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o

①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爱护:保卫。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孟子·梁惠王上》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②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保持。保洁。保质。保墒。③负责:保证。保荐。保修。保险。确保。担保。④旧时户口的一种编制,若干甲为一保。⑤旧称佣工:酒保(酒店服务人员)。佣保。⑥依靠;仗持。《左传・僖公二十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史记 高祖本纪》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姓。

保傅

bǎofù

①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诸侯的男女官员,统称为保傅。《战国策·秦策三》:“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贾谊《治安策》:“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晋书 文帝纪》昔在周召,并以公侯,入作保傅。《南史·诸炤传》:“炤少有高节,王俭尝称才堪保傅。”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一》:“彼保傅、令僕,备位尸素,不克分君父之忧,固当引为己咎。”《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古之明王教养太子,为之择方正敦良之士以为保傅、师友、使朝夕与之游处。②教导,辅佐。《新唐书·褚遂良传》:“自古宗姓无良,则倾败相仍,公等为我柬贤者保傅之。”

保宫

bǎogōng

①少府属官。②指保宫下属的官署,为拘禁犯罪官吏的监狱。东汉 班固《苏武传》(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保国安民

bǎoguóānmín

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明·施耐庵《水浒全 第五十四回》:“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明史·西域四》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保国安民,皇天监之,亦克昌焉。

保境息民

bǎojìngxīmín

保卫国家边疆,使人民得以安宁。《周书 刘雄传》:“先是,国家与齐通好,约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明史 外国五》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

保据

bǎojù

占据。《三国志·蜀志·杨戏传》:“骠骑奋起,连横合从,首事三秦,保据河潼。”《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石勒谋保据江、汉,参军都尉张宾以为不可。会军中飢疫,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宋书 本纪武帝上》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

保厘/保釐

bǎolí

①治理百姓,保护扶持使之安定。《尚书·毕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目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孔传:“用成周之民众,命毕公使安理治正成周东郊,令得所。”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诗》名器苟不假,保厘固其任。②保佑。《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朕昨还京,见各处为朕保釐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愧汗。参见“祝厘/祝釐“

保明

bǎomíng

①使安宁而尊贵。《诗·周颂·访落》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郑玄笺:美矣,我君考武王,能以此道尊安其身。孔颖达疏:言尊安其身,则以保为安,明为尊……谓用此文王之道以定天下、居天子之位,是安而且尊也。②谓负责向上申明。《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绶,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邪!将军当保明我於天子。宋 岳飞《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州县官如能用心召集流亡,劝课农桑,怀柔百姓,宽恤刑禁,从本司保明申奏朝廷,优异推恩。《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伏睹制旨,监司于所部保明郡守,郡守于所属保明知县,县令治状显著,令中书、门下省籍记,取旨甄擢。

保全

bǎoquán

保护安全,使免受损害、伤害和毁坏。保全领土。保持完整无损。保全面子。《晋书 王羲之传》许询尝就(刘)惔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③保养,维修。保全工。

保禳bǎoráng

谓祈求鬼神保佑,消除灾病。《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四》:“又不时有那来求子的,来做道场保禳灾悔的,他又去富贵人家及乡村妇女,都约到庵中作会。”尼姑道:“妈妈,可也曾许个愿心保禳保禳么?”《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六》:“自此每一遭痛发,便去请僧道保禳,或是东岳烧献。”

保任

bǎorèn

①保守;保持。②担保。③指担保者。 ④特指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的责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辛卯,(宋仁宗)诏曰:“比京朝官因人保任,始得叙迁。朕念廉士或不能以自进,其罢之。”⑤泛指保荐,推荐。

保塞

bǎosāi

谓居边守塞。《史记 孝文本纪》驱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汉书·元帝纪》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汉书·匈奴传》单于驩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颜师古注:“保,守也。自请保守之,令无寇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郝)经本布衣,教授保塞,主上聘起,问以治道,即以议和止杀为请,是以即位之初,即命经行。

保摄

bǎoshè

保养。《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冬,十月,乙丑,上以幸灵州往还,冒寒疲顿,欲於岁前专事保摄。”《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子第宽心,保摄眠食,勿为无益之悲,徒损倾城之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帝(宋高宗)赐诏曰:“卿(秦桧)比失调护,日冀勿药之喜,遽览封奏,深骇听闻。加意保摄,以遂平复,副朕所望。”

保身

bǎoshēn

保全自己。明哲保身。《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世

bǎoshì

谓保持爵禄、宗族或王朝的世代相传。《左传·昭公元年》:“子羽谓子皮曰:‘叔孙绞而婉,宋左师简而礼,乐王鮒字而敬,子与子家持之,皆保世之主也。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语·周语上》:“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十一》:“乃我祖宗遵时养晦,犹不惜屈尊修好,用以廓保世滋大之规模。天与人归,仁至义尽,我朝得统之正。”

保氏

bǎoshì

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郑玄注:“諫者,以礼义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晋书 武帝纪》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周礼保氏掌教六书。”清 昭槤啸亭续录·谙达》:“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曰‘諳达’,体制稍杀於师傅,盖古保氏之责。”

保泰持盈

bǎotàichìyíng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明史·孝宗纪赞》孝宗儿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保乂

bǎoyì

亦作“保”。治理使之安定太平。保乂子孙。《尚书·君奭》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孔传:“以安治有殷。”《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乃诱天衷,诞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晋书 景帝纪》伊挚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晋书·武帝纪》:“朕守遗业,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唐 杨炯《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对扬天命,保乂王家。明 方孝孺《身修思永堂记》近之如圣上之所传,笃志力行,以保艾王家之丕基,私窃有望焉。《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地方大吏以及守令当体朕保乂之怀,实心爱养,庶几升平乐利有可徵矣。

保庸

bǎoyōng

酬赏有功之人,使之心安。郑玄 注:“保庸,安有功者。”贾公彦疏:“保,安也;庸,功也。有功者上下俱赏之以禄,使心安也。”亦作“保佣”。受雇用的仆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

保真

bǎozhēn

保全纯真的本性、天性。《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淮南子·氾论训》:“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保持原样,使不失真。陈原《社会语言学8.9》:“非语言符号甚至能对信息传递中的保真和保密起积极作用。”

保正

bǎozhèng

宋·王安石推行保甲法,规定五百家设都保正一人,副都保正一人,下有大保长、保长,分别掌管户口治安、训练壮勇等事,意在加强对民间的统治。后世沿其法,因泛称保长等为保正。保正起于宋代,终结于新中国成立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臣僚言:“保正之役为良民之害,愿行耆老之法,募民之有产者为之,罢去保正之役。”

保治

bǎozhì

治理使安定。《国语·齐语》:“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汉书·元帝纪》:“閒者阴阳不调,黎民饥寒,无以保治,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颜师古注:“保,安也。”明 方孝孺《豫让论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bǎo I.

①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堡垒。城堡。桥头堡。②古代指土筑的小城:“徐嵩、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II.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堡子。马家堡。III.参见“pù”

堡寨

bǎozhài

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用于比喻。 茅盾《子夜》一:“吴老太爷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

bǎo

①草茂盛的样子,草木丛生的样子:“头如蓬葆”。②古书上说的一种菜。③车盖:羽葆。④藏,蔽:葆光(隐蔽其光不让人知道,喻才智藏而不露)。《老子·第九章》揣而锐之,不可长葆。⑤保持:葆真。永葆青春。⑥古同“”,珍贵。⑦古同“”,保护。⑧姓。

葆车

bǎochē

用五采鸟羽装饰车盖的车。《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葆光

bǎoguāng

隐蔽其光。后比喻为才智不外露。《庄子·齐物论》: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葆就

bǎojiù

谓保卫城池,修成郡县。葆,通“保”。史记·西南夷列传》:“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张守节正义:“令犍为自葆守,而渐修成其郡县也。”

葆力

bǎolì

恃其勤苦。葆,通“保”。《庄子·让王》:“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锺泰《发微》:“葆亦作‘保’。保力犹恃力。力谓其勤,非勇力之力也。”

葆真

bǎozhēn

保持纯真的本性。葆,通“保”。《庄子·田子方》:“缘而葆真,清而容物。”明 吴承恩《寿俭庵杨公序》:“既生材以资时须,復葆真以收身效。”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窃见李沧溟先生攀龙,葆真履素,取则先民,鎔古铸今,蔚为代寳。”

bǎo

包婴儿的被子。褓中论婚(做娃娃亲)《前汉·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狱。《聊斋志异 胡四娘》银台有三子四女,皆褓中论亲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