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 | bàng I. | ①依傍;依附。《庄子·齐物论》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汉书·赵充国传》: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清 林觉民《与妻书》:吾灵尚依依旁汝也。②古同“傍”。靠近。旁午;旁车。《书》: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③依照;仿效。《书》: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④通“谤”。诽谤。《礼记·少仪》: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II.参见“旁páng”。 |
旁午 | bàngwǔ | ①亦作 “旁迕”。交错;纷繁。《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颜师古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资治通鉴 齐纪一》自是使者所在旁午,竞作威福,营私纳赂,公私劳扰。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堂上肉鼓吹,喧阗旁午。”《聊斋志异 何仙》我适至提学署中,见文宗公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②四面八方;到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尔朱荣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魏社稷,愚智同见。” 宋 刘克庄《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钱锺书注:“旁午,四面八方。”《明史·刑法志三》:“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③将近中午。明 潘问奇《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诗》:“旁午停征轡,炊烟得几家。” 茅盾《雾》:“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 |
傍 | bàng | ①靠:依山傍水。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 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宋 苏轼《秦太虚题名记》:“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傍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上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宋 汪藻《春日》:“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宋 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 吴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聊斋志异 薛慰娘》力疾行数里,至城南丛葬处,益惫,因傍冢卧。宋德富《咏徐州云龙山湖》:“苏公美塔云湖傍,东西南湖画桥连。”②临近:傍晚。傍黑。傍亮。傍午。③本身之外的,别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魏书 卷四世祖纪上》帝生不逮密太后(拓跋焘生母),及有所识,言则悲恸,哀感傍人,太宗(拓跋嗣)闻而嘉叹。《敦煌变文集·目连救母变文》:“贫道肝肠寸寸断,痛切傍人岂得知。”④汉字的偏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歭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机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 |
傍观冷眼 | bàngguānlěngyǎn | 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瞧着。《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
傍贯 | bàngguàn | 广为缀集,使之贯穿。《后汉书·班彪传上》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自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傍贯,莫知纪极。 |
傍接 | bàngjiē | 广为交接、应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由是选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脩备,上下安之。” |
傍邻 | bànglín | ①近邻;邻居。南朝梁 沉约《贞女引》:“贞女信无矫,傍邻也见疑。”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②及于四邻。《魏书·孝感传·阎元明》:“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慟傍隣。” |
傍花随柳 | bànghuāsuíliǔ | 形容春日游玩之乐。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明·陶宗仪《辍耕录·真率会》幸居同泗水之滨,况地接九山之胜,尽可傍花随柳,庶几游目聘怀。 |
傍人篱壁 | bàngrénlíbì | 傍:依靠;篱壁:篱笆墙。依靠着别人家的篱笆墙。依赖或模仿别人。宋·严羽《沧浪诗话》:“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
傍人门户 | bàngrénménhù | 比喻依靠别人,不能自立。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日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傍人门户”。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尽宇内秦楚燕韩,傍门依户者,共是俺一家友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傍人门户好多着呢。”同“寄人篱下”。 |
谤 | bàng | ①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
谤黩 谤讟 | bàngdú | 怨恨毁谤。宋书·自序:“在职八年,神州大治,民无谤黷,璞有力焉。”《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朱)异曰:“外间谤黩,知之久矣。心苟无愧,何恤之言!”《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郭)忠恕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帝怒,故有是谪。宋 欧阳修 论陈留桥事乞黜御史王砺札子:“其虚妄谤黷之罪,可诛一也。”汤用彤 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乃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被谤黷。”《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蔡确不独为吟诗谤讟,缘此人于社稷不利。若社稷之福,确当便死。 |
谤毁 | bànghuǐ | 毁谤。《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 |
谤讥 | bàngjī | 非议、讥刺。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谤木 | bàngmù |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諫鼓谤木,立之於朝。”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 《晋书 元帝纪》初置谏鼓谤木。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梁武帝詔于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则今之匭也。”宋 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朕访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盖与諫鼓、谤木同意。” |
谤辱 | bàngrǔ | 责骂,辱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宋 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清 乐钧《耳食录·秦少府》:“近奉秦公约束,少妇不得外行,虑招谤辱。” |
谤讪 | bàngshàn | 毁谤讥刺。《资治通鉴 魏纪六》(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吴主怒,收嘉,系狱验问。《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舅张博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訕天子。”《清史稿·世宗纪》:“辛巳,汪景祺以谤訕处斩。” |
谤书 | bàngshū | 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指《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
谤言 | bàngyán | 怨恨、指责的话。造谣中伤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晋书 文帝纪》况自先相国以来,世有明德,翼辅魏室,以绥天下,朝无秕政,人无谤言。明 李贽《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山东莱阳县之役,谤言至今未已。”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 |
谤议 | bàngyì | 非议。谤议纷然。《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续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九》己亥,置京城逻卒,察谤议时政者,收罪之。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 |
谤语 | bàngyǔ | 犹谤言。《后汉书·杨震传》:“今赵腾所坐激訐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者有差。” 唐 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谤语转侈,嚣嚣嗷嗷。” 明 冯梦龙《智囊补·语智·杨廷和顾鼎臣》:“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尧舜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谴,疑‘无为’非有为,‘我非尧舜’四字,是谤语也。” |
塝 | bàng | 田边土坡;沟渠或土埂的边 (多用于地名):张家塝(在湖北)。 |
蒡 | bàng | 牛蒡。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背面有毛,花淡紫色,根肉质。根和嫩叶可做蔬菜,果实、茎叶和根可入药。 |
磅 | bàng I. | ①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0.45359237公斤。②用金属制成,底座上有承重金属板的台秤。II.参见“磅páng”。 |
搒 | bàng I. | 同榜(bàng),是指摇橹,使船前进,划船。亦有行船中途停靠之意。II.pénɡ用棍棒或竹板打。详见“搒pénɡ” |
榜 | bàng I. | 摇船的用具:榜人(船工)。唐 柳宗元《溪居》:“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II.参见bǎng。 |
镑 | bàng | 英语音译词。埃及、黎巴嫩、苏丹、叙利亚、以色列、英国等国的本位货币均译为镑。 |
棓 | bàng I. | 本意指棍棒,后作“棒”;如:棓击(用棍棒打),又读作pǒu,指铺设在不平处的跳板。《宋书卷九 后废帝纪》有白棓数十枚,各有名号,针椎凿锯之徒,不离左右。《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武士数十骑,背雕弧,荷白棓,晃耀填拥。II.bèi五棓子:同“五倍子”,五倍子虫寄生在盐肤木上形成的虫瘿,含有单宁酸,可以入药,也可以做染料。III.bēi 古同“杯”,古代盛羹及注酒的器皿。 |
稖 | bàng | ①稖头:(方言)玉米。②耜一类的农具。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