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①装点得好看:装饰。修饰。装修。唐 柳宗元《梓人传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②装饰用的东西:首饰。银饰。③装扮,扮演角色:饰演。④假托,遮掩;覆盖;迷惑:饰辞。粉饰。掩饰。文过饰非。《庄子·天下》桓团、公孙 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晋书 宣帝纪》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修治。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故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庄子·渔父》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

饰辞

饰词

shìcí

①修饰言辞、文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王充《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江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 。”《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博啰特穆尔被执,反为(方)国珍饰辞上闻。②托辞掩饰。掩饰真相的话;托词。《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③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寃,狱有饰辞。”颜师古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

饰词掩意
饰辞掩意
shìcíyǎnyì

用虚假的言词掩饰本意。《红楼梦第七十四晦》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贬义,用于指人心口不一。

饰法

shìfǎ

亦作“餙法”。整饬法度。饰,通“飭”。贾谊《过秦论 下》:“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唐 阎伯璵《弹碁局赋》:“良工餙法以修身,小人耻射以作翫。”

饰非

shìfēi

粉饰掩盖错误。《庄子·盗跖》:“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明 杨柔胜《玉环记·范张别皋》:“官人不须强辨饰非。”《清史稿·和珅传》:“故事,实録不载武试策问,和珅率对不以实,詔斥护过饰非,革职留任。”

饰非拒谏

shìfēijùjiàn

粉饰掩盖错误,拒绝规劝。《周书·宣帝纪》:“好自矜夸,饰非拒諫。”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桀紂因饰非拒諫亡家国,尧舜为发政施仁立帝都。”清 陈确《书 大学辨 后》:“况夫詆诽前贤,饰非拒諫,恶将比之弑父与君,在人人得诛之例。”

饰非遂过

shìfēisuíguò

为了掩饰错误反而造成更大的过失。吕氏春秋·审应》:“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参见“遂过”。

饰过

shìguò

过错。《管子·立政九败解》:“谄谗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续资治通鉴 卷第七十八》此皆奸邪遂非饰过,将至深之弊略示更张,以应陛下(宋哲宗赵煦)圣意。

饰説

shìshuō

之辞。托辞掩饰。《战国策·赵策四》:“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説也。’”《旧唐书·郭子仪传》:“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説。”《资治通鉴 后唐纪四》(姚)坤为言帝(李嗣源)所以即位之由,契丹主曰:“汉儿喜饰说,毋多谈!”宋 苏舜钦《答马永书》:“巧辨饰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从。”

饰让

shìràng

伪让,故为推让。南朝 梁武帝《直石头诗》:“笼鸟易为恩,屠羊无饰让。泰阶端且平,海水本无浪。”《魏书·刘裕传》:“及还建业,裕进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饰让不受。”《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文襄(高澄)或愧而不取,便恭受,亦无饰让。唐 白居易《让绢状》:“伏愿天鉴照临,知臣不是饰让。”

饰行

shìxíng

①矫饰其行为。《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韩非子·二柄》:“人主好贤,则羣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羣臣之行不效。”王先慎集解:“饰行则伪外,故其内情不效。”《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初,上自以籓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清 戴钧衡《朱建论》:“吾意建平日所称廉直不苟者,皆饰行欺世。”②美化劣质品。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饰行”》:“古人谓物脃薄曰行……取行苦之物,饰以欺人,故曰饰行。”参见“饰行儥慝 ”。③使行为严谨合礼。饰,通“飭”。《后汉书·许劭传》:“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许劭字)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参见“飭行”。

饰行儥慝

shìxíngyùtè

儥:买、卖;慝:邪恶、邪念。谓出售表面加以美化的劣质物品。《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 郑玄注:“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於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 张衡《西京赋》说市曰‘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则饰行之谓也。饰行与儥慝,相对为文。”

饰羽

餙羽

shìyǔ

修饰羽毛。比喻刻意追求文采。《庄子·列御寇》:“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羽有自然之文采,饰而画之,则务人巧。”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明 杨慎《雁来红赋》:“採佳名於饰羽,聊以貽夫雕虫。”

饰诈

shìzhà

谓作假骗人。《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资治通鉴 齐纪四》(南齐郁林王)面矫情饰诈,阴怀鄙慝,与左右群小共衣食,同卧起。宋 苏舜钦《城南归值大风雪诗》:“世人饰诈我尚笑,今乃復见天公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喜饰诈,初为宰相,妾媵不过数人……其后逞欲无厌,淫肆蛊惑,不能自制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史)嵩之为相,虽饰诈要誉,而肺肝如见,不为公论所予。

饰智/饰知

shìzhì

装作有智慧,弄巧欺人。《管子·正世》:“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庄子·山木》:“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庄子·缮性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西汉·贾谊《过秦论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宋书·臧焘徐广等传论》:“选贤於野,则治身业弘;求士於朝;则饰智风起。”《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隗嚣矜己饰智,每自比西伯,与诸将议欲称王。

饰智矜愚

shìzhìjīnyú

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成汤伪让,仲尼饰智矜愚。斯数言者,战国有之。”

shì I.

古同“”,爱好。《战国策·赵策四 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孟子·告子上》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II.参见qí

shì

喜欢,爱好:嗜学。嗜酒。嗜好(hào )。酷爱。嗜欲。嗜痂之癖(形容人的乖僻嗜好。亦称“嗜痂成癖”)。嗜权如命。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嗜货

shìhuò

嗜:爱好。货:钱币:货币。通货喜爱钱财。柳宗元《梓人传》“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嗜痂

shìjiā

怪僻的嗜好。疮痂,疮上结的壳甲。《宋书·刘邕传》:“邕所至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疮痂落牀上,因取食之。灵休大惊。答曰:‘性之所嗜。’”后因称怪僻的嗜好为“嗜痂”。明 冯梦龙《自叙》:“余坐蒋氏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请教於海内之明哲,往往滥蒙嘉许,而嗜痂者遂兾余有续刻。”《聊斋志异 吕无病》然不遭悍妒,其贤不彰,几令人与嗜痂者并笑矣。

嗜痂之癖

shìjiāzhīpǐ

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鲁迅《热风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

嗜利

shìlì

贪求私利;贪图钱财。嗜利矜功。明 方孝孺《送李宗鲁序》:“如以得为喜,则将以失为忧,此好名嗜利者之为,非无固必之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王宝田奏折附片:“该尚书嗜利忘义,人言嘖嘖。”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书地理志叙述洛阳 一带民俗说:周人巧诈嗜利,重钱财不重道德。”

嗜杀

shìshā

喜好杀戮。宋 郭彖《睽车志》卷二:“武翼大夫焦仲,居四明,性嗜杀。日以弹射臂鹰走狗为乐,所杀不可胜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金主(海陵王 完颜亮)待(萧)裕甚厚,而裕自以专擅权势,虑金主疑己,又以金主嗜杀,恐及祸。清 昭槤《啸亭续录·吴制府》:“有童子窃葱数茎,为肆人告发,公即请王命诛之,人皆以为过当。其嗜杀也若此。”

嗜杀成性

shìshāchéngxìng

嗜:爱好。好杀人成了习性。形容极端凶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嗜杀成性,我们要坚决还击。《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欲

嗜慾

shìyù

①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省嗜欲。《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并以中庸之才,怀可移之性,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特指情欲。清 吴下阿蒙《断袖篇·法外纵淫》:“吾血气尚盛,不能絶嗜慾,御女犹可以生子,实惧为身后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