。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 俞国宝《风入松 词》:“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②声音哑:嘶哑。声嘶力竭。 |
嘶风 | sīfēng | (马)迎风嘶叫。形容马势雄猛。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三》:“嘶风的骄马弄风珂,雄雄军势恶。”宋 无名氏《金明池·春游词》:“纵寳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则寻芳归去。”宋 时彦《青门饮 寄宠人》:“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三国演义 第五回》:“(吕布)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清 孔尚任《桃花扇·赚将》:“宛马嘶风缓轡来,黄河冰上北门开。” |
嘶酸 | sīsuān | 发声凄楚。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嘶酸雏雁失羣夜,断絶胡儿恋母声。”元 顾亮《月氏王头歌和杨铁崖》:“鬼妻蹋地号我天,可汗天灵哮唬声嘶酸。” |
撕 | sī | 用手把东西扯裂:撕开。撕破。撕碎。撕扯。撕毁。撕票(绑票的匪徒因勒索金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把掳去的人杀死)。撕心裂肺(形容极度悲伤)。 |
撕掳 | sīlǔ | 张罗,排解:《红楼梦 第九二回》也罢了,你回去告诉他,我和二爷説,打发旺儿给他撕掳就是了。《儿女英雄传 第二六回》这半日只顾撕掳这桩事,更顾不及别的闲事。 |
厮 | sī | ①古代干粗杂活的男奴隶或小役:厮役。小厮。②古代对人的称呼(宋代以来的小说中常用):这厮。那厮。③相互,混在一起。郑注:应训撕扯、拉扯、纠缠,通撕。宋·欧阳修《渔家傲》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宋 欧阳修《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 |
厮帮 | sībāng | 相互靠近;依傍。《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两隻船廝帮着一路而行,前前后后,止隔着盈盈一水。” |
厮见 | sījiàn | 相见。《水浒传第八一回》等他府里有人出来,把些金银贿赂与他,赚得一个厮见。 |
厮扑 | sīpū | 即相扑。犹今之摔跤。《水浒传第八十回》高俅便起身来,脱了衣裳,要与燕青厮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这员外,件件不好,只好两件:廝扑、使棒。” |
厮仆 廝僕 | sīpú | 仆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文彦博、冯京知而不敢言,王珪曲事(王)安石,无异厮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前过华居,廝僕辈道路飢渴,有叨盛饌。”清 龚自珍《明良论一》:“得财则勤於服役,失财则怫然愠,此诚廝僕之所为,不可以概我士大夫。” |
厮侵 | sīqīn | 欺凌,冒犯。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恨已深,病已沉,昨夜个热脸儿对面抢白,今日个冷句儿将人廝侵。 |
厮觑 | sīqù | 相看;观望。同相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呆呆地袖着手,在旁冷眼廝覷。”《荡寇志第七九回》:“那几个店家早都开门出去喊叫邻舍;叫得几个拢来,却都在店门外廝覷,不敢进内。” |
厮抬厮敬 | sītáisījìng | 厮:互相;敬:尊敬。 |
厮徒 | sītú | 犹厮役。《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廝徒负养在其中矣。”司马贞索隐:“廝,谓襍役之贱者。”《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廝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
厮猥 | sīwěi | 地位卑微。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廝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 |
厮养 | sīyǎng | 犹厮役。干粗活杂活的奴仆。《战国策·齐策五》:“士大夫之所匿,廝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廝,析薪养马者。”《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廝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説燕,与赵王载归。’”裴駰集解引韦昭曰:“析薪为廝,炊烹为养。”《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资治通鉴 魏纪五》中护军蒋济遗(卫)臻书曰:“汉主遇亡虏为上将,周武拔渔父为太师;布衣厮养,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试而后用!”《资治通鉴 梁纪三》马仙为将,能与士卒同劳逸,所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擢人受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无问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皆不任用。《新唐书·张巡传》:“待人无所疑,赏罚信,与众甘苦寒暑,虽廝养,必整衣见之,下争致死力,故能以少击众,未尝败。”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清 钮琇《觚賸·舒氏义烈》:“王国栋与吾辈同起廝养,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 |
厮役 | sīyì | 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厮役凡流。吏胥厮役。《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廝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何休注:“艾草为防者曰廝;汲水浆者曰役。”《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其宾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 |
厮舆 | sīyú | 犹厮役。《吕氏春秋·决胜》:“虽廝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汉书·严助传》:“廝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羞之。”颜师古注:“廝,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清 方苞《杜苍略先生墓志铭》:“行於途,尝避人,不中道与人语,虽儿童廝舆,惟恐有伤也。” |
廝 | sī | 与撕通。廝同“厮”。 |
廝役 | sīyì | 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廝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
凘 | sī | 解冻时流动的冰。《楚辞》与女游兮河之渚,流凘纷兮将来下。 |
澌 | sī | ①尽:澌灭。《聊斋志异 阿宝》生(孙子楚)卧三日,气休休若将澌灭。家人大恐,托人婉告翁,欲一招魂其家。《聊斋志异 章阿端》细审之,面庞形质,渐就澌灭矣。②流水:“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明史卷五 本纪第五》逻骑还报曰白河流澌不可渡。王(燕王朱棣)祷于神,至则冰合,乃济师。③古同“嘶”,声音沙哑。 |
澌灭 | sīmiè | 消亡,消失。《花月痕第二十三回》假军功虚报,冒滥梯荣,而天下之气靡然澌灭。 |
澌然 | sīrán | 澌:从水,斯声。本义:水尽。消亡。解冻时河中流动的冰块。然:如此,这样,那样。有“…的样子”之意。可表示灭尽。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
虒 | sī |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虎有角的兽。②虒亭sītíng:地名,在山西。 |
蛳 | sī | 螺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