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勢埶 | shì | ①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史记 太史公自序》其埶销弱,德归京师。②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③男性及雄性动物的生殖器。《晋书·刑法志》淫者割其势。又如:势不知有无(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势:指男子生殖器)《聊斋志异 铁布衫法》又出其势即石上,以木推力击之,无少损。但畏刀耳。 |
势不可挡 势不可当 | shìbúkědǎng |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与“势不可当”同义。《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众将见西岐士马英雄,势不可挡,并无一筹可展,半策可施。 |
势不两立 | shìbùliǎnglì |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
势成骑虎 | shìchéngqíhǔ | 情势像骑在老虎背上一样;很难下来。比喻已在进行中的事情;迫于情势;欲罢不能。至于阿勒坛和忽察儿,此时才发觉受了札木合的玩弄,权位还不如在本部的时候,但势成骑虎,懊悔不及了。清 吴璿《飞龙全传》:“心里其实害怕;无奈势成骑虎,只得勉强要去厮杀。” |
势分 | shìfèn | 指权势,地位。唐 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宋何坦《西畴常言·应世》:“凡居人上,有势分之临,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封(云亭)虑势分悬殊,恐将不遂。”《醒世姻缘传》引起:“那忽然得做皇帝的快乐,不过是势分之荣,倏聚倏散的泡影,不在那君子三乐之中。” |
势豪 | shìháo | 有势力的豪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回》:“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聊斋志异 博兴女》博兴民王某,有女及笄。势豪某窥其姿,伺女出,掠去,无知者。 |
势合形离 | shìhéxínglí | 势:形状;形:形体。形体各自独立,结构完整不分。三国魏 何晏《景富殿赋》:“桁梧复迭,势合形离。” |
势家 | shìjiā | 有权势的人家。《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方今境内之民,困于州县之贪刻,扼于势家之兼并。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七》富家与贫家讼,必直贫民;势家与百姓争,必直百姓。《明史 卷十三 宪宗一》成化四年春正月甲申,诏中外势家毋得擅请田土。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又其时,先世茔墓尽为势家所侵没。《聊斋志异 王大》故昔之民社官,皆为势家役耳。 |
势均力敌 | shìjūnlìdí | 同“力均势敌”。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这场比赛对阵的双方势均力敌,最终以平局收场。《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
势利 | shìlì | ①名词表示财产地位,或作形容词,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此人很势利。《汉书 司马迁传》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②形势有利。《荀子》兵之所贵者,势利也。 |
势能 | shìnéng | ①权势和能为。《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②由物体所处的位置或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如水的落差和发条作功的能力都是势能。 |
势倾天下 | shìqīngtiānxià |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三国志·魏书·袁绍传》:“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
势穷力竭 | shìqiónglìjié | 大势已去,力量用尽。指惨败后的困难处境。金·王若虚《复之纯交说》:“凶乘祸鸠,势穷力竭,而投诸囚,以伏于幽。”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0回:“却说慕容彦超,困守兖州,已是势穷力竭。” |
势如破竹 | shìrúpòzhú | 《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帝未决,使人諭指於弘肇,曰:“兵已及此,势如破竹,可进不可退。”《水浒传 第九九回》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了大谷县。陈登科《赤龙与丹凤 第一部九》上万农民拿起武器,势如破竹,不管潘一豹有多大力量,也抵挡不住了。亦作“势如劈竹”;“动如破竹”。《三国演义 第十二回》曹操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
势若脱兔 | shìruòtuōtù | 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唐·陆龟蒙《杂讽》:“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同“动若脱兔”。 |
势望 | shìwàng | 地位与声望。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士开作威作福,略无顾惮,恩宠势望,燻灼朝野。”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内品梁公,位列黄门,势望自齐於冀石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八》(金左丞相)亮益求名誉,引用势望子孙,结其欢心,金主不悟。 |
势位 | shìwèi | 权势地位。《荀子·正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战国策 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晋书 惠帝纪》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宋 王安石《与王禹玉书》阁下亲屈势位之尊,忘名德之可以加人,而乐与之为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入侍左右,宠禄既过,则骄怨易启,势位相及,猜夺随至,立党生祸。鲁迅《坟论“他妈的!”》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惟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 |
势物 | shìwù | ①犹权利。《庄子·徐无鬼》:“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②犹事物。《元朝秘史卷一》:“都蛙锁豁儿独额中生一隻眼,望见三程远地的势物。”李文田 注:“势物即事物。” |
势焰 | shìyàn | 势力和气焰。《新唐书·韦渠牟传》帝既偏於任听,士之浮竞甘进者争出其门,赫然势焰可炙。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一》时秦会之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吴)子聪依凭城社,势焰薰灼,以官爵为市,搢绅之无耻者辐凑其门,公论素所切齿,不可用。 |
势援 | shìyuán | 犹后盾。势,也写作“埶”。《后汉书·苏不韦传》:“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埶援,莫敢糺问。”《晋书·庾怿传》:“以 懌宽厚容众,故授以远任,为东西势援。”《资治通鉴 晋纪十二》又以建康悬远,势援不接,复与石勒相结,勒授(曹)嶷东州大将军、青州牧,封琅邪公。宋 岳飞《奏乞除在外宫观第二札子》:“臣起身田野,势援孤单。” |
势在必行 | shìzàibìxíng |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一切恐怕都势在必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