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ng

①用两股以上的棉麻纤维或棕草等拧成的条状物:绳子。绳索。缆绳。绳梯。绳操。绳伎(a.杂技中的走绳;b.旧时指走绳的女艺人)。绳锯木断(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②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庄子·徐无鬼》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汉书 王莽传》司空典致物图,考度以绳,主司地里,平治水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使离娄督绳,公输削墨,虽崇台五层、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③继续:“绳其祖武”(继承祖先)。④赞誉:“绳息妫以语楚子”(“息妫”,人名)。⑤姓。

绳不挠曲

shéngbùnáoqū

比喻法律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而不应有所偏袒。绳:墨线,木匠用来取直的工具。挠:弯曲。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比喻法律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而不应有所偏袒。参见“法不阿贵”。

绳尺shéngchǐ

①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威望之所销压,气焰之所炙炘,绳尺之所裁量,机智之所纠纷。”金近《测量队到村里来》:“测量队到我们村里来了,把那根长长的绳尺拉开。”②比喻法度、规矩。 宋 陆游《东阳陈君义庄记》:“今虽自力,而不合於有司之绳尺。”《花月痕第一回》奈心方不圆,肠直不曲,眼高不低,坐此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③衡量。清 周亮工《何省斋太史诗序》:“作为诗古文词,纵笔所如,龙驤霞蔚,不可以诸家相绳尺,而能卓然自为一家。”④引申为以之为标准。 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席上歌借扇、见娘二折,出腔收韵,绳尺魏家。”

绳床瓦灶

shéngchuángwǎzào

用绳子结成床;用瓦片凑成灶。形容家具很简陋;陈设非常简单;生活十分贫困。他虽然出身显贵,但现在已是绳床瓦灶。清 曹雪芹《红楼梦》:“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

绳检

shéngjiǎn

①约束。唐 杜牧《念昔游 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宋 苏洵《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隽傲诞,不事绳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古迪好戏狎,不修绳检,膂力过人,善击鞠。清 褚人获《坚瓠三集·千字文题》:“明韩襄毅巡抚江西,上车观风,绳检颇严。”②规矩;法度。宋 苏轼《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明 唐顺之《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绳纠

shéngjiū

指纠正过失。《魏书·高恭之传》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发其赃货,具以表闻。宋 司马光《言高居简札子》臣职在绳纠,不敢不言。《续资治通鉴就 元纪四》若使理财则事冗,将弥缝自救之不暇,安能绳纠它人哉!明 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是用擢居议论之司,以求绳纠之益。

绳其祖武

shéngqízǔwǔ

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诗经 大雅 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而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敢不“绳其祖武”么?

绳趋尺步

shéngqūchǐbù

亦“尺步绳趋”,谓规行矩步,举止合乎法度。宋·苏洵《广士》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南宋时期,朝廷内部在朱熹倡导的“道学”上分为两派,权臣韩侂胄极力排斥朱熹,认为道学为伪学,道学代表结为死党,目的是想篡位。在这种情况下,道学代表们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绳趋尺步。有人建议朱熹解散学堂,朱熹总是笑而不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自伪学有禁,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自名者,无所容其身。

绳墨

shéngmò

①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不中绳墨、拘手绳墨。颇循绳墨。《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唐 柳宗元《梓人传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帝(赵光义)曰:“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终不能为国家度长絜大,剖烦析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今检柅苛细,动有拘碍,则谁复敢出意绳墨之外,为国家立大事乎!②喻法度、法律。《管子·法法》:"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后汉书·寇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复质确其过。"李贤注:"绳墨,谓法律也。"

绳锯木断

shéngjùmùduàn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功夫到了,定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取得可喜成果。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绳屦

shéngjù

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仪礼·丧服》:“绳屨者,绳菲也。”绳菲,草鞋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刘)虞敝衣绳屦,食无兼肉

绳愆

shéngqiān

纠正过失。唐 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臣恐元稹左降已后,凡在位者,每欲举事,必先以元稹为戒,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

绳愆纠谬

绳愆纠缪

shéngqiānjiūmiù

举发错误,纠正过失。《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上(李世民)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徵之功也。”皆赐之佩刀。《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宪臣以绳愆纠谬为职,苟不自检,于击搏何有!

绳愆纠违

shéngqiānjiūwéi

绳:束缚,扶正;愆:过失;纠:纠正。指举发过失,纠正错误。《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吕文仲顿首曰:“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

绳趋尺步

shéngqūchǐ

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宋史 道学传三 朱熹》:“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清·王韬《传教上》:“其守己奉公,绳趋尺步,盖有与天主教同源而异流,殊途而别辙者。”

绳枢

shéngshū

以绳系门,代替转轴的门枢。形容极贫穷的人家。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参见“瓮牖绳枢”。

绳违

shéngwéi

纠正违误。《晋书·锺雅传》:“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元年》:“瑀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

绳削

shéngxuē

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修改。唐 韩愈《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而已;伐山则蒐山开荒,自我取之。” 清 谈迁《与霍鲁斋书》:“幸逢鸿匠,大加绳削。”

绳约

shéngyuē

绳索。亦比喻拘束,约束。《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后汉书·儒林传论》:“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扎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李贤注:“绳约,犹拘制也。”宋 叶适《纪纲议之二》:“人之知虑,不能自出於绳约之内。”明 张居正《送南阳公赴留都考功序》:“今之人士,绳约於毁誉之中久矣。”清 许汝霖《赠汤宗伯潜庵先生诗》:“百事具规模,羣情奉绳约。”参见“”。

绳治

shéngzhì

制裁;惩办。《新唐书·裴宽传》:“时北平军使乌承恩,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宽以法绳治。” 明 张居正《答藩伯徐中台书》:“今内官勋臣,小有违犯,动被绳治。”

绳逐

shéngzhú

谓纠举其过失而斥逐之。《南史·贺琛传》:“斗筲之人,诡竞求进,运挈瓶/挈缾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为能,以绳逐为务,长弊增姦,实由於此。”

绳责

shéngzé

督责。王充《论衡·自然》:“何则?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汉书·石奋传》:“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君不绳责长吏,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摇荡百姓。”《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

绳之以法

shéngzhīyǐfǎ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对于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必须绳之以法,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