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 shí I. | ①吃:食肉。食欲。②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③俸禄:《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④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论语·子张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⑤一顿餐。唐 韩愈《杂说四·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⑥通蚀。凡物侵蠹皆曰蚀。《庄子·列御寇》:“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人受内刑折磨时,内心有如“虫蚀”) II.参见sì。III.yì用于人名:郦食其(jī)(中国汉代人)。 |
食辨劳薪 | shíbiànláoxīn | 形容见识卓越。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清·沈廷文《广事同纂》:“食辨劳薪,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师旷。” |
食不重味 | shíbùchóngwèi |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8回:“却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妃妾,衣不重彩,食不重味。” |
食不二味 居不重席 | shíbùèrwèi jūbùchónɡxí |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居坐不铺双层垫席。形容生活俭朴。也单作“食不二味”。《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晋书 王羲之传》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 |
食不甘味 | shíbùgānwèi | 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同“食不知味”。《战国策·楚策一》:“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羣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泊。”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宋 苏轼《赐文武百寮文彦博已下上第一表请皇帝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朕即位二年,水旱继作……是以坐不安席,食不甘味。”郭沫若《蔡文姬 第四幕第三场》:“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夜里就只好弹琴唱歌,以排解自己的悲哀。” |
食不果腹 | shíbùguǒfù | 果:充实。吃不饱肚子。解放前,劳动人民终年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食不兼肉 | shíbùjiānròu |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亦作“食不重肉”。《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史记·管晏列传》:“(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食不下咽 | shíbùxiàyàn |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欧阳山《苦斗》七三:这顿饭虽说也有鸡、鸭、鱼、肉,可是当伙计的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 |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shíbùyànjīng kuàibùyànxì |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论语·乡党篇》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食不知味 | shíbùzhīwèi | 解释同“食不甘味”。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
食肠 | shícháng | ①指胃。亦指食量。指胃口。王充《论衡·祀义》:“人食肠满,则骨节与血脉因以盛矣。”《西游记第二十回》:“那呆子真个食肠大:看他不抬头,一连就吃有十数碗。”《西游记第三十回》:“我猪弟食肠大,却不是以果子作膳的。”②比喻对事物的欲望。《绿野仙踪第七五回》:“苗秃説:‘这事有前个处法,他的食肠大,比不得我,不是一头半百下得来的,你多与他二百,至少也得一百五六。’” |
食次 | shícì | ①就食之时。《法苑珠林 卷五三》:“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次於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②食品。多指酒菜、点心之类。宋 朱弁《曲洧旧闻 卷五》:“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宋 吴自牧《梦粱录·酒肆》:“有一等直卖店,不卖食次下酒,谓之‘角球店’。”《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叫抬上菓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説些闲话,问了些鎗法。”一本作“饮饌”。明 邵璨《香囊记·琼林》:“今年张状元及第,赐宴琼林,本官着我舖排筵席,点检食次。” |
食啖 | shídàn | ①吃。《后汉书·献帝纪》:“是时穀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②饭食清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裴駰集解:“徐广曰:‘啖一作“淡”。’駰案:如淳曰:‘食无菜茹为啖。’”司马贞索隐:“説文云:‘淡,味薄也。’” |
食俸 | shífèng | 俸禄。“俸”文献异文作“奉”。《晋书 卷二十四 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或作“食禄”。《清史稿卷十 高宗本纪一》赏雷鋐额外谕德,食俸。 |
食甘寝安 | shígānqǐnān |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同“食甘寝宁”。《北史·恩幸传·赵默》:“及欣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
食羹 | shígēng | 指羹汤一类食物。《庄子·列御寇》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 |
食古不化 | shígǔbùhuà |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食古不化。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
食货 | shíhuò | 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孙星衍疏:“《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穀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汉书 王莽传中》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东观汉记·马援传》:“富民之本,在於食货。”严复《有如三保》:“既通矣,则中外食货,犹水互注,必趋於平,又无疑也。”《汉书·叙传下》:“厥初生民,食货惟先。”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崇高在於宠禄,大欲存於食货。”《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食货者,天下之急务,愿复置总计使之臣,使宰相领之。 |
食藿悬鹑 | shíhuòxuánchún | 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绂,而保安子天祐食藿悬鹑,臣窃愧之。” |
食力 | shílì | ①靠劳动生活。《国语·晋语四》:“庶人食力。”《庄子·秋水》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唐 柳宗元《梓人传》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宋 苏轼《籴米诗》:“知非笑昨梦,食力免自愧。”清 顾炎武《刈禾长白山下诗》:“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②指靠劳动生活的人。《礼记·礼器》:“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郑玄注:“食力,谓工、农、商也。”陈澔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农、工、商贾,庶人之属也……礼不下庶人,故无食数,饱即止也。”③靠租税生活。《礼记·曲礼下》:“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孔颖达疏:“食力,谓食民下赋税之力也。”④粮食和人力。南朝陈 徐陵《司空章昭达墓志铭》:“周迪资其食力,更事窥窬。”唐 司空图《复安南碑》:“扑魅驱貍,潜消沴气,农商并劝,食力兼储。”清 昭槤《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今霍集占困守危城,食力已尽。”⑤指腹中有食物而产生的气力。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不是我无食力身躯闪这一滑,多管是少人行山路凹凸。” |
食廪 | shílǐn | 储备的粮食。公家供给口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初,(王)彦自渠州以所部之镇至荆南,而镇抚使解潜已去,食廪皆竭。参见“廪食lǐnshí”条。 |
食毛践土 | shímáojiàntǔ | 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清·吴趼人《痛史 第二十一回》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参见“践土食毛”。 |
食牛 | shíniú I. |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后以“食牛”赞美青少年志壮心雄,气概豪迈。 唐 杜甫《徐卿二子歌》:“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明 李东阳《题杜日川修撰日会中书兄弟趋朝图诗:“食牛惊坐客,渡蚁识胡僧。” 清 黄遵宪〈和周朗山琨见赠之作〉:“当时乳虎气食牛,众作蝉噪嗤噍啁。”参见“吞牛”。 II.sìniú喂牛,放牛。《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
食贫 | shípín | 谓过贫苦的生活。《诗·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马瑞辰通释:“食贫犹居贫。”宋 王禹偁《谢弟禹圭授试衔表》:“伏念臣出自孤平,猥叨班列,虽累居近侍,而未免食贫。” 清 王晫《今世说·栖逸》:“山居食贫,亦能不改其乐。”《聊斋志异 乔女》己锱铢无所沾染,抱子食贫,一如曩日。 |
食气 | shíqì | ①指鬼神享用祭品的气味。《诗·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 唐 孔颖达疏:“鬼神食气谓之歆。”②食物的气味。 晋 葛洪《神仙传·沉建》:“主人饮奴婢,奴婢闻食气,皆逆吐不用。”③服食空气或芝兰之气。道家养生之一法。《孔子家语·执辔》:“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王充《论衡·道虚》:“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则不能轻举矣。”④饭料,主食。气,“餼”的古字。《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
食前方丈 | shíqiánfāngzhàng | 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见着老人家的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的行径,不禁羡慕。 |
食亲财黑 | shíqīncáihēi |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
食顷 | shíqǐng | 吃一顿饭的时间。多形容时间很短。《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至 关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史记 孝武本纪》候独见其星出如瓠,食顷复入焉。宋 叶适《郑仲酋墓志铭》:“旦出治事,不过食顷,輒闲静终日。”《资治通鉴 汉纪八》吴反,兵且至,屠下邳不过食顷。《聊斋志异 跳神》食顷,闻妇厉声呼翁姑及夫嫂小字,始共爇烛,伛偻问休咎。《聊斋志异 小翠》食顷,汗已,忽开目四顾,遍视家人,似不相识,曰:“我今回忆往昔,都如梦寐,何也?” |
食日万钱 | shírìwànqián | 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他过着食日万钱的奢侈生活。《晋书 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
食肉 | shíròu | 吃肉,以肉作食物。食肉动物。《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书 王莽传》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
食肉寝皮 | shíròuqǐnpí |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却说殷小姐痛恨刘贼,恨不食肉寝皮。 |
食色 | shísè | ①未挨饿的气色。《左传·昭公十五年》:“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穆子)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②饮食与美色,食欲与性欲。《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赵岐注:“人之甘食悦色者,人之性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食色,性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鲁迅《文学史纲要第八篇》:“七发借吴楚为客主,先言舆輦之损,宫室之疾,食色之害。” |
食少事烦 | shíshǎoshìfán |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晋书 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清 金圣叹《西厢记序》既而又因感激三顾,许人驱弛,食少事烦,至死方已。 |
食时 | shíshí | ①用膳的时候。《管子·弟子职》:“至於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馈饌。”②特指进早餐的时刻。《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王逸《九思·守志》:“朝晨发兮鄢郢,食时至兮增泉。”《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延宗 ……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勑守并州,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文史知识1989年第1期》:“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③谓食用时令物品。《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孙希旦集解:“食时不力珍者,食四时之利,则不得力求珍羞。” |
食税 | shíshuì | 谓享受税赋;靠赋税而生活。《老子·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也。” |
食宿相兼 | shísùxiāngjiān |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汉 应劭《风俗通 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盾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
食为民天 | shíwéimíntiān | 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清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自序》:“食为民天,有食斯有民。” |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 shíwúqiúbǎo jūwúqiúān | 饮食不必要求饱。衍生意指饮食要节制。不在意物质的充盈而重视精神的富足。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食息 | shíxī | ①饮食和呼吸。《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吃饭休息。亦泛指休息。《水浒传 第九六回》:“当下同众将统领军马,回营食息。”《聊斋志异·仇大娘》:“而岁屡祲,豪强者复凌藉之,遂至食息不保。”③每时每刻。宋 叶适《受玉宝贺表》:“皇帝陛下师古以治身,奉先而纘服,何食息不存於祖业,曾斯须敢怠於孙谋。” |
食醯 | shíxī | 昆虫名。指酒瓮里的蠛蠓。《庄子·至乐》:“斯弥为食醯。”成玄英疏:“酢瓮中蠛蠓,亦为醯鸡也。” |
食饩 | shíxì | 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聊斋志异 饿鬼》入场,适是其题,录之,得优等,食饩焉。《聊斋志异 冷生》是年入泮,明年食饩。《聊斋志异 任秀》于是闭户年馀,遂以优等食饩。 |
食言 | shíyán | 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进行履行,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即为“食言而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汉书 王莽传中》毋食言焉。《聊斋志异 佟客》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参见“自食其言”。 |
食言而肥 | shíyánérféi |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有一次鲁哀公请吃饭,席间大夫孟武伯故意对哀公的宠臣郭重说:“你怎么长得这样胖啊?” 因为孟武伯屡次不履行诺言,哀公便借机讥刺他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意思是说,经常吃下自己的诺言,怎么能不胖?后用“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
食邑 | shíyì | ①靠封邑租税生活。《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东南流,逕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诸侯之国,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则收之,食邑者以渐而收。”《资治通鉴 周纪四》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②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汉书 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将兵守景陵 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赐食邑於寧秦。”《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不则一日,来至一所在,地名樊川,乃时樊噲所封食邑之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万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税。”③ 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清 袁枚《随园随笔·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对二百户是也。” |
食饮 | shíyǐn | ①吃喝。《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宋 何薳《春渚纪闻·宗威愍政事》:“公谓参佐曰:‘此易事耳,都人率以食饮为先,当治其所先,则所缓者不忧不平也。’”明 李贽《答刘方伯书》:“夫天下曷尝有不思食饮之人哉!其所以不思食饮者有故矣:病在杂食也。”②指酒和肴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③举行宴会。《管子·君臣下》:“是故明君饰食饮弔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尹知章注:“饮食,谓享燕。”《后汉书·东夷传·夫馀》:“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 |
食玉炊桂 | shíyùchuīguì | 比喻物价昂贵,生活艰难。《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是用申旦凝虑,景夜损怀。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清 陈梦雷《行路难诗》:“巫咸上天皋陶远,食玉炊桂不可居。” |
食指 | shízhǐ | ①拇指旁边的一个指头。②指家中人口。家贫食指众。明 钱子正《溪上所见》诗:“家贫食指众,谋生拙於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小人把向市廛,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馀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聊斋志异 二商》后岁大饥,道殣相望,二商食指益繁,不能他顾。 |
食指大动 | shízhǐdàdòng |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食指大动的预兆不一定准。《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
食重 | shízhòng | 指装载粮食等的辎重车。《史记·西夷列传》:“(武帝)乃拜蒙(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餘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 。”司马贞索隐:“食货輜重车也。”一说粮食和衣重。 |
食租衣税 | shízūyīshuì | 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唐·于卲《送李员外入朝序》:“食租衣税,王者之常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