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 | shǐ | ①起头,最初,与“终”相对;初心;先天本性:开始。始终。始祖。始创。周而复始。起点,引申为源头。《晋书 武帝纪》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宋 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庄子·德充符》夫保始之徵/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 雄入于九军。②才,刚才:方始。始悟(才觉悟到)。唐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 苏洵《六国论》(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始乱终弃 | shǐluànzhōngqì | 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再有那不明内情的人,一定说我始乱终弃。” |
始末 | shǐmò | ①(事情)从头到尾的过程。事件的始末。老舍《四世同堂》李四爷见到祁老人像见了亲弟兄,把前前后后始末根由一口气都说了出来。②始终。始末不渝。《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
始然 | shǐrán | 使然:(由于某种原因)致使这样的!爱致使造成这样的,泪致使造成这样的结果。 |
始者 | shǐzhě | ①起始的人。谣言止于始者。②开始的时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太上始者震怒,降旨编管;已而臣僚论奏,竟从宽典。 |
始终 | shǐzhōng | 自始至终。做事有头尾。与“虎头蛇尾”相对。《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夫人贵有始终,公等事太祖,辅朕躬,可谓有始矣。若克念政道,顾其艰难,辅邕以主天下者,可谓有终矣。会议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渔夫的故事》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 |
始终不渝 | shǐzhōngbùyú | 渝:变。自始至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晋书 陆晔传》:“格勤贞固,始终不渝。”《明史 年富传》:“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 |
始终如一 | shǐzhōngrúyī | 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梁书 到洽传》:“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成,立身行道,终始如一。”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
始祖 | shǐzǔ | 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还可用于开国君主追尊的先祖庙号。 |
始作俑者 | shǐzuòyǒngzhě | 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胜道哉!参见“作俑”。 |
矢 | shǐ | ①箭:流矢。弓矢。有的(dì)放矢。矢镞。《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参见“亡矢遗鏃“。《后汉书·董卓传赞》:“矢延王輅,兵缠魏象。”②通“誓”,发誓。矢志不渝(发誓立志,永不改变)。矢以天日。相矢缄口。《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聊斋志异 黄九郎》女曰:“能矢山河,勿今秋扇见捐,则惟命是听。”《聊斋志异 野狐》笑曰:“青天白日, 宁宜为此。子归,掩门相候,昏夜我当至。”马不信,妇矢之。③正直:矢言(正直的言论)。《论语·卫灵公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④通“施”,实施,陈设。《左传 臧僖伯谏观鱼》“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⑤ 施布:“矢其文德”。⑥古代投壶(一种娱乐活动)用的筹。⑦古同“屎”,粪便。《庄子·人间世》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王梦青蝇之矢积西阶东,可五六石,以屋版瓦覆之 。《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验其马矢,似遁二日矣。 |
矢秽 | shǐhuì | 粪便污物。《花月痕第四九回》:“道路矢秽,人气薰蒸,远远的就不堪入鼻。”一本作“污秽”。 |
矢口抵赖 | shǐkǒudǐlài |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面对事实真相,他还敢矢口抵赖。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
矢口否认 | shǐkǒufǒurèn | 一口咬定,完全不承认。矢:发誓。对于他所犯的罪行,他矢口否认。《李自成》:“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
矢溺 | shǐnì | 即屎尿。溺,水名。古书都假借溺为尿。溺也读尿。清 方苞《狱中杂记》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 |
矢人 | shǐrén | 造箭的工匠。《周礼·考工记·矢人》:“矢人为矢,鏃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然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唐 白居易《答箭镞诗》:“矢人职司忧,为箭恐不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驳革命可生内乱说》:“孟子有言:‘矢人惟恐不伤人。’今之胥吏差徭,其操业与矢人等,不杀人,不足以自养。” |
矢人惟恐 不伤人 | shǐrénwéikǒng bùshāngrén | 矢人:造箭的人。造箭的人就怕他造的箭不能伤人。比喻人的立场决定他对待事物的态度。《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
矢刃 | shǐrèn | 箭和刀。泛指兵器。《汉书·苏武传》:“路穷絶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南史·侯景传》:“景出,谓其厢公王僧曰:‘吾常据鞍对敌,矢刃交下,而意了无怖。’”《新唐书·回鹘传下》:“骑士析木为盾,蔽股足,又以圆盾傅肩,而捍矢刃。” |
矢日 | shǐrì | 指着太阳发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王乃知为己子。酸来刺心,不暇问其往迹,先以前言之戏,矢日自白。” |
矢石 | shǐshí | ①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左传·襄公十年》:“荀偃、士匄帅卒攻偪阳,亲受矢石。”《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晋书·宣帝纪》:“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晋 葛洪《抱朴子 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资治通鉴 宋纪二》魏主(拓跋焘)为人,壮健鸷勇,临城对陈,亲犯矢石,左右死伤相继,神色自若。《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拓跋焘)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帝挺身上马,帅数百人出战,与黑蠡拒战,自晡达明旦,矢石不息。②指战争,打仗。《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復受次赏。”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孟子不以矢石为功, 扬云不以治民益世,求仁而得,不亦可乎!”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契丹》:“天子抑其言,而讲和之策遂定焉。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 |
矢誓 | shīshì | 立誓;盟誓。《三国志·吴志·孙晧传论》:“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况晧凶顽,肆行残暴。”《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臣下矢誓。” |
矢死 | shǐsǐ | 誓死。谓下定决心,宁可死去。《新唐书·李纲传》:“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其(十二村豪)徒股栗,愿矢死自赎,独柯阴一酋不至。清 昭连《啸亭续录·杨武陵》:“以縗絰侯代之人,作奋袂勤王之事,历艰险而不辞,皎孤忠而矢死。” |
矢心 | shǐxīn | ①陈示衷心。唐 韩愈《祭柳子厚文》:“念子永归,无復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②发誓;下决心。《水浒传 第八七回》矢心直欲退强兵,力殚机危竟不成。明 何景明《别思赋》:“皎秋日以矢心,指寒岁以为期。”郭沫若《落叶·第四一信》:“他们在开年之后便要出发,我已矢心跟着他们同去。” |
矢在弦上 | shǐzàixiánshàng |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三国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郁达夫《大风圈外》:“但四海汹汹,革命的气运,早就成了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 |
矢志 | shǐzhì | 立下誓愿和志向,以示决心。矢志不移。努力学习,矢志振兴中华。《三国演义 第一一二回》:“忠臣矢志不偷生, 诸葛公休 帐下兵。” 清 蒋士铨《桂林霜·议恤》:“更堪夸,全家矢志,一般贞洁。”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她一概拒之门外,矢志不嫁。” |
矢志不移 | shǐzhìbùyí | 立下志愿并且决不改变。矢:发誓,移:改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邵氏矢志不摇。” |
矢志不渝 | shǐzhìbùyú | 表示永远不变心。《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高云览《小城春秋》第17章:“她爱的是四敏!矢志不渝的爱着。” |
矢镞 | shǐzú | 箭头。《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矢鏃有毒,毒入于骨。”(高)开道有矢镞在颊,召医出之,医曰:“镞深,不可出。”开道怒,斩之。《新五代史·唐臣传·符存审》:“(存审)临终……因出其平生身所中矢鏃百餘而示之曰:‘尔其勉哉!’”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凡鏃,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虏制如桃叶鎗尖,广南黎人矢鏃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