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聖 | shènɡ | ①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圣人。圣哲。②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圣。圣洁。圣地。圣经。③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圣上。圣旨。圣明。④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圣手。棋圣。 |
圣朝 | shèngcháo | 封建时代称本朝。亦作为皇帝的代称。《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西晋 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唐 杜甫《野望》:“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
圣慈 | shènɡcí | 圣明慈祥。旧时对皇帝或皇太后的谀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欲望圣慈(宋仁宗)申命宰执,应臣僚中素有才行,先以非辜被谴,如杨纮、王鼎、王绰等,曾叙用未复职任者,并乞复与甄擢,或委之繁剧,必有成效。宋 岳飞《奏乞会诸帅破敌状》:"欲乞圣慈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大成功。" |
圣聪 | shèngcōng | 旧称帝王明察之辞。《汉书·谷永传》:“臣前幸得条对灾异之效,祸乱所极,言关于圣聪。”唐 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臣(欧阳修)料(杜)衍等四人各无大过,而一时尽逐,(富)弼与(范)仲淹委任既深,而忽遭离间,必有朋党专权之说,上惑圣聪。 |
圣代 | shèngdài | 旧时对于当代的谀称。晋 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熙光圣代,迈勋九区。”南朝梁 萧统《文选 序》:“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唐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唐 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清 金农《新编拙诗四卷手自抄录付女儿收藏杂题诗之一》:“圣代空嗟骨相癯,常裁别体闢榛芜。” |
圣道 | shèngdào | ①圣人之道。也特指孔子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扬雄《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秦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末年,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②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唐 道绰《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 |
圣德/圣惪 | shèngdé |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高阳有圣惪焉。”《汉书 王莽传》伏念圣德纯茂。《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晋书 武帝纪》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明 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世祖皇帝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羣臣欢忭,礼当庆贺。” |
圣帝明王 | shèngdìmíngwáng |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絶,法度无所因袭。”《汉书 王莽传》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晋 刘琨《劝进表》:“圣帝明王鉴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饗,故屈其身以奉之;知黎元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唐 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各令所在长吏以礼致祭。” |
圣恩 | shèng’ēn | ①帝王的恩宠。三国魏 曹植《上 责躬 应诏 诗表》:“诚以天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唐 王昌龄《驾幸河东 诗》:“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唐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元 关卿《谢天香楔子》:“今谢圣恩,加老夫开封府尹之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东纪事诗:“防闲有策凭谁尽,调遣无才负圣恩。”②用于神佛之类。《西游记第五八回》:“那观音在旁听説,即合掌谢了圣恩,领悟空輒驾云而去。” |
圣功 | shènggōng | ①谓至圣之功。《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唐玄宗《幸凤泉汤诗》:“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庄生欲蔑圣功,以清虚无累之至为神人,妄矣。”②谓帝王的功业。《晋书·乐志下》:“肃肃清庙,巍巍圣功。”唐 韩愈《平淮西碑序》:“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唐 李商隐《韩碑》:“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明 李东阳《重谒孝陵有述诗》:“日月无私照,乾坤仰圣功。”③神灵的功力。明 杨慎《丹铅总录·地理·丘处机论海潮》:“大抵海水盈缩,譬乾象纵横耳,於理则无有边际,随风飘荡,莫能定准,何乃昼夜循环,不差度数,亦圣功道力不可思议耳。” |
圣躬 | shènggōng | 犹圣体。臣下称皇帝的身体。亦代指皇帝。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 下》:“恐左右忠孝,不欲屡劳圣躬,以为亲耕可废。”《后汉书·班固传下》:“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晋书 景帝纪》群公卿士,远翟旧典,为社稷深计,宁负圣躬,使宗庙血食。《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若舆驾顿洛,则不足上劳圣躬。李贤注:“圣躬,谓天子也。”《南史·沉怀文传》:“风雨如此,非圣躬所宜。”(孙伏伽谏唐太宗):既非所以安养圣躬,又非所以仪刑后世,臣窃为陛下不取。 唐 杜甫《往在诗》:“前春礼郊庙,祀事亲圣躬。”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改岳山名》:“唐肃宗上元中,圣躬不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吕)夷简正色谓(罗)崇勋曰:“(李)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崇勋惧,驰告,(刘)太后乃许之。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载垣等)当面咆哮,几致惊吓圣躬。”陈白尘《大风歌第六幕》陛下,不可!保重圣躬要紧! |
圣化 | shènghuà | 天子的教化。神圣化,即将某物变得神圣。在基督宗教的神学中,“圣化”指达到神圣的境界(成圣)的过程。《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车马衣服僭同王者,官齐君子,为籓国列卿,伤风败俗,有尘圣化。 |
圣教 | shèngjiào | ①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王充《论衡·率性》:“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三国魏 阮籍《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上言帝曰:‘臣……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新唐书·柳浑传》:“(柳浑)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经学理学》:“东吴之惠氏、东浙之万氏,经学皆宗,而未尝悖圣教也。”梁启超《致伍秩庸星使书》:“今中国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②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
圣节 | shèngjié | 指日皇帝的生日所定的节日。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制许之。后历代皇帝生日或定节名,或不定节名,皆称为圣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宋孝宗赵昚)诏:将届圣节,诸路监司、州军应合进金银钱绢等,缘天申圣节已行进奉,合进之数,权与蠲免。明 王鏊《亲政篇》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 |
圣眷优渥 | shèngjuànyōuwò | “圣眷”为帝王的宠眷,皇帝对臣子的宠爱与宽容;“优渥”形容某种条件、待遇或环境非常优厚、丰裕、充足。在现代语境中,“圣眷优渥”不再局限于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而是泛指领导对下属、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关系中的关爱和宽容。使用时需要注意分寸,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
圣君 | shèngjūn | ①对德才高超者的尊称。《荀子》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②中国史前的虚构的理想的统治者。《史记 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圣明 | shèngmíng | ①指英明圣哲,无所不知。封建时代称颂帝、后之词。见《汉书·晁错传》:“利施后世,名称圣明。”②皇帝的代称。晋 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 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唐 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圣明天纵,学问日新。③封建时代对所谓“治世”、“明时”的颂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其长恶弗悛者,必重置典宪,投之荒远,庶几咸知征创,守道向方,悉为皇极至正之归,以成圣明极辨之治。④旧时用于颂词。谓明白事理。《红楼梦 第五一回》谁似奶奶这样圣明!在上体贴太太,在下又疼顾下人。" |
圣谟 | shènɡmó | ①本来指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也被作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②犹圣训。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参见“圣训”。③犹圣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圣谟切中时宜,望宣付史馆。清 曾国藩《覆僧格林沁书》蒋凝学等不甚知李中丞前后张弛之道,悉秉圣谟,犹或拘泥春间办法,不免阳抚阴防之意。参见“圣旨”。 |
圣人 | shèngrén | ①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唐 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②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圣瑞 | shèngruì | 古谓开国之君诞生时的祥瑞。《史记·周本纪》:“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汉书 王莽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 |
圣僧 | shèngsēng | ①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唐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圣僧之言,不可不听。②白杨梅的别称。明 陈继儒《群碎录》:“扬州人呼杨梅为圣僧。” |
圣神 | shèngshén | ①封建时代称颂帝王之词。亦借指皇帝。班固《东都赋》:“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南朝宋 颜延之《阳给事诔》:“逮元嘉廓祚,圣神纪物,光昭茂绪,旌録旧勋。”唐 柳宗元《平淮夷雅之一》:“度拜稽首,天子圣神。”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今事已往,且无救解之嫌,止祈圣神此后详审庶事,毋轻置詔狱。”明 李东阳《会试策问之二》:“恭惟我 太祖高皇帝天纵圣神,驱天下之豪杰,扫荡六合,挈斯民於衽席之上。”②泛称古代的圣人。宋 朱熹《中庸章句 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明 王世贞《二酉山房记》:“上而皇帝王霸之猷,贤哲圣神之藴,下及乎九流百氏,亡所不讨覈。”③太平天囯称上帝为“圣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敬避字样》:“圣神、真神、天父、神父是上帝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圣神即上帝,非圣神自圣神,上帝自上帝也。” |
圣师 | shèngshī | ①指孔子或其它圣人。《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如扬子云潜心著述,有补于世,泥蟠不滓,行参圣师,于今海内,谈咏厥辞。”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唐 柳宗元《箕子碑》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指周公)。②指佛家之有道者。明 袁宏道《赠海禅诗》:“余亦贪佛去,因君乞圣师。” |
圣手 | shèngshǒu | 指技艺高超的人。《水浒传第一○六回》当有圣手书生萧让道:“安抚大人不必忧虑。萧某有一计。” |
圣贤 | shèngxián |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唐 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 |
圣相 | shèngxiāng | 谓德行才智卓越的辅佐大臣。后专指贤能的宰相。《晏子春秋·外篇下六》:“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韩非子·问田》:“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於州部。”唐 李商隐《韩碑诗》:“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度”指裴度)《宋史·李沆传》:“(王旦)嘆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
圣心 | shèngxīn | ①圣人的心怀。亦专用于孔子。《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汉书·韦彪传》:“其二千石视事虽久,而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重赏,勿妄迁徙,惟留圣心。”清 龚炜《巢林笔谈 卷三》:“夫子詔四子言志,原在酬知。春风沂水,却是所问非所对,而一片化机流溢,不觉深契圣心,喟然叹与。”②帝王的心意。《三国志·魏志·杨阜传》:“然今之小人,好説秦之奢靡,以盪圣心。”南朝宋 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唐 杜甫《北征诗》:“圣心颇虚佇,时议气欲夺。”明 宋濂《进元史表》:“此皆天语之丁寧,愈见圣心之广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四川起义清方档案》:“庶趁此机势,边陲肃安,大局早靖一日,圣心早宽一日。” |
圣绪 | shèngxù | 称帝王的统绪。皇室世系。《史记·三王世家》陛下奉承天统,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絶。《汉书·元帝纪》朕承先帝之圣绪,获奉宗庙,战战兢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朕以眇躬,绍膺圣绪,今始郊见天地,兢兢寅畏,虑弗克任,以克期齐肃,庶几对越无愧。 |
圣训 | shèngxùn | ①旧指圣人的训诫告谕或皇帝的诏令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②中国伊斯兰教徒指伊斯兰教奠基者穆罕默德的思想和行为记录。 |
圣猷 | shèngyóu | 皇帝的谋略。《晋书·庾冰传》:“上不能光赞圣猷,下不能缉熙政道。”《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思仰述圣猷,勉弘政道,兴言多士,常想得人。唐 钱起《禁闱翫雪寄薛左丞诗》:“为报诗人道,丰年颂圣猷。” |
圣域 | shèngyù | 犹言圣人的境界。《汉书·贾捐之传》:“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唐 韩愈《进学解》:“是二儒(孟軻、荀卿)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絶类离伦,优入圣域。”明 徐爱《传习录 卷上按语》:“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
圣泽 | shèngzé | 帝王的恩泽。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南朝梁·沈约《枳园寺刹下石记》徒欲尽能竭虑,知无不为,下被民和,上宣圣泽,而自以力弱途远,终惭短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如是,则一路二十五州,无不均被圣泽,折苗科敷之弊,可以永革,而民力裕。 |
圣哲 | shèngzhé | 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称帝王。《汉书 王莽传》犹仲尼之闻《韶》,日月之不可阶,非圣哲之至,孰能若兹!《晋书 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 |
圣者 | shèngzhě | 圣人。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论语·子罕》:“夫子圣者耶?何其多能也!”《中庸·素隐章》:“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史记·孝武本纪》:“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史记·封禅书》:“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晋书·陶侃载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
圣旨 | shèngzhǐ | ①帝王的意旨和命令。《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②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浩然《艳阳天 第七章》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③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④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证矣。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 |
圣制 | shèngzhì | ①古代圣人的法制。《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汉书 王莽传》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汉书·效祀志下》:“违俗復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明 刘基《官箴中》:“秦废圣制,代德以徂。”②犹御制。《南史·萧贲传》:“圣製此句,非为过似,如体目朝廷,非关序贼。”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江陵张公为首揆,进阁中所藏世宗御笔圣諭六十三道,御製四十四道,圣製票帖七十道。” |
圣智/圣知 | shèngzhì | 亦作“圣知”。谓聪明睿智,无所不通。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者。《礼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墨子·尚同中》:“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荀子·宥坐》:“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庄子·胠箧》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人生百体坚彊,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西汉·贾谊《治安策》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晋 潘岳《西征赋》:“生有脩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鬼神莫之要,圣智弗能豫。”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虽有圣智,不能与谋。明 王守仁《谏迎佛疏》:“陛下聪明圣知,昔者青宫,固已播传四海。”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四》:“兴王圣智矣,其开国同姓魁杰寿耇,易尽也。” |
圣主 | shèngzhǔ | ①对当代皇帝的尊称。《东观记·鲍永传》:“今圣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唐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唐 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②泛称英明的天子。《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諫諍则见听。”《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清 曾国藩《何君殉难碑记》:“飢寒逼身,难顾廉耻;圣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抚其子。” |
圣姿 | shèngzī | 称天子的仪容。《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天授陛下圣姿,当君临四海。” 晋 刘琨《劝进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圣姿合於两仪。” |
圣祖 | shèngzǔ | ①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汉书·王子侯表上》:“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孔子家语·贤君》:“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法,废其世祀。’”《晋书·乐志上》:“赫赫太上,巍巍圣祖。”明 何景明《送刘御史按淮阳诸郡诗》:“臺臣今按地,圣祖旧开疆。”明 王鏊《亲政篇》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②对老子的尊称。道教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唐高宗时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至玄宗时又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真宗时,因唐故事,上徽号为九天司命天尊,后又追尊为圣祖天尊大帝。世因简称“圣祖”。唐 王维《贺古乐器表》:“伏惟开元天寳圣文神武应道皇帝陛下,居皇建之极中,得混成之大道;奉先天之圣祖,玄化协於无为;育率土之羣生,至仁侔於阴騭。” |
圣作 | shèngzuò | ①语本《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旧时多为称颂帝王有所作为之词。唐·李邕《贺新殿钟鸣表》:“伏见昨宣示於新殿为万姓祈祷,神钟自鸣,是知圣作昇闻,天意下降,道开皇极,润及生人。” ②帝王的作品。犹言御制。《新唐书·虞世南传》:“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诗·豳风·七月》)序上说是周公做的。或者是这位大诗人的圣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