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 | shí I. | ①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什百(十倍和百)。什一(十分之一)。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②各种的,各样的:什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什物。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③诗篇;文章:篇什。雅什。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II.参见shén。 |
什伯 | shíbǎi | ①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陈涉,罋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躡足行伍之閒,而倔起什伯之中。”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时皆辟屈在十百之中。”《淮南子·兵略训》:“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王充《论衡·量知》:“不晓什伯之阵、不知击刺之术者,彊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②谓超过十倍、百倍。《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他本作“什百”、“什佰”。 清 李渔《闲情偶寄·器玩》:“予初观燕几图,服其人之聪明什伯於我。”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无太后,而掣肘者什伯於太后,虽无营禄,而掣肘者什伯於荣禄。” |
什九 | shíjiǔ | 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明 胡应麟《诗薮·近体中》:“惟变化二端,勘覈未彻,故自宋以来,学杜者什九失之。”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一时代的纪念碑底的文章,文坛上不常有;即有之,也什九是大部的著作。” |
什袭 | shíxí | 把物品一层又一层地包裹起来。什,言其多;袭,重叠。宋 欧阳修《谢赐表》:“十袭珍藏,但誓传家而永寳。”宋 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琢为时样供翰墨,十袭包藏百金贵。”《聊斋志异 狐嫁女》爵凡八只,大人为京卿时,觅良工监制。此世传物,什袭已久。《聊斋志异 聂小倩》女善画兰梅,辄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什袭,以为荣。《聊斋志异 彭海秋》而绫巾宛在,今犹什袭藏之。《聊斋志异 雷曹》入夜,则光明焕发,映照四壁。益宝之,什袭而藏。《聊斋志异 神女》设当日赠我万镒之宝,直须卖作富家翁耳;什袭而甘贫贱,何为乎? |
什一 | shíyī | ①十分之一。《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显及二子与焉。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②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徵,粟什一。”《穀梁传·哀公十二年》:“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范宁注:“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汉书 王莽传中》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京兆尹第五琦什一税法,民苦其重,多流亡。 |
什伍 | shíwǔ | ①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礼记·祭义》:“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郑玄注:“什伍,士卒部曲也。”孔颖达疏:“五人为伍,二伍为什。”②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管子·立政》:“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资治通鉴 周纪二》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
什伍东西 | shíwǔdōngxī | 什伍:纵横错杂。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唐·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 |
什物 | shíwù | 实物。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 |
什袭而藏 什袭珍藏 | shíxīércáng shíxízhēncáng |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宋·张守《跋唐千文帖》:“此书无一字刓缺,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日无意中落于君手,此乃无价之宝,须什袭珍藏,不可轻示于人也。 |
拾 | shí I. | ①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②收,敛,整理:收拾。拾掇。③“十”的大写。④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II.shè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 |
拾翠 | shícuì | 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踏青拾翠。语出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南朝梁 纪少瑜《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唐 吴融《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緑,拾翠江边月更明。”宋 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元 赵善庆《落梅春·暮春曲》:“寻芳宴,拾翠游,杏花寒禁烟时候。”清 纳兰性德《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
拾带重还 | shídàizhònghuán | 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 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
拾地芥 | shídìji |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俯拾地芥耳。’”青紫,古时公卿服色。借指高官显爵。后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 之二》:“輜軿zīpínɡ青紫,如拾地芥。”刘良注:“取之易如拾地草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凭藉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胡三省注引颜师古曰:“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易而必得也。”亦作“拾青”、“拾芥”。唐 薛逢《邻相反行》:“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唐 柳宗元《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二》:“以汝材力,三百万亦如拾芥,三钱何至于是。” 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满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 |
拾芥 | shíjiè | ①见“拾地芥”。②吸引芥草。 明 周履靖群物奇制:“磁石引鍼,琥珀拾芥。” |
拾金不昧 | shíjīnbùmèi | 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
拾人涕唾 | shíréntìtuò |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宋 严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
拾人牙慧 | shírényáhuì | 牙齿后面的污垢。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拾人牙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拾遗 | shíyí | ①拾取他人的失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孟郊《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章炳麟《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聊斋志异 牛飞》此虽定数,然不疑梦,不贪拾遗,则走者何遽能飞哉?②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明所以亡敌於天下也。”颜师古注:“拾遗,言其易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资治通鉴 随纪七》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唐 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宋 司马光《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取两浙,克河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③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唐诗人岑参写个一首五律,名《寄左省杜拾遗》,杜拾遗即杜甫。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指杜甫自己) |
拾遗补阙 | shíyíbǔquē |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采录遗逸的事迹。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拾遗补阙,孤亦望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程)颢曰:“使臣拾遗补阙,裨赞朝廷则可,使臣掇臣下短长以沽直名则不能。”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始得粗就隐话,拾遗补阙,商榷繁简,不无搔首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