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 shì | ①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a.很多年代;b.好几辈子)。世世代代。世纪(指一百年)。流芳百世。《论语·为政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②一辈一辈相传的:世袭。世家(a.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b.《史记》中诸侯的传记)。可作动词表示继承等义。《汉书 王莽传》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宋 苏轼《三槐堂铭》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王)稽中请于大将之家,选武勇能世其家者尊显之,万一用武,不至无将。《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遂与约曰:“鸿吉哩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故元代诸后多其族焉。③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世上。世俗(a.流俗;b.非宗教的)。世故(a.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b.处世经验)。世态炎凉。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世界。举世瞩目。公之于世。⑤姓。 |
世变 | shìbiàn | 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尚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宋 陆游《月下小酌诗》:“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清 恽敬《乙瑛碑跋》:“盖东之末,其风气渐及六朝,可以观世变也。”朱自清《文集 二自序》:“中间相隔五年,看过了多少世变;写到这里,不由得要停笔吟味起来。” |
世臣 | shìchén | 历代有功勋的旧臣。《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孙奭疏:“世臣,累世修德之旧臣也。”《礼记·曲礼下》:“大夫不名世臣、姪娣。”郑玄注:“世臣,父时老臣。” 宋 苏轼《私试策问之二》:“夫 周之世,诸侯为政之卿,皆其世臣之子孙,则夫布衣之士,其进盖亦有所止也。” 清 昭槤《啸亭杂录·不忘本》:“金川、臺匪之役,如明将军亮、奎将军林皆以椒房世臣用命疆场,一代武功,於斯为盛。” |
世宠 | shìchǒng | 世代的恩宠。《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 |
世仇 | shìchóu | 世世代代有仇的人或家族;世代的仇怨。同“世讎”。世仇不报,决不罢休。他是我们家族的世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蒙古主)召谓之(金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
世出 | shìchū | ①应时出现。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才为世出,世亦须才。”李周翰注:“贤才为乱世而生。”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吕延济注:“世出,谓应时而出也。”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则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於门?”清 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歌》:“羡君人材为世出,盛年絶艺须难得。”②不时出现。宋 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唐之治,在於贞观;开元之际,而女祸世出;天宝以还,纲纪微矣。”③指家世和生平。宋 曾巩《寿安县钱氏墓志铭》:“凝之年七十有七,哭其妻之丧,自为状,次其妻之世出行事,来乞铭。”宋 叶适《中奉大夫薛公墓志铭》:“公物其世出,詰其昆弟,皆是,亦流涕,饶与钱。” |
世传 | shìchuán | ①世代相传;世代相传下来的。宋 祝穆《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②犹世系。③世上传说。 |
世道 | shìdào | ①人世间的兴衰变迁;纷纭万变的社会状态。《列子·杨朱》:“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赵树理《传家宝》老人家,如今世道变了。变得不用吃糠了。②道家的世与道。《庄子·缮性》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
世道人心 | shìdàorénxīn | 社会的风气,人们的思想。明·袁宏道《李温陵传》:“细心读之,其破的中款之处,大有补于世道人心。”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京派”和“海派”》有一个高僧在沙漠中修行,忽然想到亚历山大府的名妓泰绮思,是一个贻害世道人心的人物。 |
世德 | shìdé | ①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郑玄笺:“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宋 苏轼《三槐堂铭》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元 关汉卿《窦娥冤 第四折》:“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寡君以先生清族世德,倾风结慕,深愿思晤焉。②祖上及本人均有美德的人。文选·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李善注:“言歌咏世有俊德者之盛业。” |
世弟 | shìdì | 谓世交同辈年少于己者。师之子,其年少于己者,亦称世弟。《镜花缘第十五回》:“近日师母可安?世弟、世妹多年未见,谅已长成?”参见“世兄”。 |
世典 | shìdiǎn | ①世间的籍。《后汉书·列女传序》:“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咸漏焉。”②佛家称佛教经以外的书籍为世。《维摩诘经·方便品》:“虽明世,常乐佛法。” 晋 慧远《答何镇南书》:“至言隔於世,谈士发殊途之论。”③世代主持掌管。《史记 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世典周史。 |
世风日下 | shìfēngrìxià | 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欧阳山《苦斗 五二》:“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世父 | shìfù | 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尔雅·释亲》:“父子晜(昆)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汉书·王莽传 上》:“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颜师古注:“谓伯父也,以居长嫡而继统也。”宋 黄庭坚《送彦孚主簿 诗》:“世父盛文藻,如陆海潘江。”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蔡文恭公》:“漳州蔡文恭公承其世父文勤公之指授,髫龄中,即以圣贤之学自奋。” |
世故 | shìgù | ①指熟习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通周到。人情世故。练达世故。②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老于世故。鲁迅《南腔北调集·世故三味》:"责人的'深于世故'而避开了世不谈,这是更'深于世故'的玩艺。"③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宋孝宗)及即位以来,今十有馀年,谙历物情世故,岂止读书为文,须有用乃可耳。 |
世官 | shìguān | 古代某官职由一族世代承袭,谓之世官。《孟子·告子下》:“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时公子遂顓权, 三桓始世官,天戒若曰,自此之后,将皆为乱矣。”颜师古注:“谓父子相继为卿也。” 南朝陈 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虚名靡实,世官非才;年力方强,不能辞退。” 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一》:“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 |
世及 | shìjí | 世袭,世代相传。《汉书 王莽传》治平之化当以时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 |
世济 | shìjì | 世代继承。《史记·五帝本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后汉书 袁绍传》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诏崇政殿说书吕希哲守本官、知怀州,以刘拯言(吕)公著父子世济奸邪故也。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孙氏忠孝之美,其将有世济者乎?" |
世济其美 | shìjìqíměi | 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宋史·理宗纪四》开国以来勋臣之裔,有能世济其美而不世其实禄者,所在州郡以闻。 |
世家 | shìjiā | ①旧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出身世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 道士》韩生,世家也。好客。同村徐氏,常饮于其座。②家世,世系。《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袁建丰,不知其世家也。《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白再荣,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③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老残游记 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④犹言世交。《红楼梦 第四八回》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有年纪的,咱们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么得有错。⑤世居。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先生世家何郡?⑥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
世间 | shìjiān | 人世间;世界上。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
世交 | shìjiāo | 两家两代以上有交情者。上代或数代有交情的人或人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愚兄老拙株守,两家至戚世交,只和老弟气味还投合的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世交至谊,何出此言?” |
世交之谊 | shìjiāozhīyì | 指两家世代之间的交情,通常指两家之间两代以上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通常源于祖辈之间的交往,并且这种关系可以延续到后代,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社交联系。 |
世界 | shìjiè | ①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观。②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全世界。③佛教指宇宙。大千世界。④指社会状况;人间。现在是什么世界,还允许你不讲理。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⑤领域;活动范围。内心世界。⑥江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⑦大家,众人。《金瓶梅词话》不看世界面上,一百年不理才好。 |
世利 | shìlì | 世间的利禄。《晋书 愍帝纪总论》善恶陷于成败,毁誉胁于世利。《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諂事贾謐。”宋 王禹偁《拟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制》:“竞世利於錙銖,并家人如鸟兽;务农者盖鲜,游食者良多。” |
世路 | shìlù | ①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宋书 本纪武帝下》自大业创基,十有七载,世路迍邅,戎车岁动,自东徂西,靡有宁日。唐 杜甫《春归诗》:“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宋 张孝祥《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ōu)一片。”宁调元《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②指宦途。《后汉书·崔骃传》:“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明 屠隆《綵毫记·颁诏云梦》:“但权臣女謁,方布列於要津;野性疎才,恐不宜於世路,为之奈何?”③犹世道,指社会状况。《晋书·庾珉传》:“初, 洛阳之未陷也,珉为侍中,直于省内,谓同僚许遐曰:‘世路如此,祸难将及,吾当死乎此屋耳!’”《周书·黎景熙传》:“(景熙)客於潁川,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 |
世禄 | shìlù | 古代有世禄之制,贵族世代享有爵禄。《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尚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孔传:“世有禄位。”《孟子·滕文公上》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沆之子孙皆荣显,至今世禄不絶。”《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红楼梦 第二回》:“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 |
世虑 | shìlǜ | 俗念。唐 裴铏《传奇·陶尹二君》:“余本凡人,但能絶其世虑。”宋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宋 苏舜钦《夏热昼寝感咏》:“恬然世虑寂,时被苍蝇喧。”明 宋濂《郑景彝传》:“终日嘿嘿而坐,或焚香以销世虑。”胡朴安《杂诗之十五》:“只合狂吟抛世虑,坐消閒日未全非。” |
世论 | shìlùn | ①当时的舆论。《晋书·庾冰传》:“兄亮以名德流训,冰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 宋 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诗》:“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聊斋志异 三朝元老》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鲁迅 《集外集拾遗·<蜕龛印存>序》:“予于杜君未相见,唯读其书,窃熹抱守遗阙,不以世论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云。” ②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晋 法显《神僧传》:“(佛图澄)身长八尺,风姿甚美,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
世名 | shìmíng | 世间的名望。《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金日磾)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宋 苏辙《岁莫诗之二》:“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明 李贽《答李见罗先生》:“区区世名,且视为浼己也,肯耽之乎?” |
世模 | shìmó | 世范。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唐 柳宗元《箕子碑》:“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
世难 | shìnán | 当世的灾难、祸乱。《三国志·蜀志·刘焉传》:“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周书·周惠达传》:“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唐 卢纶《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鬢客秦关。”明 刘基《次韵和刘彦箕 忆山中篇》:“世难有身空自累,诗成无鴈倩谁将?” |
世谱 | shìpǔ | 家世谱系。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列其世谱,具刻于碑。”宋 陆游《草堂诗》:“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金 李俊民《杜甫故里诗》:“过客不须寻世谱,万山山下看沉碑。” |
世戚 | shìqī | 犹世亲。累世的亲戚关系。《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託权豪。”《元章·诏令一·立后诏》:“弘吉刺氏蚤由世戚,来嬪我家。” |
世卿 | shìqīng | 世代承袭为卿大夫。《公羊传·隐公三年》:“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何休注:“世卿者,父死子继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观乎世卿,知移权之败。”章炳麟《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立宪固不适于中国矣。是何也?宪政者,特封建世卿之变相耳。” |
世轻世重 | shìqīngshìzhòng | 世:当世。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尚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济南尹梁肃上疏曰:“刑罚世轻世重,自汉文除肉刑,罪至徒者,带鐐居役,岁满释之。”《清史稿·傅鼐传》刑罚世轻世重。我朝律例,颁布于顺治三年,酌议于康熙十八年,重刊于雍正三年。 |
世情 | shìqíng | 世上的种种情形,世态人情。不懂世情。唐 杜甫《佳人》:“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唐 李白《庐山谣》:“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宋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
世扰俗乱 | shìrǎosúluàn |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
世人 | shìrén | 世上的人;普通人。世人皆知。《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唐 韦庄《金陵城》“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宋·周敦颐《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元 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
世儒 | shìrú | ①俗儒。三国魏 曹植《赠丁廙》诗: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世儒多病汉高帝不悦学,轻儒生,臣(刘珙)窃以为高帝之聪明英传,其所不悦,特腐儒之俗学耳。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宋 陆游《唐虞》诗:大道岂容私学裂,专门常怪世儒非。②指经师。汉 王充《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汉 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③当代的学者。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门人世儒,是以增恸。柳宗元《读书》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
世事 | shìshì | ①世上的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唐 王维《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唐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南唐 李煜《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宋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人情世故。善于世事。《晋书·怀帝纪》:“帝冲素自守,门絶宾游,不交世事。” |
世殊事异 | shìshūshìyì | 殊、异:不同。指时代不同,事情也不相同。世殊事异,上一代人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世数 | shìshù | ①世系的辈数。《左传·昭公八年》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②寿数;定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或谓世数将衰,则人才先已凋谢,如真德秀、洪咨夔、魏了翁方此柄用,相继而去。《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六》我命未该死,阴间不肯收留。还有世数未尽,又去脱胎做人不得。" |
世殊时异 | shìshūshíyì | 世、时:时代;殊、异:不同,差异。指时代不同了。三国魏·曹丕《又报孙权书》:“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 |
世俗 | shìsú | ①世间一般的习俗。世俗之见。《庄子·人间世》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庄子·让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史记·游侠列传序》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汉书 王莽传》逡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②非宗教的。她不允许他们在去教堂来回的路上谈论世俗的事情。 |
世孙 | shìsūn | 嫡孙。即“正妻所生之子的儿子”。《晋书》:其以谧为鲁公世孙,以嗣其国。《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谧为世孙。”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丁氏,度五世孙,尝适人,后为敌所掠,欲妻之,丁氏骂敌不从,绝于梃下。 |
世台 | shìtái | ①犹世兄。《儒林外史第八回》老世臺今年多少尊庚了?②称谓。称晚辈。《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道:不敢。老世台今年多少尊庚了? |
世态炎凉 | shìtàiyánliáng | 指人们交往看重钱势,有钱有势,人就巴结,无钱无势,人就冷淡,没有真情实意。宋 文天祥《杜架阁》:“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
世外桃源 | shìwàitáoyuán |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世味 | shìwèi | ①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 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宋 唐珏《摸鱼儿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千里旧怀谁省?”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水浒传第三八回》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清 曹寅《避热诗之五》:“世味何如湘水淡,物情翻向楚人夸。”②指功名宦情。宋 叶适《孟达甫墓志铭》:“既连黜两州,世味益薄。知南康,自列亲嫌不往。”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 |
世翁 | shìwēng | 世交之家的晚辈对长辈男子的称呼。《红楼梦第十五回》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红楼梦》第十七回:众清客在旁答道:“老世翁所见极是。” |
世务 | shìwù | ①谋身治世之事。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②佛道、隐士谓尘世间的事务。③世情;时势。《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 |
世先生 | shìxiānshēng | 对有 |
世相 | shìxiàng | 世态。《史记 太史公自序》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世兄 | shìxiōng | 明清时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旧时对有世交的同辈的称呼,也尊称有世交的晚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老人家既是有恙,世兄何不送他回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六回:“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
世雄 | shìxióng | ①佛陀的尊称。《无量寿经 卷上》:“今日世雄,住佛所住。”慧远义疏:“世雄,佛之异名。佛於世间,最为雄猛,故曰世雄。”②世代称雄。《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周书·泉企传》:“泉企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世雄商洛。” |
世喧 | shìxuān | 尘世的喧嚣。魏晋 张载《题北村六首 其二》:“求富诚非惮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唐 王维《口号又示裴迪》:“安得捨尘,拂衣辞世喧。”宋 曾巩《过介甫诗》:“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
世业 | shìyè | 世代相传的事业。《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羈旅各西东。” |
世异时移 | shìyìshíyí | 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世、时:社会、时代。异、移:不同、变化。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亦作“时移世改”、“时移世异”、“时移俗易”、“时异事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庾信《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 |
世议 | shìyì | 世人的评论。南朝宋 鲍照《代白头吟》:“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南史·颜延之传》:“兼行闕於家,早负世议,天伦怨毒,亲交震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宋 王安石《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铭》:“后秘阁再世不大遂,然多名人,在世议中。” |
世谊 | shìyì | 世交。 清 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舍舅语言甚不相为,全亏史公一力分豁,且説与尊府原有世谊的。”《儒林外史 第三三回》:“蘧駪夫出来叙了世谊,彼此道了些相慕的话。” 《聊斋志异 王桂庵》郡南有徐太仆,与有世谊,招饮。沙汀 《防空》:“一个和愚生先生有点世谊的老头,站起来正式发表意见。” |
世裔 | shìyì | 犹世胄。明 朱权 《荆钗记·庆诞》:“衣冠世裔,时乖难显於宗风。”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仆即式微,犹是世裔,何至下昏於市侩?” |
世异时移 | shìyìshíyí | 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亦作“时移世改”、“时移世异”、“时移俗易”、“时异事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
世膺 | shìyīng | “世”,世间人,“膺”,指代胸膛。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则表示拥有世人所赋予的重任或责任。因而,“世膺”在古代常被用于形容那些背负着重大使命的人,如君王、士人、文化名流等等。《吴三桂》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列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 |
世缘 | shìyuán | 人世的机缘,此指夫妻缘分。唐 白居易《老病幽独 偶吟所怀》: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聊斋志异 冯木匠》一夜,女艳妆来,向冯曰:“世缘俱有定数:当来推不去,当去亦挽不住。今与子别矣。” |
世运 | shìyùn | 指世间盛衰治乱的更迭变化。世运变革。《晋书 武帝纪》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 |
世载 | shìzǎi | ①谓某种事迹世代见于记载。《晋书 景帝纪》大将军世载明德,应期作辅。晋 陆机《高祖功臣颂》:“吴芮之王,祚由梅鋗;功微势弱,世载忠贤。”南朝陈 徐陵《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世载雄豪,卓富拟於公侯。”《周书·李远传》:“诸人并世载忠贞,沐浴教义。”②指世代有德。文选·任昉《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臣賁世载承家,允膺长德。”李善注:“国语曰:‘祭公谋父曰:奕世载德。’韦昭曰:载,成也。”《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马元熙)於是以孝经入授皇太子,儒者荣其世载。”③世人称传。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公始青衿,风神世载,猛兽不惊,家禽能对。”④世代。前秦 王嘉《拾遗记·殷汤》:“世载辽絶,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 |
世泽 | shìzé | 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
世知 | shìzhī | 处世才能,处世术。善于处世。《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欣而许之。 |
世侄 | shìzhí | 中国传统交际中的称谓词,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旧时晚辈对父辈友人自称时的谦称(如书信往来);②泛指有世交关系的晚辈男子称谓,特指世交好友之子。《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道:“住在张静斋家。他也是做过县令,是汤父母的世侄;因在汤父母衙门里同席吃酒认得,相与起来。周亲家家,就是静斋先生执柯作伐。” |
世职 | shìzhí | 世代承袭的职位。《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诏立功之臣退閒,世职准子弟承袭。若无应袭之人,给俸终其身。 |
世治 | shìzhì | ①世世代代地统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②时代太平;社会安定。《韩非子·有度》:“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三国志·魏志·袁涣传》:“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明 刘基《王子明墓志铭》:“世治而生,世乱而死。” |
世胄 | shìzhòu | 世家子弟;贵族后裔。晋 左思《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则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何大姓,世胄也,豪纵好客,灯火达旦。《夜谭随录》崔秀才:靳世胄阀阅,田园遍畿辅。桃花扇:历代簪缨,累朝世胄,祖为太常,父居司徒。 |
世主 | shìzhǔ | 国君。《庄子·渔父》:“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齐民,将以利天下。”《史记·游侠列传序》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宋 苏轼《续欧阳子 朋党论》:“小者復用而肆威,大者得志而窃国,善人为之扫地,世主为之屏息。”《三国演义 第三回》:“且説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清 刘大櫆《删录 荀子 序》:“孔子没,圣人之道衰,譎诡权变之士出,争以其言干世主,著书者纷纷出焉。” |
世子 | shìzǐ | 太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公羊传·僖公五年》:“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 陈立义疏:“白虎通·爵篇云:‘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絶也……明当世世父位也。’”《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三国演义 第三三回》:“操至绍府门下,问曰:‘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操唤出责之。”《三国演义 第七十二回》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晋书 宣帝纪》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晋书 文帝纪》丙午,天子命中抚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武帝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於安乐寺。延入讲礼。”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五》:“张耕烟,嘉兴人,云南江川县知县,伪周时教授诸世子。”清制,亲王的嫡子得封为世子。《资治通鉴 魏纪十》晋王(司马昭)由是意定,丙午,立(司马)炎为世子。 |
世宗 | shìzōng | 帝王的庙号之一。言其文治武功为一世之宗。《晋书 愍帝纪》世宗承基,太祖继业,玄丰乱内,钦诞寇外,潜谋虽密,而在机必兆。 |
世祚 世胙 | shìzuò | ①谓世代享有封爵。《左传·襄公十四年》:“世胙大师,以表东海。”杜预注:“胙,报也;表,显也。谓显封东海,以报大师之功。”徐干《中论·爵禄》:“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世祚太师,抚寧东夏。”②国运。《后汉书·卢植传》:“又比世祚不竞,仍外求嗣,可谓危矣。”《北齐书·李浑传》:“吾每观齐之分野,福德不多,国家世祚,终於四七。”宋 叶适《法度总论一》:“盖古人之所以为国者,虽各係其德之厚薄,化之浅深,世祚之长短,然陛下即而观之,岂有欲其行之而乃从而害之者乎?” |
世族 | shìzú | 指血脉相沿的家族,世代显贵的家族,也指在南北朝时期重门阀,别於庶民,自成一特殊阶级的缙绅之家的等级。《晋纪总论》大极其尊,小录其耍,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时邑世族张姓者,有新阡在东山之阳。 |
世祖 | shìzǔ | ①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比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身为汉室后裔,从王莽篡汉后的天下大乱中重建汉室江山,所以得享庙号“汉世祖"。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世祖(陈霸先)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清史稿·太宗纪二》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於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②指祖先。王充《论衡·自纪》:“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於人。”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
世胙 | shìzuò | 谓世代享有封爵。《左传·襄公十四年》:“世胙大师,以表东海。” 杜预注:“胙,报也;表,显也。谓显封东海,以报大师之功。”《北史·魏咸阳王禧传》:“冀州人苏僧瓘等三千人称禧清明,有惠政,请世胙冀州 。” 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昔者吾党以为革命既成,必不容大君世胙,惟建置大总统为无害。” |
贳 | shì | ①出租,出借:贳器店(出租婚丧喜庆应用的某些器物的店铺)。《聊斋志异 钟生》因计终天有期,早归一日,则多得一日之奉养,携仆贳驴,即刻东迈。②赊欠:赊贳。贳与:赊欠白给。贳价(赊欠的钱)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资治通鉴 后汉纪三》(李)守贞之欲攻河西栅也,先遣人出酤酒于村墅,或贳与,不责其直,逻骑多醉,由是河中兵得潜行入寨,几至不守。③宽纵,赦免:贳赦。《汉书苏武传》(李)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一》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既薨,上追思良,乃贳出子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诩为飨会,悉贳其罪。《资治通鉴 晋纪十》(杨)难敌怨曰:“使君初来,大荒之后,兵民之命仰我氐活,氐有小罪,不能贳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会北汉来寇,(宋太祖赵匡胤)进语其人曰:“汝敢论吾,信有胆气。令贳汝罪,汝能掩杀敌兵,当即荐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有司论失律当斩,金主(完颜永济)以近族,特贳其(御史大夫永锡)死。《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皇太子录囚,奏贳杂犯死罪以下,从之。④买。《聊斋志异 胡四姐》即以一贯授生,曰:“先持归,贳良酝;我即携小肴馔来,与君为欢。” |
贳钱 | shìqián | 租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是别件动用物事,又説道借用就还的,随你奢遮宝贝,也用不得许多貰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