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 | shū | ①不同:殊途同归。悬殊。殊技:不同的技术。《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夫戚而不见殊,孰能无怨!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唐 杜甫《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聊斋志异 白于玉》忽童入曰:“仙凡路殊,君宜即去。”②特别,很:殊功。殊荣。殊勋。特殊。《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君所见殊误,当今岂可自相鱼肉!第好义如弟者,值此危急之秋,竟坐视良朋之困,不能一援手救,殊堪自愧,唯知己者谅之耳!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资治通鉴 随纪八》裴寂、刘文静皆曰:“今义兵虽集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③断,绝:殊死。《资治通鉴 汉纪十》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延寿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④超过:“母氏年殊七十”。⑤完全。《汗下吐三法该书治病诠》殊不言补。《聊斋志异 叶生》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聊斋志异 九山王》李殊不自知;归而察之,并无迹响。⑥竟然。殊不知。《聊斋志异 元少先生》韩元少先生为诸生时,有吏突至,白主人欲延作师,而殊无名刺。《聊斋志异 田子成》如此清才,殊早不闻。⑦还,仍然。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
殊别 | shūbié | 差异;不同。区分。王充《论衡·道虚》:“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稟性受气,形体殊别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清 刘大櫆《内阁学士前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其视学江苏,务殫竭精力,以殊别高下。” |
殊才 | shūcái | 卓越的才气。《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文选·潘岳《射雉赋》:“何调翰之乔桀,邈畴类而殊才。”徐爰注:“言邈絶畴类,殊异才气也。” |
殊常 | shūcháng | 异常,不同寻常。《晋书·张载传》处守平之世,而欲建殊常之勋。《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宏)少而闲素,笃好文籍,太祖宠爱殊常。唐 刘禹锡《谢乐天闻新蝉见赠》人情便所欲,音韵岂殊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艰难以来,流品猥众,进用殊常,而制禄之数,一循旧法,理宜不给。明 方孝孺《与讷斋先生书》义门尝有不虞之灾,继沐殊常之泽,惊喜交至。 |
殊调 | shūdiào | 与众不同的格调、意趣。唐 王昌龄《观 江淮名胜图 诗》:“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唐 李白《上李邕》诗:“时人见我恒殊调,见馀大言皆冷笑。” |
殊恩 | shūēn | 特别的恩宠。常指帝王的恩宠。指蒙受特殊的恩宠。《后汉书·杜诗传》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后汉书 袁绍传》殊恩厚德,臣既叨之,岂敢窥觊重礼,以希彤弓矢之命哉?唐 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宋 范仲淹《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自赞善大夫以下,文武官即未殊恩,鲜闻致政。《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陛下(元武宗海山)登极以来,赐赏诸王,恤军力,赈百姓,及殊恩泛赐,帑藏空竭。 |
殊方 | shūfāng | ①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汉书·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②远方,异域。班固《西都赋》:“踰崑崙,越巨海,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自是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晋书 文帝纪》:“维翼朕躬,下匡万国,思靖殊方,宁济八极。”“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殊方驰义,诸夏顺轨,是用锡公硃户以居。”唐 王维《晓行巴峡诗》:“人作殊方语,鶯为旧国声。”明 王守仁《瘗旅文》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九 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人语殊方相识少,鸟声睍睆听来同。孙中山《上李鸿章书》:“集殊方之货实,聚列国之商氓。” |
殊方绝域 | shūfāngjuéyù | 指极远的地方。唐·吕温《地志图序》:“名山大川,随顾奔走;殊方绝域,举意而到。”《元史·揭傒斯传》:“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
殊风 | shūfēng | 谓风尚不同。《汉书·王莽传上》:“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汉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张衡《思玄赋》:“思九土之殊风兮,从蓐收而遂徂。”南朝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 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集 序》:“六辅殊风,五方异俗。” |
殊乖本义 | shūguāiběnyì | 指某个词语的本来意义与其实际使用意义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或违背。“殊”表示“特别”,“乖”表示“违背”。殊乖法纪。 |
殊间 | shūjiān | 不相同。《后汉书·樊宏传论》:“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於政也。与夫爱而畏者,何殊间哉!”《晋书·王坦之传》:“昔汉阴丈人修浑沌之术,孔子以为识其一,不识其二, 庄生之道,无乃类乎!与夫如愚之契,何殊间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闭门一笑,与佛家顿悟时何殊间哉!” |
殊绝 | shūjué | ①特出;超绝。旧题《黄石公三略·下略》:“德合於己,则建殊絶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於后世。”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曹操智计殊絶於人。”唐 杜甫《韦录事宅观画马图 诗》:“其餘七匹亦殊絶,迥若寒空动烟雪。”宋 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荔枝於百果为殊絶。”②断绝;隔绝。《魏书·释老志》:“魏先建国於玄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与西域殊絶,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③差别;差异。《后汉书·贾逵传》:“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深於君父,公羊多任於权变,其相殊絶,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清 方苞书《刺客传 后》:“国策本记言之书,中间序事多者不过数语,而亦未有殊絶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徒以王化陵夷,自守千里,远方隔阂,沦为要荒,而文化语言,无大殊絶。” |
殊科 | shūkē | ①不同。《汉书·公孙弘传》:“(弘)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餘……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旧唐书·魏元忠传》:“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国俗不同,利害殊科。”②特殊的律条。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 |
殊礼 | shūlǐ | ①不同的礼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魏书·高闾传》:“故五帝异规而化兴,三王殊礼而致治。”②特别的礼遇。《汉书·王莽传上》:“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固辞,诏遣敦劝,乃受黄钺,辞殊礼。《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葬以殊礼,给九旒銮辂,虎贲、班剑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念(完颜)杲久握兵在外,颇得士心,忌之,阳尊以殊礼,使系属籍,以玉带玺书赐之。 |
殊礼异务 | shūlǐyìwù | 殊、异:不同;礼:礼俗;务:事情。指不同的礼俗和情况。《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帝王者,各殊礼异务,要以成功为统记,岂可绲乎?” |
殊量 | shūliàng | 非凡的器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晋 潘尼《益州刺史杨恭侯碑》:“君稟乾灵之醇德,挺一世之殊量。” |
殊邈 | shūmiǎo | 卓异;出众。《晋书·王羲之传》:“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
殊能 | shūnéng | ①特殊的才能。《六韬·王翼》:“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殊能异技,万事毕矣。”《晋书·王戎传》:“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②指有特殊才能的人。《后汉书·桓谭传》:“贾谊以才逐,而鼂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於前事也。” ③不同的才能。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賁育。” |
殊器 | shūqì | ①不同的器用。《庄子·秋水》:“梁丽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②不同的器物。《淮南子·泰族训》:“家老异饭而食,殊器而享,子妇跣而上堂,跪而斟羹。”三国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 |
殊趋 | shūqū | 趋向不同。汉 王充《论衡·自纪》:“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九》朕(宋仁宗)乐与士大夫惇德明义,以先天下。而在位殊趋,弗率朕旨,或为危言诡行,务以警众取誉,罔上而邀宠。 |
殊色 | shūsè | ①特别美丽的色彩。汉 应玚 《鹦鹉赋》:“何翩翩之丽鸟,表众艳之殊色。” ②绝色。指女子特别美丽的姿色。借指美女。《明史·黄龙传》:“世魁本市侩,其女有殊色,为毛文龙小妻。”唐 李朝威《柳毅传》:“见有妇人,牧羊於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聊斋志异 嫦娥》有女在旁,殊色也。翁亟赞之。③不同的颜色。清 陈确《答查石文书》:“夫白之与黑,灿然其殊色矣。” |
殊禅 | shūshàn | 谓传位方式不同。《庄子·秋水》:“帝王殊禪,三代殊继。”成玄英疏:“或宗族相承,或让与他姓,故言殊禪。” |
殊深轸念 | shūshēnzhěnniàn | 非常悲痛地怀念。 |
殊甚 | shūshèn | 犹很,非常。形容程度深。宋 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稍前颇有人居,萧疏殊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后复为(西辽)奈曼所败,托哩汗出奔而复归,中道粮绝,困乏殊甚。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窃以魏晋诸人标致殊甚,一经秽笔,反不标致。 |
殊胜 | shūshèng | ①远远超出。《晋书 王羲之传》许询尝就(刘)惔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②特别优美。②指特别的胜境。 |
殊事 | shūshì | ①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事情。《淮南子·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②特异的事物。③不同的职守。《文选·扬雄》:"羽骑营营,昈分殊事。"李善 注:"谓羽骑明白分别,各殊其事也。" |
殊殊 | shūshū | ①自满貌。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自以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於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哉?”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夫今日之言国粹,非谓姝姝守一宋之家法以自小也。”②好貌。 |
殊死 | shūsǐ | ①指殊死刑。《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颜师古注:“韦昭曰:‘殊死,斩刑也。’殊,絶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絶而异处也。”《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晋书 武帝纪》雍、凉、秦三州饥,赦其境内殊死以下。《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皇兴二年)六月庚辰,以河南辟地,曲赦京师殊死以下。《新唐书·徐有功传》:“餘庆为冲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明史·太祖纪二》:“己卯,赦殊死以下。”《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赦汾阴殊死以下。②犹决死,拚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将士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呼声动天地。唐 孙樵《书田将军边事》:“如此,则边卒将怨望之不暇,又安能殊死而力战乎?”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女儿正在参加那可怕的殊死的战斗。” |
殊俗 | shūsú | ①风俗、习俗不同。《诗 大序》:“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汉书 王莽传》“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三国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胡惠生《南游吟》:“蛮语生乡感,殊俗惹客愁。” ②指风俗不同的远方。西汉 贾谊《过秦论 上》:“始皇既没,餘威振於殊俗。”唐 岑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诗》:“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宋 陈与义《舟行遣兴诗》:“殊俗问津言语异,长年为客路歧难。”③异于流俗。《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空语同知有达人而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宋书·郭启玄传》:“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
殊特 | shūtè | 特殊;与众不同。《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后宠幸殊特,专固后宫。”《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唐 杜甫《进雕赋表》:“鵰者,鷙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 卷四》:“时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若秦间物,非殊特盖亦不收。”闻一多《家书·给父母亲二》:“舒天弟底成绩我很羡慕,但是我并不怀疑我自己的造诣很属殊特。” |
殊廷 | shūting | 亦作“殊庭”。《史记·封禅书》:“(武帝)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冀至殊廷焉。”参见“殊庭”。 |
殊庭 | shūting | ①异域。指仙人的居处。《史记·孝武本纪》:“上亲禪高里,祠后土。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司马贞索隐引服虔曰:“殊庭者,异也,言入仙人异域也。”宋 司马光《读汉武帝纪 诗》:“上药行当就,殊庭庶可期。”②旅馆。唐 严武《酬别杜二》诗:“并向殊庭謁,俱承别舘追。”仇兆鳌注:“殊庭、别舘,中途止宿之所。” |
殊涂 殊途 | shūtú | 异途,不同途径。殊途同归,殊涂一致,殊涂同致,殊途同会。《聊斋志异 鬼作筵》杜曰:“幽冥殊途,安能代庖?望父恕宥。” |
殊途同归 殊涂同归 | shūtútóngguī | 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殊:不同。一道题,往往有几种解法,但殊途同归,答案只能有一个。《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参见“同归殊涂”。 |
殊相 | shūxiāng | 奇异的状貌;不同的状貌。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双瞳夹镜,两权协月。异体峯生,殊相逸发。”唐 杜甫《丹青引》:“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
殊祥 | shūxiáng | 不同寻常的祥瑞。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集 序》:“渊角殊祥,山庭异表。”唐 柳宗元《礼部贺白龙并青莲花等表》:“二气交泰,万国同和,动植思协於殊祥,遐尔毕陈其嘉应。”宋 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於是三光澄清,万灵敷佑,风雨时若,百谷丰茂,休气充塞,殊祥辐凑。” |
殊性 | shūxìng | 特殊的性质。《庄子·秋水》:“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南朝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序》:“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寳;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 |
殊异 | shūyì | ①不相同。《诗·魏风·汾沮洳》:“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见(沮)授谓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得也。”唐 韩愈《感二鸟赋》:“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宋 叶适《李仲墓志铭》:“由永嘉泛枝港,尽汐而至枏溪,则别为聚区,风气言语殊异。”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异,变化不穷。”《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②奇异;不寻常。徐淑报秦嘉书:“镜有文彩之丽,釵有殊异之观。”唐 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经月餘,忽有人送食於女,甘香殊异。” 清 黄景仁《雪夜至亳州 诗》:“此邦古都会,人物挺殊异。”茅盾《雨天杂写之二》:“他们二人‘少习戒法,不闲时事,徒发非常之举,终无殊异之功’。”③指奇异的事物。《六韬·王翼》:“权士三人,主行奇譎,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唐 康骈《剧谈录·李相国宅》:“每好搜掇殊异,朝野归附者多求寳玩献之。”④动词,给予特殊待遇。《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章元功,殊异贤哲也。 |
殊遇 | shūyù | 特别的知遇。多指帝王的恩宠、信任。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晋书 景帝纪》先臣受历世殊遇,先帝临崩,托以遣诏。宋 苏轼《谢失察妖贼表》:“臣早蒙殊遇,擢领大邦。” 明 吴承恩《元寿颂》:“承恩蒙公殊遇,垂二十年。”京剧《渡阴平第九场》:“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 |
殊政 | shūzhèng | 突出的政绩。《后汉书·蔡茂传》:“(郭贺)拜荆州刺史,及到官,有殊政。”《新唐书·范传正传》:“歷歙、湖、苏三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史。” |
殊制 | shūzhì | 指不同的礼制,特殊的制度。晋 潘岳《寡妇赋》:“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南史·羊玄保传》:“(玄保)陈之曰:‘臣伏寻亡叛之由,皆出於穷逼,今立殊制,於事为苦。又寻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则应与天下为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独行一郡。’由是制停。”唐·韩愈《论佛骨表》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
殊众 | shūzhòng | 不同于众;出众。唐 王维《西施咏》:“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唐 杜甫《寄常徵君诗》:“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唐 姚合《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緑茎扶蕚正,翠菂满房圆。淡晕还殊众,繁美得自然。” |
殊滋异味 | shūzīyìwèi | 奇异的滋味,指美味佳肴。唐·白居易《策林二·立制度》:“饮食不守其度,则殊滋异味攻之。” |
殊族 | shūzú | 异族。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 |
姝 | shū | ①美好,美丽,漂亮。《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②美丽的女子。《聊斋志异 莲香》积半年,一女子夜来扣斋。(桑)生意友人之复戏也,启门延入,则倾国之姝。 |
姝丽 | shūlì | 美丽;美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於众。《聊斋志异 画皮》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抵家,母睹姝丽,惊问为谁。生以姨女对。”《聊斋志异 黄九郎》转视少年,年可十五六,丰采过于姝丽,何生素有断袖之癖,睹之,神出于舍。《聊斋志异 西湖主》一臂青鞲,度过岭头,则数十骑猎于榛莽,并皆姝丽,装束若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