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時 | shí | ①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时不我与。②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③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④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时宜。⑤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⑥一年中的一季:时序。四时如春。⑦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⑧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时钟。时差(chā)。⑨某一时刻:按时上班。⑩不定时,有时候:时而。时阴时晴。11.机会;时运:时机。待时而动。《论语·宪问篇》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时乎时,不再来。项羽《垓下歌》:“时不利兮骓不逝。”12.同“伺”。意指窥伺,暗中打听,探听消息。《论语·阳货篇》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13.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尔雅》时,是也。《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参见“时日曷丧”。《资治通鉴·唐纪》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14.一时的;应时的。《庄子·外物》虽相与为君臣,时也。15.农时。《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6.及时。尽早《晋书 怀帝纪》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晋书 元帝纪》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17.姓。 |
时变 | shíbiàn | ①四时季节的变化。《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孔颖达疏:“以察四时变化。”《史记·天官书》:“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②时世的变化。亦指时世变化的规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 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遭遇时变,以获爵位。唐 吴筠《元日言怀因以自励诒诸同志诗》:“安用感时变,当期升九天。”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之五》:“不通乎时变而为之,以圣人之法犹不足以为治。” |
时不可失 | shíbùkěshī |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九回:此天遣我以报复之机,时不可失。
|
时不我待 | shíbùwǒdài |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这项任务十分紧迫,时不我待。清 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 |
时不我与 | shíbùwǒyǔ | 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章炳麟《致黎元洪书》副总统执事:时不我与,岁且更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为公祝。 |
时不再来 | shíbùzàilái |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国语 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事机一失,时不再来,惟望宸断。 |
时絀举赢 时诎举赢 | shíchùjǔyíng | 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绌,不足;赢,有余。《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卹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絀举赢。”《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五年》引此文作“时詘举赢”,胡三省注:“徐广曰:‘时衰耗而作奢侈。’言国家多难而势詘,此时宜恤民之急,而举事反若有赢餘者,失其所以为国之道矣。” |
时措 | shícuò | 《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后以“时措”谓因时制宜。《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大抵治狱以宽厚为本,而刑新国则宜用轻,若执而不变,非时措之道也。” |
时代 | shídài | ①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他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②指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青年时代。 |
时服 | shífú | 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礼记·檀弓下》:"往而权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其敛以时服。"郑玄注:"以时行之服,不改制节。"《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晋书 宣帝纪》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宋真宗赵恒)又登北楼,望大河,赐运河卒时服。晋 陆机《招隐》诗:"嘉卉献时服,灵术进朝飡。"唐 张籍《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诗:"便令裁制为时服,顿觉光荣上病身。" |
时贡 | shígòng | 四时的进贡。唐 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上勤时贡,下赡军须。"《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范仲淹又言“顷已下敕招携蕃族首领,臣亦遣人探问其情,欲通朝廷柔远之意。使其不僭中国之号而修时贡之礼,亦可俯从。” |
时乖命蹇 时乖运蹇 | shíguāimìngjiǎn shíguāiyùnjiǎn | 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机不顺,命运不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到得君荐手中,却是时乖运蹇,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水浒传 第五六回》:“自从父亲亡故之后,时乖运蹇,一向流落江湖。” 元 白仁甫《墙头马上》:“早是抱闲怨,时乖运蹇。”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九卷》我直恁时乖运骞,一事无成!欲持回乡,有何面目?瞿秋白《饿乡纪程》:“人人只知道时乖命蹇,那知生活的帐子里有巨大的毒虫,以至于蚊蚋。” |
时乖运舛 | shíguāiyùnchuǎn | 舛:违背,不相合。时运不顺,命运不佳。指处境不顺利,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不意时乖运舛,登时也就遇害。 |
时过境迁 | shíguòjìngqiān | 迁:变化。时间一过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一0六回:凡我国民,应尽吾雪耻这天职,并望勿为五分钟之热度,时过境迁,又复忘怀,则吾国真不救矣。 |
时好 | shíhǎo | 世俗的爱好。《汉书·货殖传》:“士设反道之行,追时好而取世资。”《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卞壶)俭素廉洁,裁断切直,当官干实,性不弘裕,不肯苟同时好,故为诸名士所少。 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然时非其时,人非其人,上意所向,从风而靡,士大夫欲追逐时好,从非其学,亦将矫入此门。” 阿英《民元以前的中国年画发展概貌》:“主要是画时装美女,色彩鲜艳,极投时好。” |
时和岁丰 时和年丰 | shíhésuìfēng |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资治通鉴 晋纪二》(周)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时和岁丰,卿等协赞之力。朕(宋孝宗)当与卿等讲求其未至者。 |
时和岁稔 | shíhésuìrěn |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
时晦 | shíhuì | 顺时隐晦。《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朱熹集传:“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花月痕 第十四回》:“雨槛弄花,风窗展卷,遵养时晦,与古为徒,这也省却多少事。” |
时忌 | shíjì | 当时的禁忌。《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又曰:“臣非不知言发而祸应,计行而身戮,盖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岂忍姑息时忌,窃陛下一命之宠哉!”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疎则多触时忌,不能防闲小人。" |
时艰 | shíjiān | 时局的艰难困苦。南朝宋 颜延之《从军行》:“苦哉远征人,毕力干时艰。”《花月痕第八回》十年以后,目击时艰,肠回嫠纬,宾朋零落,耆旧销沉。林学衡《赠汪笠云诗》:“时艰无补难为用,年少能狂亦可哀。” |
时蹇 | shíjiǎn | 犹时艰。时运不顺。《水浒传第三七回》撞入天罗地网来,宋江时蹇实堪哀。《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 明 沉鲸《双珠记·赴婚遇兄》:“同枝落落遭时蹇,詎料今朝赵璧完。” |
时见 | shíjiàn | ①指诸侯不在规定期间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注:“时见者,言无常期。”②常见。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鐘。”唐 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诗》:“日斜深巷无人跡,时见梨花片片飞。”唐 韩愈《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宋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
时节 | shíjié | ①四时的节日。宋 张耒《春日》:“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②时令,节令;季节。魏晋 徐干《室思》:“惨惨时节尽,兰华复凋零。”唐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宋 张先《千秋岁 数声鶗鴂》:“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宋 朱敦儒《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③合时而有节律。④时光;时候。 |
时禁 | shíjìn | ①对非时出入的人予以制止。《周礼·天官·宫正》:“辨外内而时禁。”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分别外人、内人,禁其非时出入。”②当时的政令、禁令。《汉书·李寻传》:“夫以喜怒赏罚,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能致和。”《宋书·礼志一》:“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
时君 | shíjūn | 当时或当代的君主。汉 张衡《四愁诗 序》(屈原)思以道术相报贻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宋 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夫渊源正大之理,不於事物而达之,则孔孟之学真迂阔矣,非时君不用之罪也。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时来运转 | shíláiyùnzhuǎn | 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也有转机,情境有了很大变化。《三国志·魏志·刘廙传》:“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华广生《白雪遗音·马头调·麻衣神相》,“奴怎比韩氏素梅,生在烟花,时来运转,贵人提拔,才把君恩拜。” |
时令 | shílìng | ①犹月令。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季节。节令。时令已交初秋,天气逐渐凉爽。《汉书 王莽传下》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唐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②方言,时令病。闹时令。 |
时论 | shílùn | ①当时的舆论。《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李从荣自知不为时论所与,恐不得为嗣,与其党谋,欲以兵入侍,先制权臣。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七:“桧(秦桧)知公不为时论所与,乃多引知名之士为助,欲倾颐浩,夺其朝权。”②对时事的评论;时事评论。宋 王安石《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诗:“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瞿秋白《文艺杂著·鞘声七》:“《申报》上到这一次才露出一篇‘特约的’时论,说穿了这层‘实在奥妙不可思议的’事理。” |
时名 | shímíng |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谢)万,(谢)安之弟也,清旷秀迈,亦有时名。唐 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 金 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清 周亮工《悼元御兼怀仲侍诗》:“看尽飞鳶惊往事,好乘欵段谢时名。” |
时命 | shímìng | ①不时之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共其职贡,从其时命。” 杨伯峻注:“盖谓不时之命亦从之。”②朝廷的命令。《晋书 王羲之传》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晋书·儒林传·杜夷》:“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謁。”③犹时机;时遇和命运。《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严忌《哀时命》:“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唐 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诗》:“郢客文章絶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郁达夫《客感寄某诗》:“敢随杜甫憎时命,欲向田横放厥声。” |
时难 | shínán | ①古代按时驱除疫鬼的仪式。难,通“儺”。《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敺疫。”孙诒让正义:“是难以惊敺疫癘之鬼。”②时世的厄难。《汉书·叙传上》:“(班彪)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论以救时难。”《南史·宋纪上·武帝》:“(裕)仰愤时难,俯悼横流,投袂一起,则皇祀剋復。”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唐 元结《漫酬贾沔州诗》:“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
时年 | shínián | ①犹时代。《南宫词纪·锁南枝·风情》:“你休当顽常耍,如今的时年是个人也有三句话。”②当年的年龄。南北朝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时鸟 | shíniǎo | 应时而鸣的鸟。三国魏 曹植《节游赋》:“凯风发而时鸟讙,微波动而水虫鸣。”晋 陶潜《与子俨等疏》:“(余)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復欢然有喜。”《花月痕第一回》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名花,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时鸟。 |
时女 | shínǚ | “时”是“侍”的假借字。司马彪注曰:“时女,犹处女也。”成玄英疏:“时女,少年处室之女也。”《庄子·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
时气 | shíqì | ①方言,时疫。感受时气,连日不适。②方言,一时的好运气。听天由命碰时气。《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加以时气和洽,嘉瑞并降,遍于郡国,不可胜纪。③四季的气候。时气向热。 |
时清 | shíqīng | 指时局已安定。唐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
时清海宴 | shíqīnghǎiyàn |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
时人 | shírén |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盖过时人。参见“冠时”。《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后汉书·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晋书·元帝纪》:“(帝)沉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列叙时人,録其所述。”唐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五代 颜红郁《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宋 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
时日曷丧 | shírìhésàng | 表示誓不与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极点。《尚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清·张岱《石匮书后集·流寇死战诸臣列传·总论》城市村落,搜括无遗。遂使江东父老有时日曷丧之悲。武官爱钱之祸,一至于此! |
时若 | shíruò | 四时和顺。《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太宗皇帝)不多造寺观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无灾,天地垂,风雨时若,粟帛充溢,蛮夷率服,享国久长,名高万古。唐 白居易《为宰相贺雨表》:“臣闻圣明在上,刑政叶中,则天地气和,风雨时若。”《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高若讷因言:“阴阳不和,责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帝用其言,即罢(贾)昌朝等;寻复命(吴)育知许州。宋 苏轼 春祈诸庙祝文:“愿疾沴之不兴,庶风雨之时若。” |
时时 | shíshí | 常常。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时时刻刻 | shíshíkèkè | 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钱钟书《围城》:“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时食 | shíshí | 四季应时的食品。《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郑玄注:“时食,四时祭也。”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端阳》:“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亦‘荐其时食’之义。” |
时世 | shíshì | 时代。时髦。《荀子·尧问》:“时世不同,誉何由生。”唐 李翱《寄从弟正辞书》:“用其九学圣人之道而知其心,使有餘,以与时世进退俯仰。”唐·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参见“时世妆”。 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瞿秋白《文艺杂著续辑·人才易得》:“现在时世大不同了,手里杀杀杀,而嘴里却需要‘自由、自由、自由’、‘开放政权’云云。”《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
时世妆 | shíshìzhuāng | 入时或时髦的装饰打扮。唐 白居易《时世妆诗》:“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妆,一本作“粧”。唐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粧。”宋 范成大《古风送南卿诗》:“不能时世粧,萧然古冠服。”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见一美妇,长不满二尺,紫衣青衿,著红履,纤瘦如指,髻作时世粧。”清 黄遵宪《番客篇》:“蕃身与身,均学时世妆。” |
时势 | shíshì | 当时的情势或趋势。时势造英雄。迫于时势,他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吕氏春秋 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
时事 | shíshì | ①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②指诸侯、大夫对天子的四时贡职。③泛指贡品。④当时史实;当时情况。⑤当时的政事;世事。⑥局势;时局。《后汉书 吕布传》吕布壮士,善虞无前,迎之共据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变通,此亦从横一时也。⑦一时之事。形容时间短暂。⑧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
时衰鬼弄人 | shíshuāiguǐnòngrén | 时衰:时运衰退。鬼也会来提弄人。宋 吕蒙正《命运赋》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一:“既而乙归,甲备述其事,因劝曰:‘时衰鬼弄人。此处不可复居。”’ |
时祀 | shísì | 四时的祭祀。《周礼·地官·牧人》:“凡时祀之牲,必用牷物。”郑玄注:“时祀,四时所常祀,谓山川以下,至四方百物。”《吕氏春秋·诚廉》:“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宋史·乐志七》:“钦若高穹,吉蠲时祀。” |
时俗 | shísú | (某一时代的)习俗;时下的习俗,流俗。动荡的年月里,时俗也多变。三国魏 曹植《杂诗七首 其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晋书 文帝纪》是以时俗畏怀,东夷献舞。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
时铜 | shítóng | 指当时所用的铜钱。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姬生》:“来耶?敬具时铜数百备用。” |
时望 | shíwàng | ①当时的声望。时望甚重。《晋书·桓冲传》:“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羣情所归。”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九》:“守纪律,好榜样;走私絶,负时望。”②指当时有威信有声望的人。《晋书·桓冲传》:“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权衡。”宋 曾巩《寄致仕欧阳少师诗》:“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王绪説国宝矫相王之命召王珣、车胤杀之,以除时望。” |
时危 | shíwēi | 时局动荡的时候。南北朝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时危所以贞固,运泰所以光熙,斯乃千载同风,百王不刊之道也。 |
时务 | shíwù | ①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或紧要事务。不识时务。时事,时势。西汉·贾谊《治安策》《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晋书 孝武帝纪》凡诸役费,自非军国事要,皆宜停省,以周时务。《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语在《任城王云传》。②指农事。民不废时务。③时候。五月正是农忙时务。④时俗,风俗。这厮坏了风俗,伤了时务。 |
时下 | shíxià | 目前,现在。《老残游记第九回》两腮浓厚,如帛裹朱,从白里隐隐透出红来,不似时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鲁迅《我之节烈观》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 |
时夏 | shíxià | ①夏季。唐 韦应物《昙智禅师院诗》:“时夏方新雨,果药发餘荣。” ②可指华夏。《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
时贤 | shíxián | 指当代的贤达。取悦时贤。《后汉书·韦彪传》中常侍曹节以海内多怨,欲借宠时贤以为名。 |
时嫌 | shíxián | 一时的嫌疑。《北齐书·幼主纪论》:“河南、河间、乐陵等诸王,或以时嫌,或以猜忌,皆无罪而殞。”《南史·梁纪上·武帝上》:“齐明性猜忌,帝避时嫌,解遣部曲。” |
时宪书 | shíxiànshū | 书名。即“时宪历”。清初汤若望等人掌理订正。历代历书皆称为某某历,清时因避高宗弘历讳,才改称为“时宪书”。取书经说命上“惟天聪明,惟圣时宪”之义,一直沿用到清末。《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 |
时相 | shíxiāng | 当朝宰相。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李)易乃扬州州学学正,必合众论。”《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恃赖恩私,侵挠朝政,擅作威福,交通时相,为国基祸,请窜逐之。《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东坡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
时享 时飨 | shíxiǎng | 太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臣民都行时享之礼。《宋史》庚子,以太后(赵匡胤母皇太后杜氏)丧,权停时享。《国语·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每当春秋时飨,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甲子,出太庙禘袷时享及温成皇后乐章,肄于太常。 |
时邪 | shíxié | ①泛指与四时气候相关的病邪。是季节流行病致病因素的统称。②流行的歪风邪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帝(宋英宗)叹曰:“众方姑息,卿(知成都府韩绛)独不徇时邪!”即行之。 |
时羞 | shíxiū | 应时的美味。羞,通“饈”。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唐 韩愈《祭周氏侄女文》:“维年月日,十八叔叔母具时羞清酌之奠,祭於周氏二十娘子之灵。” |
时叙 | shíxù | 承顺;顺当。晋 刘琨《劝进表》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宾于四门,百揆时叙。 |
时序 | shíxù | ①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②节候;时节。③时间;光阴。《西游记第六十四回》正是时序易迁,又早冬残春至,不暖不寒,正好逍遥行路。④犹时世。⑤犹承序,承顺。言有条理。 |
时阳 | shíyáng | ①干旱。《汉书·王莽传中》:“太白司艾,西岳国师致时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艾,安也。厥罚常阳。阳,旱也。”②指春天。文选·潘岳《笙赋》:“若夫时阳初暖,临川送离,酒酣徒扰,乐闋日移。”刘良注:“时阳,春时也。” |
时夜 | shíyè | 指鸡。《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陆德明释文引崔譔曰:“时夜,司夜;谓鸡也。”《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 |
时宜 | shíyí | 当时的需要或风尚。《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资治通鉴 魏纪一》吴王(孙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 清 顾炎武《音学五书》后序:“考説文,採玉篇,倣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三》:“无疑地,这项要求是适合时宜的。” |
时移势迁 | shíyíshìqiān | 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时移势迁,我们赶紧得调整方案。元·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说甚么宦室门楣,寒士寻常,望若云霄;时移势迁,为地覆天翻,君去民逃。” |
时移世易 | shíyíshìyì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英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梁书·侯景传》:“假使日往月来,时移世易,门无强荫,家有幼孤,犹加壁不遗,分宅相济,无忘先德,以恤后人。” |
时移俗易 | shíyísúyì | 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鲁迅《彷徨·高老夫子》:“但时移俗易,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 |
时异事异 | shíyìshìyì | 时代不同,事情也不相同。汉·东方朔《答客难》:“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常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
时雍/时邕 时雝/时廱 | shíyōng | ①犹和熙。②指时世太平。《汉书 王莽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 |
时雨 | shíyǔ | 应时的雨水。《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孟子·滕文公下》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汉书 王莽传》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平,考景以晷。晋 陶潜《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王统照《春雨之夜》:“我正在院子里徘徊着,看竹篱里萱花的绿长叶子,红黄花蕊,着了昨夜一场时雨,非常娇美。” |
时遇 | shíyù | ①指天子或朝廷的知遇。《晋书·王蕴传》:“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梁书·刘孝绰传》:“领军臧盾、太府卿沉僧杲等,并被时遇。”《资治通鉴 宋纪四》俱(刘湛和殷景仁)被时遇,以景仁专管内任,谓为间己,猜隙渐生。②谓时节是。《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日时遇元宵。” |
时誉 | shíyù | 时人的称誉。《后汉书·吴良传》:“(良)每处大议,輒据经,不希旨偶俗,以徼时誉。”《晋书元帝纪》及当官软弱,茹柔吐刚,行身秽浊,修饰时誉者,各以名闻。《晋书 谢安传》寻除吴兴太 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唐 高适《鉅鹿赠李少府诗》:“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资治通鉴 魏纪九》(王)祥渐有时誉,母深疾之,密使鸩祥。《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东海王坚,素有时誉,与故姚襄参军薛讚、权翼善。”胡三省注:“时誉者,为时人所称美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以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沈雅仁厚,素有时誉,(拓跋弘)欲禅以帝位。清 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 卷上》:“宋孔端中,绍圣间为淳安令,时誉翕然。都下酒家至谓之语曰:‘酒似淳安知县彻底清。’”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又实验剧社演葡萄仙子,也极负时誉。” |
时燠 | shíyù | 亦作"时奥shíào"。谓气候和暖。《尚书·洪范》:“曰晢,时燠若。”孔传:“君能照晢,则时煖顺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无冰,时燠也。”《汉书·王莽传中》:“荧惑司悊,南岳太傅典致时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厥罚常燠,燠,暑也。”唐·韦应物《南塘泛舟会元六昆季》诗:“端居倦时燠,轻舟泛回塘。” |
时运 | shíyùn | ①时间运数,一时的运数。古人认为人一生的遭际全由命运决定,并通过时间的运转表现出来,称为时运,殊不知命运不可预知,只能予以人安慰,一切变数全在人一念之间。元 关汉卿《窦娥冤》: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老舍《四世同堂 三七》:“时运可以对不起他,他可不能对不起自己。”②谓时光流转,节序变化。《淮南子·要略》:“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太平经》丙部之十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晋 陶潜《时运》诗:“迈迈时运,穆穆良朝。”③时代的风气。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
时运不齐 | shíyùnbùjì | 时运:时间运数,一时的运数。齐:同“济”。遭遇逆境,命运不好。亦作“时运不济”。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投笔记·桑园劝夫>》:“此际青衫湿更多,时运不齐奈若何。” |
时运亨通 | shíyùnhēngtōng | 指时运良好,诸事顺利。元·无名氏《冻苏秦 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 |
时宰 | shízǎi | 犹时相。《晋书·谢尚谢琰等传论》:“并阶时宰,无堕家风。”唐 孟棨《本事诗·事感》:“(刘禹锡)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宋 王安石《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后次韵》之一:“名参时宰道人林,气盖诸公弟季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蔡卞言于帝(宋徽宗赵佶)曰;“兄(蔡京)不敢辞行,然论事累与时宰违戾,人但云为宰相所逐。”帝不答。 |
时政 | shízhèng | ①犹时令。按岁时节令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②当时的政治措施。《北齐书·废帝纪》:“太子虽富於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
时值 | shízhí | ①值日。《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榭镇妖》(吴君)又飞符一道,逕差时值功曹送至雨师处投下。②犹时价,一定时间内的价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金主(完颜景)以民乏食,诏户部预给百官冬季俸,令就仓以时值粜与贫民。清 王士禛《居易录谈 卷中》目前米价既贵,将来夏春之际时值益昂,小民必艰粒食。③指音符或休止符的长度,亦指一个音发出后所占有的实际时间。 |
时制 | shízhì | ①指时节和制度。②指当时的制度。③时令;季节。《孙子兵法 始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④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⑤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
时中 | shízhōng | 儒家谓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易·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孔颖达疏:“谓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孔颖达疏:“谓喜怒不过节也。”明 归有光《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性善时中之论,义利王伯之辨, 孟子 之自任以道,非僭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初刊自序》:“时中,用也。所谓变易者,圣之权也。”有时料中。《汉书·张良传》:“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
埘 | shí | 指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
莳 | shí I. | 莳萝: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可做香料,亦称“土茴香”。II.参见shì。 |
榯 | shí | ①(树木)直立。②支持门枢的木头:落榯。 |
鲥 | shí | 鲥鱼: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